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笛子合奏牧民新歌(顺笛与楚韵乐团合奏牧民新歌)

聂艺林老师带着研发的顺笛,与湖北黄石楚韵乐团合奏《牧民新歌》。

《牧民新歌》是简广易于1966年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曲子。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现了新时期牧民的精神风貌。

引子部分的旋律非常动人,以羽调式的自然音列 上下波动,自由伸展,运用垫音、颤音、滑音等笛子 技法对旋律的巧妙装饰,刻画出了特定的意境:一望 无际的草原,碧草如茵、蓝天白云、牛羊成群……旋 律以“变宫为角”的手法,也就是原调中的“变宫” (音转化为新调的“角” 音,使调式色彩的变化 在抒情宁静的旋律中获得一定的推动力。中间有一段 短暂离调,为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增添了明亮向上的色彩。而演奏上的气息控制、力度的对比等方面的考究, 也使优美的旋律更充满了蓬勃激越之情。

二胡笛子合奏牧民新歌(顺笛与楚韵乐团合奏牧民新歌)(1)

第一段是优美深情的慢板。旋律悠扬、流畅,展示了一种安详、幸福、恬美的意境,旋律中走马节奏 的律动、羽调式旋律的强调和应用,更渲染了北国草原的风光,富于内蒙古民族民歌风味。表现了牧民悠 然骑在缓行的马上,时而明朗甜美,时而低回内在, 时而又激动热情地歌唱生活、赞美家乡。 主题旋律在第一段中再现时,是跳跃的小快板。 把前面的慢板曲调加以变奏处理,改变节拍,加快速 度,以吐音技巧和跳跃的节奏型使旋律活泼跳动,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前进的欢乐场景,这样从另一个侧 面揭示了主题的意境,将牧民扬鞭催马奔腾如风的欢 乐情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第二段,将主题音调的节奏拉宽,以四个小段落 展开乐思,各小段均为方整的十六小节,在乐思的展开上是起、承、转、合的关系,富有民族传统多个曲牌联辍的结构特点。各小段旋律具有完整性与歌唱性,旋律热情舒展,深情地表达了马背上的骑手的坦荡胸怀和牧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歌颂,增添了全曲的豪迈气势。特别是其中第三小段的旋律,巧妙地以高亢的音调、明亮的宫调式与全曲形成一定的对比,使音乐情绪更为高涨。 第三段是第一段不完全变化的再现。运用了花舌、 飞指等技巧,主题在更加欢快的气氛中出现,形象地模拟出骏马啸啸昂首甩鬃的勃勃英姿。结束时情绪更为热烈,急速的16 分音符进行和强烈的节奏,形成万马奔腾嘶呜的局面,渲染出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上人 欢马叫的热烈气氛……主音在小快板转调之后回落在羽调式,使乐曲在高潮中结束。

《牧民新歌》是新派笛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笛子考级常用曲目之一。它在演奏技法方面要求很高,在引子部分的长音吹奏时铺垫要充分,要吹出悠扬广阔的感觉,模仿出马头琴的韵味。这需要演奏者控制好强度的变化。在把握强弱变化时应当掌握好强弱的自然过渡,在吸气符号前后的部分强度衔接要一致,这样才能使前后过渡自然,意境不断。在吹奏第二部分乐曲时,要吹得深情而优美。要模仿内蒙古长调民歌的风格,吹得抒情流畅,配合好颤音和打音。在吹奏第一部分的吐音时,要吹出跳跃的感觉,模仿出“得、得、得”的马蹄声。在这里使用吐音加指跳音的技法,使得乐曲的跳动感更加强烈,营造出万马奔腾的效果。第四部分的吹奏要把握住抒情流畅的主调,让听众仿佛是在欣赏一段优美的蒙古歌舞。在吹奏过程中应当注意乐曲的强弱变化,使得乐曲更为动听。在第五部分,吐音部分的要求要活泼跳动,在演奏骏马嘶鸣的乐句时,花舌加飞指与后来的的连接要自然。飞指的奏法,不同的演奏者有不同的演奏方法,有的演奏者将右手的三个孔全部盖住,左手奏出飞指的音效;有的演奏者右手的三个孔全部放开,左手奏出飞指音效。不论用哪个方法,只要以奏出的声音像马嘶叫声就行。

​ 《牧民新歌》吸收了多种演奏技巧,既有北方梆笛高亢明亮、灵活爽朗的风格,又兼有南方曲笛圆润含蓄、抒情柔美的特点,是笛子演奏史上的一大创新。它以其独具“雄而雌、强而弱、刚而柔、狂而雅、神而洁”的神韵风靡海内外,成为笛子曲的代表作,被编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音乐教材,也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保留曲目。

二胡笛子合奏牧民新歌(顺笛与楚韵乐团合奏牧民新歌)(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