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说午安(说文博物有人问)

“午”字,地支第七位,现在多用于时间、时辰。

那么“午”字,到底是由一种什么样的工具造出来的字呢?

我们先看看【午】的字形

古代人说午安(说文博物有人问)(1)

甲骨文

古代人说午安(说文博物有人问)(2)

金文

从甲骨文金文看,“午”就像木杵之形。

古代人说午安(说文博物有人问)(3)

【午】,

象形独体文,午杵形,

杵进臼中捣物,上下杵物要中正。

后引申为计时字,指日在天空正中之时为正午中时。

本义:午杵,午杵物正中。

引申义:正午,正中午时。

午字引申为时间及时辰的用法后,加上木字造出“杵”字,来表达“午”的本义。

“杵”通常与“臼”配合来完成工作。

古代人说午安(说文博物有人问)(4)

“臼”的古文(战国陶文、石刻)

“臼”中有齿形,表示“臼”里面粗糙不平。

“杵臼”现今很少用了,但在落后些的山区或农村还可以见到,在古代,“杵臼”应用非常普遍,它是用于粮食加工不可缺少的工具。

当人类进入农业社会,把采集到的谷物脱皮、碾碎,没有工具时,是要花费了很多气力。开始是用手搓磨,后来想到用石块,逐步地制成石盘和碾棒。在石盘和碾棒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杵和臼。

古代人说午安(说文博物有人问)(5)

简单的臼,就是在地上凿成一个凹槽。

《易·系辞》说:“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说的就是在地上挖成臼(臼里要铺一层硬实的东西才可以)。后来臼又改用石头或木头来制作。

古代人说午安(说文博物有人问)(6)

杵是一根粗壮的木棒,下端削成椭圆形。把带皮的谷子放入臼里,双手持杵往下捣,这个动作叫“舂”。连续舂多次,最后加以吹簸,就可以得到净米。

古代人说午安(说文博物有人问)(7)

“舂”字,像双手执杵在臼中舂谷之形

古代人说午安(说文博物有人问)(8)

“秦”,像双手执杵,与“舂”字,用“禾”代替“臼”,更强调所舂的粮食是“稻谷”

古代人说午安(说文博物有人问)(9)

这也是“秦”字,双禾,代表多禾,说明秦地象现在所说的“鱼米之乡”,大产粮区。

杵臼是谁发明的,哪个年代?

古书中记载都不详,有说是黄帝发明的,有说是黄帝手下的大臣发明的。实际真正的发明者可能就是普通的老百姓。

从出土文物知,杵臼使用时间至少已有四千年以的历史。古诗文中常有描写使用杵臼的情形,

如《诗经》写道:“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蒸之浮浮。”

意思是说,要问祭神怎么祭,有人忙舂米,有人忙舀米;有人舂二道,有人簸糠皮,响叟叟是淘米,热气腾腾是蒸饭。

诗歌是一幅热气腾腾的生活画面,这说明商周时期杵臼的应用非常普遍。

古代人说午安(说文博物有人问)(10)

后来古人在杵臼的基础上,发明了“碓”,就是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临臼一端装一块圆形石头或木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随之起落,连续舂米。这在湖南湖北一带的农村还能看到,制作糍粑、米粑过程中的一道工序。

碓的原型就是杵臼。碓,先是用人力,后来发展起用水力,水碓是一种功效高、省力的舂米机械。由于构造简单,借水就势,工作可靠,直到20世纪末,水碓在中国南方不少农村地区仍有应用。

古代用杵臼舂米是个体力活,从业的多是普通劳动者,后人便用“杵臼之交”来比喻不计身份尊卑差别而结交的朋友,故事见《后汉书·吴祐传》:“公沙穆东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吴)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日之间。”“杵臼之交”由此而出,也简称“杵臼交”。

古代人说午安(说文博物有人问)(11)

家庭用的蒜杵(也叫蒜臼)就是一个小型杵臼

说文博物:2020年使用频率最高的字了,它是由什么器物而来?

说文辨物: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什么犀?

你知道《说文解字》最复杂的部首是哪个字?它代表怎样的生活图画

说文解诗经:“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徂和慆是一种什么心情状态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古汀大语文、海外汉语,古汀汉字思维馆

汉字师认证课程,让你成为一名专业的汉字老师、海外汉语老师、一位汉字启蒙师!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了解识字-大语文学习方法《人字学习体系》,可以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