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描写的哪个山(详细探索杜甫望岳的丰富含义)

杜甫自己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说他如何写诗,但对于我们这些读诗的人来说,对此也要给予充分的注意。即从读者的角度看,要充分了解杜甫诗的丰富内容,不是仅仅背诵他的诗句就能做到的,而应对他的诗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做充分而细致的探析,才能从中挖掘出诗中蕴含的意境。这里,只就杜甫的《望岳》诗做一个分析,举一反三,可以看出要想充分了解杜甫的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岳,中国古代有五岳,是神州大地上所有的山之中最崇高者,而五岳之中又以东岳泰山为最尊。这是因为自古的帝王巡游天下,都要首先巡游东方,而且必到泰山进行祭拜,这在中国最古的史书《尚书·舜典》里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史记》也记载:“昔黄帝东至于海,登岱宗”。《通义》:“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白虎通》:“史称无怀、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皆封泰山”。可知对于古代帝王来说,岱宗泰山是何等重要与尊崇。

诗中的岱宗就是泰山,因为它是五岳之长,故称岱岳、岱宗。

泰山远古时称太山,太在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写成大,读为太,所以在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古人写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写成太,以示区别。古代的“大”字有大、太、代三音。所以太与泰、代与岱互通,因此相继出现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名称。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极大、通畅、安宁。《周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由高大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

杜甫望岳描写的哪个山(详细探索杜甫望岳的丰富含义)(1)

杜甫望岳描写的哪个山(详细探索杜甫望岳的丰富含义)(2)

五岳独尊的泰山

杜甫望岳描写的哪个山(详细探索杜甫望岳的丰富含义)(3)

泰山南天门

杜甫望岳描写的哪个山(详细探索杜甫望岳的丰富含义)(4)

泰山下的岱庙

杜甫望岳描写的哪个山(详细探索杜甫望岳的丰富含义)(5)

岱庙门前的牌坊

此诗的创作时间,据学者们研究,是在唐玄宗的开元二十四年(735)前后。据后人撰写的《杜甫年谱》,开元二十三年(734),杜甫在长安“举进士不第。”开元二十五年(736),游历齐、赵。他的《壮游》诗中说:“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是下第后游山东之证。此年杜甫26岁。

因科举未成功,功名路上并不顺利,所以告辞家人,到齐(今山东)、赵(今河北)一带游历。此时他的心情是“放荡”的,“清狂”的,似乎并没有因科举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更没有犯抑郁症。若是这样,他也不会写出《望岳》的诗作。

现在来看诗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第一句是非常少见的起句。杜甫来到泰山脚下,抬头仰望,泰山高耸入云。可他为什么不说诸如泰山高入云、岱宗何巍峨一类的话,这样说也合乎“望岳”的诗题啊,他却非常突兀地冒出来一句:“夫如何”?

杜甫曾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知,古书中有关帝王尊崇泰山的事情,对他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但他也不从这样的事情开始,而是猛然提出一个问题,让人们猜想。

可以说,这样一句就能无限地引出“望岳”二字的丰富想像。

也就是说,望岳这样一个事,是要让诗人充分发挥想像来描写他对岱岳的种种感受,于是后面就可根据想像来写岱宗的各种情况了。

泰山在今山东中部,古代有齐与鲁二大国,则泰山为其中界。《史记·货殖传》:“泰山,其阳则鲁,其阴则齐。”是说泰山之南为鲁国,泰山之北为齐国。实际上,泰山之北再往东到海边,都是齐国。

杜甫当时并不可能乘坐飞机在高空向下望去,来鸟瞰齐鲁大地,他只是凭着想像,如同已登上泰山绝顶,能够将齐鲁大地尽收眼底。这是诗人根据想像力写出来的诗句。可知好诗绝不能少了超越的想像。

