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絮还飞垂柳陌如花更绕落梅前(从此雪消风自软)

《咏廿四气诗·立春正月节》

唐·元稹

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

冰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

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

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

似絮还飞垂柳陌如花更绕落梅前(从此雪消风自软)(1)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终于来了。2023年2月4日是立春节气。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也意味着又一个新的轮回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农历,今年共384天,有两个立春节气,下一个立春在腊月二十五(阳历2024年2月4日)。这种农历年出现两个立春的历法现象,被称为“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

立春宣告寒冬的结束,立春之后,气温逐渐回升,北方地区虽然春寒料峭,但万物逐渐复苏,大地孕育着无限生机;南方地区则已经充满早春的气息。

似絮还飞垂柳陌如花更绕落梅前(从此雪消风自软)(2)

陆遵书“绿筠春树”图轴

清 孔子博物馆藏

绢本设色。绘树木槎丫,嫩芽新吐,修竹叶茂,翠色欲滴。山石杂草,赭墨渲染,烘托春意。款署“绿筠春树 辛卯小春月写 陆遵书”。白文印“陆遵书印”,朱文印“即仙”。

立春三候

古人把立春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说,立春后第一个五天的时候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第二个五天的时候,蜇居的虫类慢慢苏醒;第三个五天的时候,河里的冰开始融化,但水面上还有一些碎冰片,鱼儿开始到水面上游动,看起来好像背负着冰片一样。

似絮还飞垂柳陌如花更绕落梅前(从此雪消风自软)(3)

“万福攸同”款青花鱼藻纹小盘

明 孔子博物馆藏

侈口,浅弧形壁,圈足。内饰鱼藻纹,外壁饰折枝桃、双弦纹。楷书“万福攸同”底款。

此盘胎体轻薄,制作精致,釉面厚润,鱼纹灵巧生动。鱼藻纹为古代传统纹饰之一,有鲭鱼、鲌鱼、鲤鱼、鳜鱼四种,其谐音为“清、白、礼、贵”。底款“万福攸同”寓意为“同福、多福、祝寿”之意。

立春习俗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对于传统农耕社会来说非常重要,作为春天的开端,立春节气一直备受政府和民间的重视。立春时,人们要祭祀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也称芒神)。据《礼记·月令》记载:“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俗话说“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牛在我国农耕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宋代以后,立春前一天要有迎春牛的活动,称为“迎春”。春牛在立春前做好,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再糊上各种颜色的纸做成,也有用土塑成的。据《梦粱录》记载:“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妓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立春当日,举行“打春”仪式,先由地方长官扶犁执鞭打“春牛”,然后由群众代表打牛,并且口中喊着一些吉祥话:“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打春”意在唤醒冬闲的耕牛,以备春耕,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

似絮还飞垂柳陌如花更绕落梅前(从此雪消风自软)(4)

木雕牧童骑牛摆件

民国 孔子博物馆藏

木质,圆雕一头卧牛及骑在牛背上的两个牧童。卧牛头部上扬,口部微张,两名牧童跨坐在牛背上,抬头仰望。木雕下配木质底座,形似磐石。这件牧童骑牛木雕蕴含着传统农业社会对祥和太平生活的期待。

立春日,民间还有“咬春”的习俗,吃萝卜、韭菜、姜、葱、生菜等一些新鲜的蔬菜及面饼,取迎新、怯病之意。这个习俗从东晋时期就有了,此后一直流行。

《立春》

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冬去春来,风和日丽,万物生发。不经意间,柳条已经泛出嫩嫩的绿色,草芽正卯足了劲地生长,迎春花也绽开了笑颜。趁春光正好,不如呼朋唤友,相约去野外踏春,吹着柔软的春风,沐浴着暖暖的阳光,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从大自然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来源:孔子博物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