谥号庙号哪个重要(历史小知识谥号)

古人常用的那些尊号、年号、庙号、谥号,总也分不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的区别。


庙号:

指的是在皇帝死后,在太庙中对其进行祭祀时的称呼。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越南都曾应用过。

一般遵循着"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所以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位君主有治国才能的则称为宗。

至于其起源,普遍认为最早起源于商朝,彼时对于祭祀与敬拜都极为重视。周朝曾一度废止庙号制度。

到了汉代,对于追加庙号一事又重视了起来,但也正因如此,所以很多皇帝都没有庙号。除非有大功大德者,其余人都不能有庙号。

有的还会在后世因为功绩不多或没有功德而被废除庙号。如西汉的刘奭、刘骜,东汉的和、安、顺、桓四位皇帝,其庙号均被取消。

作为开国君主的刘邦,其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则是他的谥号。

三国之后,庙号开始泛滥,唐代时期,一般皇帝都有庙号,通常用的就是“祖”和“宗”两个字,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


谥号庙号哪个重要(历史小知识谥号)(1)

(图源网络)

谥号:

指的是古代东亚的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这些具有着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品德修养等,而给予一个带有评价意义与评判性质的称号,起到“盖棺定论”的作用。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而到了后期,赐谥权则高度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谥号一般分为官谥和私谥(一般文人学士或者隐士的谥号由其亲友所加,称为私谥),另外还有表示赞扬类的“上谥”,表示批评类的“下(恶)谥”,表示同情类的“中谥”。

大约在周穆王时期,给一些地位较高或者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号的做法就已经十分普遍了。

秦朝时期,认为加谥号的做法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所以废除了谥法。汉代恢复。唐宋时期进一步发展。

武则天时期,打破了以前谥号多为一二三个汉字的旧例,到了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这一时期皇帝的谥字非常多,明代时为 17 字,清代则有 21字、23 字、25 字的情况出现。

一般,庙号通常被放在谥号的前面,与谥号一起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唐代以前对已死帝王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等。

唐代以后则改称庙号,主要原因在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尊号:

尊号则指的是为了尊崇帝后所以为其所上的称号。有时也有对先王以及宗庙等的称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

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唐代的时候,为皇帝上尊号的风气大盛,分为生前奉上和死后追加两种。

尊号的字数常遇事累加。

唐代之后,帝后尊号的字数逐渐增多,元明清时期,尊号愈来愈长,这同皇权的加强密不可分。


年号:

指的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新君即位一般都会颁行新的年号,也即是“改元”,此外,遇到“天降祥瑞”或者内忧外患等大事时一般也会更改年号。

明清两朝的皇帝多以年号为称。

汉武帝时期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成为制度,民国废止。

年号大多以两个字命名。


至于帝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都属于帝号,是对古代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下面举几个比较著名的皇帝的例子吧

汉高祖刘邦:庙号(汉高祖)谥号(高皇帝)年号(无)

汉武帝刘彻:庙号(汉世宗)谥号(孝武皇帝)年号(元狩等)

唐太宗李世民:庙号(唐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尊号(天可汗)年号(贞观)

明太祖朱元璋:庙号(明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年号(洪武)

康熙皇帝:庙号(清圣祖)谥号(仁)年号(康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