青未了,青也是想像,齐鲁大地一片青绿,未了,是说大地全是这种景色,没有一处不青绿,这正是春夏之际的景色,正是满目春色。

在北方的山东,冬天是一片苍茫,植物全都落叶了,没有了青色。这对南方人来说,是难以想像的。

我小时在鲁国的曲阜生活,后来在某年的3月时乘火车来到了四川,从陕西越过秦岭,突然,原来满目的枯黄,一下子变成了漫山遍野的青绿,整个世界为之一变,由此体会到北方与南方的季节景色之绝异。

杜甫此句特别强调“青”字,就是表明他是在春夏之际来到泰山脚下,而那时泰山南北的齐鲁大地,已是一片青绿,显示了天地间的生命之力,正在蓬勃迸发,这让人的心胸为之开阔而舒畅。科举考试的失败,在此时,又算得了什么?由此可以体会到杜甫的放荡、清狂之心境。

人生中的诗意,会让人的心境变得弘阔雄大,若无此种诗意,人生就会因某些暂时的挫折而变得灰暗无味,有的人甚至会走自绝的道路。与杜甫的诗意人生相比,是多么的可怜与渺小!

由齐鲁青未了,又可想像到“岱宗夫如何”的更多含意,那是说:

岱宗是怎样的?

一个人来到岱宗脚下,会发现岱宗的什么景象?

登上泰山,又会让人看到什么景色,更让人的心境变得怎样?

岱宗难道仅仅有历代帝王巡游的遗迹吗?它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人来说,又有何种意味与启发呢?

当杜甫来到泰山之下时,他的心中一定充满了种种想法,他都要在攀登泰山的时候一一验证与感悟。

攀登泰山,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将是一种多么充实的旅行!

祖国的名山大川,都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任何人在任何时代来游历它们,都会从中获得无限的启示与生动的感受,而那些人生中暂时的挫折与失意,又算得了什么?

继续看下面的诗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自然间的一切山河、景物等,都是天地造化的结果。所谓造化,是说造成与化成。造成是指初生成时的样子,化成是指生成后又有长期不断的变化,所有的山河、景物,无不如此。

人们在看到它们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天地造化的伟大与无私。

造化的结果是无数的神与秀。神是指神妙,非人工所能造成。秀是指秀美,让人们看到后就受到美的感动。

泰山是自然界的一大造化之结果,它是神妙的,是秀美的。在诗人看来,天地造化的全部神与秀,全都钟于泰山了。钟指聚集。

由此可知,杜甫在感受泰山的神秀与造化力量的伟大之时,他心中的诗意中,包含着造化的伟大与壮美。

感受不到天地的造化与壮美,就不是真正的游历,就不是人与山河的真正接触与相通。古人认为天人是合一的,这就要在人面对自然界的造化之结果时能感而通之,否则,人就是木头人,这样的人之人生,是没有任何诗意的,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前面说到泰山之阳与之阴,与这里所说的阴阳还不是一回事。

泰山之阳之阴,是地理上的南北之分,这里的阴阳是与昏晓联系在一起的。

昏晓是指昼与夜,是时间上的阴阳之分。所谓的割,就是分。

这是说天地造化的神与秀,又与天地间地昼夜阴阳变化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神秀包括了天地间的昼夜阴阳带来的种种变化。

可以想像,在充满阳光的白昼,泰山的神秀是一个样子。在一片月光的夜晚,泰山的神秀又是另外一番样子。

这都在诗人的想像中不断出现和变换,让他感受其中的变化及其带来的不同景色。

杜甫在《游龙门奉先寺》里,写的是山上的夜景,说明在诗人看来,一般人认为没有什么景色可以欣赏的夜暗,也同样有着特定的景色,可以让人感悟许多人生的道理与意境。

所以,在面对泰山时,他会把阴阳不同的昼夜中的景色之不同与变化,也要用自己的想像力来欣赏与品味。诗人与众不同之处,就在这种地方。许多人说,我不会作诗,还有一些人作了诗,但毫无诗意。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吧!

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