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经济进步(宣统元年的经济特区)

百年前的 “香洲开埠”,可以说是最早开拓的 “经济特区”。

清末,实施“新政”促进实业救国的呼声不绝,宣统元年三月初三(1909年4月22日),经清政府批准,爱国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踊跃支持,投资100多万元,开拓位于吉大与山场之间、当时称作“沙滩环”的七百亩海港荒野。

清末的经济进步(宣统元年的经济特区)(1)

清宣统二年(1910)三月初三,香洲开埠奠基一周年纪念活动情景

香洲开埠是澳门爱国商人王诜、爱国华侨伍于政与开明士绅联名提出的,是当时少有的民间自开商埠。三年间,民办官助的“香洲开埠”大起大落。开埠之初工程十分顺利,在“香洲开埠一周年”的老照片上,密密麻麻的房屋、人群已显示出这里旺盛的生命力。一二年间,香山商埠无港迅速崛起,营造了码头、十多条街道、1600多所房屋店铺,不但游人来访、中外记者纷纷采访报道,也大受国人赞许,康有为赋诗称赞“贺香洲开埠”。

宣统元年(1909)4月23日,香洲开埠的破土动工典礼正式举行。主办人王诜等遍请省、港、澳和县属各方要人及绅商学各界人士共几千人前来观礼。其中有两广总督张人俊、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广东劝业道陈望曾、拱北关帮办贺智兰等出席大典。王诜等事先搭建了一座可容纳2000多人的大礼棚,棚里悬挂着“强国之基”、“利国利民”等横额。整个港湾旌旗遍布,人声鼎沸。开埠典礼伊始,张人俊在建埠公所大门亲手安置一块丈多长、4尺宽的大木匾,刻题斗大楷字:“广东香洲商埠”,并落了款。

清末的经济进步(宣统元年的经济特区)(2)

香洲开埠老照片

 但1911年7月,一场延续6个小时的大火扫过香洲埠,超过一千间房屋被焚毁,幸存下来四百多间房屋,但由于各方矛盾众多,上层决策失误,从此停滞不前,直至销声匿迹。

香洲开埠的重要意义,大部分体现在长达四十章《开辟香洲商埠章程》中。该章程内容异常丰富、全面而详细,吸收了外国开埠的经验条文,对融资、商人集股开公司以及建造、保险等西方较现代的事物,都被吸纳在内。一百年前能制定如此完美的开埠章程,难能可贵。现在一些城市建设开发区的章程,有的还没它详细。

清末的经济进步(宣统元年的经济特区)(3)

现场,一张张章程照片展示了细节:城市规划上,《章程》及附图勾划出一个现代港口城市的完整蓝图,既有通畅的陆海交通、邮政、店铺、工厂、银行,还有学校、医院、图书馆甚至公墓等社会服务设施。管理上也提出文化休闲城市要求,星期日及重大节假日放假休息,甚至提出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建成自治基地,共谋公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开埠创办人的革新精神和民主思想。

清末的经济进步(宣统元年的经济特区)(4)

沧桑洋楼见证了香洲埠百年史

但由于华商开埠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商场上与当时的澳门分庭抗礼,因此《章程》中也蕴含了浓厚的民族主义政治意识,第一章便开宗明义道:“以垦荒殖民,振兴商务,讲求土货(今称国货),挽回利权,使我伟大帝国四百兆同胞绰然立于地球。”再如当时在购置商铺时用到的“广东香洲商埠挂号收条”中写明:“此收条乃系华人所用,如有外国人拾得及将此条转卖给外国人者,本埠一概作为废纸,特此声明。”

清末的经济进步(宣统元年的经济特区)(5)

如今香洲,百年前骤起骤落的香洲开埠,仅留下建筑公所几座,老店铺十多间,以及“香埠街”这一街名、几棵老榕树,不少市民怕也不会想到,凤凰北路人行天桥旁的几栋不起眼老屋,就是当时领风气之先的香洲埠旧址。

清末的经济进步(宣统元年的经济特区)(6)

香埠路是纪念“香洲开埠”的一条古街。20世纪初,为了抵制葡澳政府,在两广总督张人俊和广东省商务总会协理郑观应的支持下,归国华侨伍于政和秀才王诜,以及澳门华商总会的商人等,在澳门附近的沙滩环地方兴建商埠,定名为无税口岸,以反抗葡人的入侵和对澳门华商的排挤及挽回葡人占据澳门的部分工商权利,繁荣地方经济。由此出现一场威胁澳门博彩业乃至整个澳门生存的“香洲开埠”危机。

(文 若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