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锅传统手艺(被叙永这个家族传承了四百余年)

砂锅传统手艺(被叙永这个家族传承了四百余年)(1)

砂锅是中国传统厨房器具之一,传统的砂锅是陶器的一种。陶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也是人类发展最伟大的发明。传说是尧帝发明了砂锅,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夹砂陶(类似于现在的砂锅)。夹砂陶是新石器时代制作普遍的一种陶器,以红陶和灰陶为主。经过历代改良,夹砂陶演变成了现在我们使用的砂锅。

由于砂锅特殊的材质,炖食品别有风味,砂锅煎药不改变原味,特别对中药来说,讲究不用铁器,所以非常适用。虽然药罐子并不招人喜爱,但是熬制中药非它莫属。当然除了这个令人感觉晦气的事情,并不妨碍人们对砂锅的使用,毕竟还可以用来煮盛食物等等。

砂锅传统手艺(被叙永这个家族传承了四百余年)(2)

明朝末年,湖北孝感有一户龚姓人家,他们在当地谋生的手段是制作手工砂锅,康熙初年,大批移民涌入四川,这就是有名的“湖广填四川”事件,这一次也让这个家族的人迁徙到了永宁的两河,也就是今天的叙永两河镇。

龚家人似乎注定要吃这碗饭,虽然从千里之外迁徙到边州之地,祖传的手艺没有丢掉。砂锅用此地煤层粘土为原材料,更让其得心应手。

实际上砂锅作为陶容器出现大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但是它的起源要更早,原始人类发明了取火和烤熟食物开始,就一直在研究容器的发明,最初估计是先用树枝编制成器皿然后把粘土涂抹上去经过火烧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开始不断探索出现了最初的陶罐,也就是原始陶器。

我国最早的陶器是什么样子到现在还不太清楚,不过根据近年来发现的旧窑址的发掘,有的专家根据不同的性质分别为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也有专家认为属于同一文化的两种类型)。

这些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的一个情况,较仰韶文化要早。这个时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种

砂锅烧制温度一直是900-960°C。其制作一般经过淘洗,根据需求制成不同的器型,做工较为细腻,也有一些不经过淘洗的制作方法。

砂锅传统手艺(被叙永这个家族传承了四百余年)(3)

夹砂陶的出现估计是先人在使用泥质陶的过程中出现的,泥质陶较为细腻,气孔小,密度比夹砂陶大,泥质陶的一些因素决定了它在火上的不耐烧,这个时候先人在泥质陶里加了一定的砂粒或其它料。

这里要说的砂粒和我们说的沙粒是有区别的,叫做砂矸, 主要含铁,硅,铝。不仅仅耐研磨且耐烧。而且很多具备专门的秘方和工艺在里面,但是这些年市场对砂锅需求的萎缩,以及新的器具的替代,这么工艺基本很少有人坚守了。

不过在叙永县两河镇,吊洞“龚砂锅”的第七代传承人龚开贵依然坚守传统技艺,目前为川南地区手工制作砂锅的唯一人。目前,两河吊洞砂锅已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龚砂锅制作工艺十分繁琐,从备料、配料、踩泥、制坯、上釉、风干、烧制等诸多环节。近年来,龚开贵潜心钻研,逐步研发出砂锅烙烤锅、蒸饭锅等10个品种,还将粗糙的原材料磨细,使烧制出来的砂锅产品更加精致,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与实用性。

砂锅传统手艺(被叙永这个家族传承了四百余年)(4)

50多岁的龚开贵是吊洞砂锅的第七代传人,当地人都称他“龚砂锅”。8岁时,龚开贵便开始和父亲学习制作砂锅,几十年的制作经验,使得他早已经炉火纯青。

龚开贵并没有食古不化,通过自己的悟性和磨砺,这些泥巴在他手里,不仅仅烧制传统砂锅,一个个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茶罐、酒杯、花瓶、人像、动物等也制作的非常生动有趣。

吊洞砂锅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土窑烧制技艺,是以煤层粘土为原料,经煤火高温烧制上釉而成,制作起来非常不容易。从选材到制坯,从锻烧到出窑,前前后后共有75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需要体力,更需要技巧。

传统手工制作的土砂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把握干湿度,直到烧之前,必须保证每个砂锅工序完整、整体干透,由此制作出来的砂锅不仅耐酸碱,保温能力强,且透气性能好,适用于炖、煮、煨、煲汤等。砂锅具有“烧饭不变色,炖肉不变味,盛物不变质,煎药不变性”的特点,烹制的食品味道醇厚,鲜美异常,色香味俱全。

如今传统手工制作的砂器产品不断被铁、铝等金属制品所替代,并不是说传统的东西就必须淘汰,其实如果匠心独具,相信仍然有属于自己的市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