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单句分享(庶民成士的黄金法则)

庶民在礼崩乐坏之下如何生存与发展,这是对庶民的考验政治社会礼崩乐坏,逻辑紊乱,生存扭曲,无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仁学提出去政治化的庶民发展之道,不需要借助于政治社会而实现独立发展第23章是君子上达,第24章是学仁为己,第25章是寡过,第26章是思不出其过,第27章是言行一致,此五者为庶人成士的五大黄金法则,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论语单句分享?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论语单句分享(庶民成士的黄金法则)

论语单句分享

庶民在礼崩乐坏之下如何生存与发展,这是对庶民的考验。政治社会礼崩乐坏,逻辑紊乱,生存扭曲,无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仁学提出去政治化的庶民发展之道,不需要借助于政治社会而实现独立发展。第23章是君子上达,第24章是学仁为己,第25章是寡过,第26章是思不出其过,第27章是言行一致,此五者为庶人成士的五大黄金法则。

言行一致,耻言过其行,是庶民成士的基本法则。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有过多次论述。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辄,其何以行之哉?”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而本章是最明白、最直接、最简洁的表述,最明确地表达庶民成士的基本法则。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以言过其行为羞耻。”

耻:以……为羞耻。言、行:君子言行当一致。而:犹如“之”。历代的解释均着眼于本章的文义,而对言说的重要性均强调不足。

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曰:君子之人,顾言慎行,若空出言而不能行遍,是言过其行也,君子耻之。小人则否。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曰: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君子言行相顾,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耻也。

北宋陈祥道曰:君子之于天下,与其言不足而行有余,孰若行有余而言不足。故不耻行过言,而常耻言过行。

南宋张栻曰:言过其行,则为无实之言,是可耻也。耻言之过行,则其笃行可知矣。

明末刘宗周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则行可过也,言不可过也。言过于行,可耻孰甚焉。此君子所以不言而躬行也。

明代李贽曰:耻字,何等精神;过字,何等力量。

清代戴溪曰:耻言之过于行耳,所谓“言浮于行”者是也,故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曰:《礼·杂记》云:“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表记》云:“君子耻有其辞而无其德,有其德而无其行。”亦此意。

清代《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君子黜浮崇实之心也。

近代徐英曰:徒有虚言之美,而无践履之实,君子耻之。

历代的解释均作文义解,而未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也未就庶民成士的特点作表述,因此,对于本章的深义未作深入表述。

第一,庶民行仁,不仅仅是言行合一,耻言过其行,而且需要讷于言,行而不说,这是庶民成士的基本法则。庶民没有身份,没有财富,在行仁遵循美德的过程中,虽然是“就近取譬”,仍会产生高昂的生存成本,因此,庶民关注的并非“言语”,没有身份、财富、地位的加持,世欲世人何人会听之从之。正如后来苏秦,虽然富有学问,但因为没有世俗地位,不但遭世人鄙视,而且遭亲戚轻视。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第二,庶民成士,关键在于行,故曰,力行谓之仁,需要言出行随,言行合一,讷于言而敏于行。庶民之行,在于提供内在人格,实现从小人到大人的质的转变,在礼崩乐坏的世道下,不能随波逐流,而要敏于行,迅速地从与世俗世界的对立中走出来,同时又能"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唯有加快敏于行才是出路,否则窄路行走,恣意放言,自暴自弃均于事无补。因此,庶民成士的君子路径是敏于行第一,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第三,庶民成士讷于言而敏于行需要与奉行狂狷模式取得一致。所谓狂狷,而非中行,具有不拘一格,积极进取而又洁身自好的品性,也指具有如此的人指志向高远品性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狷模式与言行合一需要进行协调统一。狂者指志向高远,即庶民成士需要有强大的动力系统,否则敏于行必不能持久。而狷者指拘谨自守,与敏于行一致,因此,狂狷模式指向内在的动力系统,而言行一致是外在行为效果,前者为因,后果为果。

何晏《论集语解》引包咸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恆一。”

《孟子·尽心下》曰:“孔子 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焦循《论语正义》曰:“此亦见《论语·子路篇》,獧作‘狷’。”

南朝梁代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曰:“臣素门凡流,轮翮无取,进谢中庸,退慙狂狷。”

明代黄绾《明道编》卷六曰:“孔子取狂獧,以其无利欲之心,便可以进道,非谓狂獧足以尽道。”

柳亚子《哭仲穆》诗:“相逢乍忆过江年,狂狷殊途笑我颠。”

第四,本章指出庶民成士实践的特点,并不否定言说在礼崩乐坏大变动社会的作用。正名就需要以辩说之法。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荀子·正名》曰,

辞让之节得矣,长少之理顺矣;忌讳不称,妖辞不出。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不赂贵者之权埶,不利传辟者之辞。故能处道而不贰,咄而不夺,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辨说也。

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苟之,奸也。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则舍之矣。外是者,谓之讱,是君子之所弃,而愚者拾以为己宝。

故知者之言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而不遇其所恶焉。而愚者反是。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腼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此之谓也。

用仁学来解释经典,可以填补《论语》篇章间的空隙,让我们了解到完整的仁学,同时也能够见识到仁学的强大解释力,同时,也可以丰富仁学的内涵。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仁学的内涵,敬请加入视频慕课《论语启蒙:论语的法典化解读》(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CUEB-1449479163),或参考《仁者无敌:仁的力量——大变动社会的生存之道》(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中人人格论——<论语>的法典化解释》。

现代世界被认为史上罕见之大变局,当今中国也处于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之中。身处大变动社会之中,需要有相应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与中国传统大一统社会的生存方式相异。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中心,而仁学是儒家的核心,是孔门弟子为全面阐述仁学编纂而成。它是处于春秋礼乐崩坏大变动社会条件下的“仁魂义行”的生存智慧,提出在礼崩乐坏之下,遵循真理其实是可行的(“志于道”),但需要遵循仁学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其要点为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兴于诗”),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立于礼”),需要有遵循美德的技巧(“据于德”),能够克服遵循美德所带来的高昂成本(“依于仁”),强大的行动力是根本应对之道(“敏于行”),这样,就能够化解礼崩乐坏带来的惧、忧、虑(“成于乐”),这对于身处目前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同样适用。本课程通过法典化解读《论语》阐述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即“志于道、据于德、立于礼、依于仁、敏于行、成于乐”,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道。


作者原创声明:本头条号的所有文章系作者独创,享有著作权,请勿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