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真实形象(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唐僧)

唐僧的真实形象(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唐僧)(1)

《西游记》是每年暑假必播的一部神剧。在我们的印象中,唐僧除了喊悟空救我,剩下就是念念紧箍咒和永远也化不完的斋饭。除了颜值还不错,几乎就再没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了。

可实际上,玄奘法师是一个徒步大神,只身不远万里,单挑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扛回真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硬汉。

唐僧原名陈伟,隋唐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出生,河南偃师人,家中最小,排行老四。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他的曾祖陈钦曾经担任过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是个大学问家,为北齐国子监博士官,到了他爸陈惠这代,官是越做越小,为江陵的一个县委书记。

最后,由于社会动荡,他爸连县委书记也没坚持下去,直接辞官隐退了。

老爷子回家后,家境是每况愈下,等不及唐僧成年,竟然郁郁而终,这下家中顶梁柱彻底是塌了。

父亲去世后,二哥选择了出家。玄奘也跟着哥哥学习经文。

二哥叫陈素,于洛阳净土寺山家,为人机敏好学,很早就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当时人尊称为长捷法师。

有这么个牛人哥哥,再加上唐僧本身天资聪慧,不出意外,他11岁就能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到他13岁时,经二哥推荐,被派来考察度僧的大理卿郑善果发现。

郑善果问他:出家欲何所为?就是你出家准备干嘛呀?

唐僧回答: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是说:从长远来说,能够完整地继承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能够让一切众生都超出轮回;往近来说,能够将佛教发扬光大、普渡众生。

郑善果一听惊叹不已,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志向,当下就把他给破格录取了。从此,唐僧就正式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了。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唐僧建议二哥长捷法师一道去长安参学,当时社会还不完太平,得知好多高僧隐居四川,又建议去了成都。

在唐僧20岁那年,玄奘在成都的大慈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和尚。当时是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接当时标准来看,这时的唐僧已经可以称得上是高僧了。但此时的唐僧却越看书越困惑。

为什么?当时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翻译不畅,义理含混,甚至一些重要理论都有很大分歧,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

没办法,唐僧只好四处求学,以解心中疑惑。

武德七年,玄奘私自出山,与商人结伴离开成都,先后到荆州天皇寺,河南安阳,河北赵县拜师寻道,贞观元年627年,回到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

此时,刚好碰到天竺高僧波说印度戒贤法师在那烂陀寺讲授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从此刻起,玄奘决定亲自前往印度取经。

有啥好处呢?可以直接看原版梵文的经书,然后再重新翻译,从而把当时中国佛学思想全面统一起来。

但是,当时的国情是:没有政府的通关公文,任何人不得私自西行。所以,唐僧的西行请求毫无意外被拒绝了。

公元627年秋,凉州都督李大亮接到报告:

有一位从长安来的僧人要去西域。

当时唐朝立国未稳,边塞经常受到外族,特别是突厥的威胁,所有关卡一律实行禁边政策。

李大亮见到唐僧后,立即要求他马上返回长安!

但是,求学心切的唐僧不为所动,执意西行。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河西佛教领袖惠威法师不知从哪得到消息,派两名弟子冒险偷偷把唐僧带出了凉州。

就这样,二十六岁的玄奘一路昼伏夜行,来到瓜州(今甘肃瓜州)。

当时的西域绝大部分都为突厥控制,瓜州也就是当时大唐的边境。再往西走就要开始穿过大漠,茫茫戈壁,黄沙无边无际,荒芜人烟,沙尘暴反复无常。

在缺乏团队,补给又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一个人孤身前行,危险可想而知。

而偏偏又在此时,玄奘的马又死了。不得已,又在此滞留了一个月。正一筹莫展时,州吏李昌找到玄奘,拿出一份凉州发来的捉拿偷越边境的玄奘的通缉令,说:“这就是你吧?”

眼看西行之路就要夭折,但庆幸的是,李昌本人也特别崇信佛教,当他完全明白了玄奘的西行目的后,偷偷撕毁了通缉令。但是有一个要求:玄奘尽快离开!

走投无门的玄奘只好暂时来到当地一所寺庙,祈求能像上次一样,有人能带他出关。

也许是吉人自有天助,当晚就有一名叫石磐陀的胡人来到寺庙,请求玄奘为他授戒,并答应说有办法带他越过边境前往天竺。

果不其然,第二天,石磐陀就真的带玄奘找到了出关的道路。路上,石磐陀告诉玄奘,需要偷偷穿过玉门关,越过戈壁上的五座烽火台,并在烽火台下取水,穿过茫茫大漠才能到达西域的第一个小国:伊吾。

就这样,石磐陀带领玄奘绕过玉门关,渡过葫芦河,在玄奘向他保证不出卖他之后,石磐陀回去了,接下来,一切又只能靠自己了。

玄奘独自穿过戈壁,来到了第一座烽火台,由于是白天,只好躲在沙沟里,准备晚上出来取水。

可最后是还是被守军发现了。但非常幸运的是,校尉王祥也是一个信佛之人,不但没有遣返玄奘,还为他准备了炒饼和饮水,不仅为他指引的越境的通道,还建议他直接前往第四座烽火台,那里守军头领不但是他的宗亲,同时也是一个信佛之人。

在第四座烽火台补充完饮水后,玄奘绕过第五座烽火台,前面就是茫茫大漠:莫贺延碛。又称流沙河,这时,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在一没向导,二没经验,三没专业户外设备的情况下,玄奘迷路了。祸不单行的,水囊也被打翻了,在沙漠里没有水,可以直接判定失踪或死亡了。

绝望的玄奘只好调头往回走,可是又转念一想:“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于是又转头继续西行。

