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李白之比较(今之杜甫与李白齐名)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是唐诗发展史上的两座奇峰、高峰,其二人诗歌成就为后世推崇备至。所谓“李杜文章在,光耀万丈长"。

杜甫与李白之比较(今之杜甫与李白齐名)(1)


可是,你知道吗?李杜二人的成名方式大有不同。

李白在世时就已经是名震诗坛,犹如当时的大红明星,推崇者、仰慕者遍地。自贺知章读《蜀道难》惊呼李白“谪仙人"之后,长人都把李白称为诗仙,可见“诗仙"之雅号已经叫了一千二百多年。

而杜甫呢,在世时其诗作并不受欢迎、本人名气也很一般。直到杜甫逝世数十年之后,中唐诗人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才称道:“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宋代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称:“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杜甫真正开始走红是始于明清两朝。明代陈献章《白沙论诗》称:“子美诗之圣。”清代叶燮《原诗》:“诗圣推杜甫。”至此,杜甫获“诗圣"称号,与李白齐名。

杜甫与李白之比较(今之杜甫与李白齐名)(2)


空口无凭,以实例为证。杜甫的诗歌在其生前颇遭冷遇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历四年(769)春,杜甫在《南征》诗中哀叹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第二,在杜甫参与的几次盛唐诗会中,未见有诗人对其诗作加以赞誉,从中或可想见杜甫在当时诗坛的末流地位。

第三,李白《戏赠杜甫》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从中可见李白对杜甫的诗才不仅不持欣赏的态度,相反却极尽谐谑嘲讽之能事。

文献中较早提到杜甫生前诗名的,都是中晚唐人,如孟啓《本事诗·高逸第三》曰:“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按照孟啓的说法,杜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称为“诗史”。此说对后人影响甚著,然而《本事诗》中这条材料的真实性相当可疑,因为在孟啓之前的文献中根本见不到任何称杜甫为“诗史”的记载。后据学界考证,《本事诗》成书景福元年(892)以后,此时上距杜甫之死的大历五年(770)已有122年,显然孟啓本人并不可能亲历杜甫生活之“当时”,然而在《本事诗》之前的文献中却没有其他任何关于“诗史”的记载,故此说可性度不高。

杜甫与李白之比较(今之杜甫与李白齐名)(3)


杜甫的诗歌在其生前为何不受推崇和重视呢?

对此,当前杜诗研究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杜诗的审美观和创作倾向与当时主流审美趣味迥异。

第二,开、天(玄宗开元、天宝年号)之际,杜甫刚进入诗坛不久,政治地位较低,故未能引起选家的重视。

第三,由于杜诗多不合乐,其抒情方式亦非普通群众乐于接受的代言体,这些因素使得杜诗不适宜传播,因而被选家所忽略

各位杜诗爱好者们,同意学界看法吗,你怎么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