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如何应对突发事件)(1)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时机,期间外出探亲访友等更是频繁,掌握一些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基本应急知识非常必要。为让广大读者朋友能够在各种灾害来临之时,更好地保护自己、救助他人,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记者专门采访了应急管理相关人员,向大家提供一些节假日应急安全防范常识。

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如何应对突发事件)(2)

问:什么是突发事件,分为几类,公众如何应对?

答: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大类。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公众可通过110、119、120、122等各类应急电话和其他各种途径及时报告;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掌握的应急知识积极展开自救互救,及时避险处险;参与并协助政府相关应急管理部门进行事件的应急处置;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努力恢复重建。

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如何应对突发事件)(3)

问:出现紧急情况时,该如何紧急呼救?

答:发现火情后,及时拨打119火警报警电话。119免收电话费,投币、磁卡等公用电话均可直接拨打。

拨打119时,必须准确报出失火方位。如果不知道失火地点名称,应尽可能说清楚周围明显的标志,如建筑物等。要尽量讲清楚起火部位、着火物资、火势大小、是否有人被困等情况,同时应该派人在主要路口等待消防车。要在消防车到达现场前应设法扑灭初起火灾,以免火势扩大蔓延。扑救中需注意自身安全。

其他灾害或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也可以拨打119紧急求救,包括各种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救援,水灾、风灾、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空难及重大事故的抢险救援,建筑物倒塌事故的抢险救援,恐怖袭击等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救援,单位和群众遇险求助时的救援救助等。

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如何应对突发事件)(4)

问:如何应对道路交通事故?

答: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应急要点:1、遇到道路交通事故,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冷静,利用电话、手机拨打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应拨打12122)和120急救中心报警电话。

2、报警时要说清发生交通事故的时间、地点及事故的大致情况;在交通警察到来前,要保护好现场,不要移动现场物品;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时,当事人不要与车方私了,以免事后伤情恶化,后患无穷;遇到肇事车逃逸时,要记下车牌号码、车身颜色及特征,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为侦破工作提供依据和线索。

3、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或交通事故时,应在故障车来车方向150米以外设置警告标志,车上人员应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或应急车道内,并迅速报警。

4、遇有交通人身伤亡事故时,在无人救助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将伤者移至安全地带,以免再次受伤;暴露的伤口要尽可能先用干净布覆盖,再进行包扎,以保护好伤口;利用身边现有的材料如三角巾、手绢、布条折成条状缠绕在伤口上方,用力勒紧,可以起止血作用。

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如何应对突发事件)(5)

问:人员密集型场所发生火灾怎么办?

答:酒店、影剧院、超市、体育馆、大型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常因人员慌乱、拥挤而阻塞通道,发生互相踩踏的惨剧,或由于逃生方法不当,造成人员伤亡。

应急要点:1、发现初起火灾,应及时报警并利用楼内的消防器材及时扑灭。2、要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要惊慌失措、盲目乱跑。3、火势蔓延时,应用湿毛巾或湿衣服遮掩口鼻,放低身体姿势,浅呼吸、快速、有序地向安全出口撤离。尽量避免大声呼喊,防止有毒烟雾吸入呼吸道。4、离开房间后,应关紧房门,将火焰和浓烟控制在一定的空间内。5、利用建筑物阳台、避难层、室内布置和缓降器、救生袋、应急逃生绳等逃生,也可将被单、台布结成牢固的绳索,牢系在窗栏上,顺绳滑至安全楼层。6、逃生无路时,应靠近窗户或阳台,关紧迎火门窗,向外呼救。

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如何应对突发事件)(6)

问:如何应对街头抢夺、抢劫?

答:抢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劫是指用暴力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两抢”案件具有发案多、频率高、侵害面广的特点,社会危害较大。

应急要点:1、在人员聚集地区遭到抢劫,被害人应大声呼救,震慑犯罪分子,同时尽快报警。2、在僻静地方或无力抵抗的情况下,应放弃财物,保全人身;待处于安全状态时,尽快报警。3、尽量记住歹徒人数、体貌特征、口音、所持凶器、逃跑车辆车牌号及逃跑方向等情况,同时尽量留住现场见证人。

编辑:微笑 (内容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