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的详细介绍(从前有个地方叫做上海县)

首部闵行简史《本来闵行》近日举行新书发布,该书用简朴的语言对闵行人文历史特色亮点作生动描述,选配大量珍贵老照片和原创视频,全景再现闵行的历史发展轨迹,被认为“深刻勾勒出了地方历史文化的精要”。即日起闵行区融媒体中心图文并茂连载发布,辅以精心制作的音频节目,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阅读体验,温润心灵,抚慰乡愁。

闵行,从何而来?

关于闵行的“行”,不是本地人,初次读的话,往往会读岔,把它读成,行走的行,其实作为地名,它的正确读音应该为 ,行业的行。

要捋清闵行的前世今生,必须要从上海县说起。

很多生活在上海的人,哪怕是本地的90后们,对“上海县”其实是很陌生的,有的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上海不是个“市”吗,怎么还有“县”?

其实,上海县作为一个行政建置名词,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正式亮相,存在了整整700年,只是在30年前才退出历史舞台。1992年9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县与原闵行区“撤二建一”,成立新的闵行区,于是“上海县”便成为了历史,而以“310221”开头的身份证序列号就此结束。

自从出现了上海县行政建置后,其700年的成长、发展史,非常丰富复杂、奇异多变。

要说上海县高光时刻,一言以蔽之:它是上海“建置之本”。“先有上海县,再有上海市”,直到1927年7月7日之前,“上海县”可以说就是上海的全部。

而曾经的闵行,长久以来只是当年上海县下辖的一个地方。虽然“闵行”的历史也很悠久,但在行政上,却始终被“上海县”所管辖。

“上海”之名的由来

上海县当然不是一夜之间变为县的,自然有个成长的过程。历朝历代对立县都比较严格,且依据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户籍数量、军事作用等标准划分等级。元代时期,县分上中下三等。

上海地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夏商周。春秋时,吴王寿梦在今松江西部设名为“华亭”的村镇。西晋后,这里出现了最早的筑城:“沪渎垒”,又名“芦子城”。而后来上海简称为“沪”,则同当时渔民的捕鱼工具“扈”有关。捕鱼时将扈插入水中,鱼随潮水进扈内,潮退时鱼就被扈拦住了。这种捕鱼方法曾在上海地区广泛使用,因此这一带地方也叫“扈渎”或“沪渎”。

古镇的详细介绍(从前有个地方叫做上海县)(1)

“滬”这一古老渔具的名称,演变为上海的简称

隋唐时期,上海地区发展为“南吴壮县”。唐天宝十载(751),上海地区第一个单独设置的县——华亭县诞生,以昆山、嘉兴、海盐各一部分合并而成。而“上海”还在孕育之中。

直到北宋天圣元年(1023),官府在华亭东北设立一个叫“上海务”的衙门,管理附近地区的酒类买卖和榷税。通俗地讲,就是收酒税的。

为什么叫“上海”?很简单啊,是因为它产生在一条叫“上海浦”的小河边上。它是吴淞江下游的一条支流,岸边因渔民、盐民、农民等常在此交换商品,饮酒聚会,而逐渐形成聚落。上海务的出现,标志着上海从一个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的自然村落,向有商业活动和官方税务机构的集市转变。城市形态开始萌芽。

鉴于这里内外贸易、交通运输兴盛,宋熙宁七年(1074),朝廷在原“上海务”机构的基础上设置上海镇。不要小看这个镇,却已是“蕃商云集”的滨海港口。市舶司、商税局、万户府(海运漕粮)、太平仓(贮放漕粮)、酒务、商务、巡检司、水驿、急递铺等官方机构一应俱全。街市上榷场、酒肆、军隘、儒塾、官署、佛宫、仙馆、氓廛、贾肆鳞次栉比。可谓人烟稠密,商业繁盛,富甲一方。

不过,当时的上海镇,从地域位置上相当于在今黄浦区小东门十六铺的岸边,跟现在的闵行似乎没啥关系。

直到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统辖华亭县的松江知府仆散翰文奏请元朝中央政府分设上海县。

“吵”出来的一个县

说来有趣,堂堂上海县,当年竟是“吵相骂”吵出来的。这倒真不是戏说,明代《弘治上海志》中有确切记载。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县升格为府,次年改称为松江府,隶属于嘉兴路。一天,嘉兴路一位官员带着人来到松江府视察,此人自以为官大一级,见松江知府仆散翰文不来恭候,而只派府监前来应酬,便破口大骂。他觉得自己是堂堂的四品官员,而当时松江知府品阶比他低,这真是太不给自己面子了。府监一时情急直言顶撞。两人越吵越凶,越骂越僵。这位四品官员扭头回了嘉兴路,而府监也怒冲冲向知府禀报。仆散翰文知情后,借机以“华亭地大,民众难理”为由上疏,请求在上海镇基础上设置上海县,并将松江府直隶江淮行省。按元朝的制度规定,江淮以南凡3万户以上的地区可立县,而当时的华亭这里已达7万多户。因此这份奏议很快得到江淮行省的支持,并上报朝廷,当年就获得批准。