这注定是一场悲壮的前行,同时又是一场超越前人,被铭记史册的不朽前行。

唐僧的真实形象(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唐僧)(2)

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的玄奘终于晕倒在了沙漠中。一直到晚上,玄奘才醒过来,此时的他,依旧选择了继续前行。

多亏了这匹石磐陀给的枣红马,它曾往来大漠十余次。在它的帮助下,玄奘终于找到一处水源。两天之后,玄奘到达伊吾(今哈密)。

在当地寺庙一位汉人老僧的指引下,玄奘来到了高昌国,在这里,他居然遇到了他的一位超级粉丝。

当时的高昌(吐鲁番)王麹文泰是王莽时西迁的汉人后代,也是个重佛之人。

在得到玄奘的消息后,立即派人将玄奘请进皇宫,并以厚礼相待。

高昌国王非常仰慕玄奘的学识,并对玄奘西行的勇气大为钦佩。只是前路实在是太过于艰险,力劝玄奘不要西行,不如住在高昌传法,日后必将多加供养。

但玄奘早已抱着将死之心,不取回真经,誓不回头。高昌王见劝说无望,以遣返大唐相威胁。玄奘也毫不退让,以绝食明志。

见玄奘软硬不吃,无奈,高昌王英雄相惜,与玄奘结拜为了兄弟(历史上与玄奘结拜为兄弟的不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是高昌王麹文泰。)

让他讲了几天的佛法,并在这里玄奘还收了四名徒弟。最后,高昌国王与玄奘约定取经归来再讲经三年。

玄奘带着铁粉给的二十五个随从,三十匹马,以及金银绫绢等大量物资,以及给突厥叶护可汗的书信和礼物,沿路二十四国文书,又出发了。

高昌国王万分不舍,亲自送出城西数十里后,让侍御史欢信直接把玄奘送到了西突厥叶护可汗。

由于高昌国王的帮助,玄奘接下来的旅程就相对安全多了。

一行人来到了葱岭北脉。经过七天艰苦卓绝的跋涉,玄奘以冻死三分之一的徒众和马匹的代价,(其中包括玄奘的两个徒弟),才翻过雪山,来到热海(吉尔吉斯斯坦伊赛克湖,因在雪山边不结冰而得名)。

沿热海西北又前行了五百余里,就来到了西突厥的都城素叶城(碎叶)。也就是诗仙李白的故乡。

此时已到了公元628年夏天,玄奘见到了统叶护可汗。可汗热情地接待了玄奘,亲自选派了一名到过长安通晓数国语言的少年,带上各国国书,护送玄奘通过草原前往印度。

玄奘有了这些超级粉丝的大力帮助,平安来到飒秣建国(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

在这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了。

原来,当地信奉拜火教,别的宗教在这很难立足,当他们确定了玄奘的来意后,很快就围攻了玄奘的两个徒弟。

在《西游记》里,有唐僧师徒拯救被迫害僧人的故事,然而在历史上,这件事情就真实地发生在撒马尔罕。

玄奘冐着挨揍的风险,反复对康国国王讲解佛法,终于,国王被说动了,下令逮捕了骚乱的拜火教徒。

玄奘一行人来到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在这里研习了两年佛经后,再次向南,在那罗僧诃城附近,他们遇到了一伙强盗,所有财物被洗劫一空。

后来又在至那仆底国研习了一年佛法,就在玄奘与八十多人坐船沿恒河南下前往阿耶穆佉国时,他们居然又遇到了一伙强盗,财物被抢完不说,玄奘也差点被他们当作祭品了。

公元631年,玄奘终于抵达了目的地:那烂陀寺。见到了年过百岁的佛学大师:戒贤法师。

在天竺十年间,他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走访了著名的西女国,也就是《西游记》中鼎鼎有名的女儿国。

当时印度国王戒日王对唐僧非常器重,在与唐太宗李世民的书信中,不止一次称赞。

为了弘扬佛法,驱灭外道,戒日王邀请玄奘在曲女城举行一个全印度的辩经大会。

谁知整整十八天,竟没有一人敢出来辩难,玄奘不战而战,威震全天竺。很多人甚至当场皈依。当然,也有一些人难掩心里羞愧,趁夜放火烧了经坛门头。

玄奘被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在拒绝了戒日王赠给的大批金银珍宝后,国王就请玄奘法师坐上了带有庄严华盖的大象去巡游,以表示立义无屈。

公元643年,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和各种奇花异果的种子回国。然而渡过印度河时,突遭意外,损失了不少的佛经,这也是《西游记》里最后一难“通天河湿经”发生的背景。

公元645年初,贞观19年,玄奘终于回到了大唐的都城长安,由于当时唐太宗在洛阳,于是派宰相房玄龄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玄奘出行19年,当初的少年已届中年,为这场伟大的旅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了译经院,也称为国立翻译院。他花了十九年时间,主持翻译佛经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有的佛经光是一部字数就达百万。

为了充分利用更多时间,玄奘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一边主持翻译,一边维护与皇家的关系,直至深感自己大限将至,方才停笔。

玄奘不仅主持译经,还奉唐太宗之命著《大唐西域记》。由玄奘口述,辩机撰文。该书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有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这本书不仅成为大唐了解西域的重要指南,至今仍是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大唐西域记》正式完稿。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古刹等古迹遗址的发掘考古,大部分是以《大唐西域记》作为参考依据的。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月,玄奘在译完最后一部佛典《大盘若经》之后,感慨说道: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日?其个中滋味,让人唏嘘。

次年三月八号深夜,一代大师玄奘圆寂,享年62岁,当时长安城中百万人相送。

唐僧的真实形象(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唐僧)(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