至元二十八年(1291),松江府划出东北长人乡(今浦东地区)、高昌乡(今浦西地区)、北亭乡(蟠龙江一带)、新江乡(今青浦东部)、海隅乡(今青浦西部)等5乡26保分设上海县。翌年(1292)闰六月,正式宣布设立上海县。主簿郗将仕当年到任,首任县尹周汝楫姗姗来迟,直到1294年才就任。

上海立县后,经济发展迅速,元朝在全国设有七个市舶司负责沿海贸易,其中有一个就在上海。到明朝初年已有114300户,人口53万余,俨然成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县份。清朝康熙年间,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设立海关,其中在上海设立了江海关,管辖江苏沿海24个出海口所有船舶的税收、航政、船政以及贸易等事务。很多人以为江海关是外国人来了以后才有的,实际上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已设立。所以说,在开埠之前,上海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已经有一个相当发达的县城了。19世纪初,属于松江府的华亭、上海、青浦、娄县(后撤销)、奉贤、金山、南汇七县和川沙抚民厅,属于太仓州的嘉定、宝山、崇明三县,基本形成了沿续至今的上海地区(包括市郊)的格局。

当时的上海县区域面积竟然有2000平方公里,包括今上海市中心城区、闵行区和青浦、南汇、川沙等地。后来,上海县建置地域几番变迁,越缩越小。经历了700年,到最终撤销时,就几乎等同于现在的闵行区了。

因此,谁也不能否认,“大上海”是在上海县的母体内孕育诞生的。

县治搬迁有些忙

上海立县700年间,县衙(府)所在地曾经历过九次大搬迁。“搬家”如此之忙,从全国范围来讲,也是极为少见的,这里面既有政治和战争因素,也有行政区域调整而引起的变动。

上海县治最初是在上海镇,后来被称为南市的地方,也就是人们口中的上海老城厢,县衙设在榷场,即十六铺这里。后来又搬至曲家湾,历经元、明、清三代数百年。这段时间尽管朝代更易,时有战乱,但县治所在地一直没动。直到民国四年(1915),迁至杨家桥,即现在蓬莱路171号。

民国十六年(1927)7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设置上海特别市,直隶中央,拉开了“县市分治”的序幕,上海县治所在的南市地区划归上海特别市。上海县治并未迁移,属于“寄居”在上海特别市的地盘。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开始到处寻地方,终于选定位于上海西南的北桥镇(今属闵行区颛桥镇),并开始建设办公场所。1933年1月,正式迁入。

可是好景不长。1937年,抗战军兴,上海沦为“孤岛”,上海县府也被日军占领,上海县政府名存实亡。1945年抗战胜利,由于县府破坏严重,接收上海县的官员只好借上海县三林乡(今浦东新区三林镇)的一家康姓私宅办公,而后又搬到闵行镇北庙。直到1948年7月,县府修复完毕,终于又回到北桥原址办公。

1949年5月15日,北桥解放。旧政权被新政权取代,北桥旧县府大楼成为上海县人民政府的办公所在地,一直沿用到1954年4月,迁往闵行镇建设路1号,1958年搬到西郊哈密路1330号办公,不过半年后的1959年2月,又搬回了闵行镇建设路1号。是年12月,上海市因城市和经济发展需要,划出闵行镇和吴泾地区,成立闵行区(即为原闵行区),但上海县人民政府并没迁移,寄居闵行区。一年后,即1960年12月,才迁至莘庄镇张家花园(现莘建路201号)。莘庄镇作为县治所在地,长达32年之久。

古镇的详细介绍(从前有个地方叫做上海县)(2)

1959年闵行镇南北大街

1992年11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在马桥乡召开干部大会,正式宣布撤销上海县、原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新的区政府设在莘庄上海县政府原址。1993年11月迁至沪闵路6258号(莘庄地铁站北,沪闵路水清路口西北侧)至今。

古镇的详细介绍(从前有个地方叫做上海县)(3)

文字:吴玉林

制作:刘帆

播讲:陆缨

实习编辑:杨霞

出品: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古镇的详细介绍(从前有个地方叫做上海县)(4)

古镇的详细介绍(从前有个地方叫做上海县)(5)

古镇的详细介绍(从前有个地方叫做上海县)(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