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选民证后的心得(12张选民证中的时光印记)

【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杨珏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区,一排特殊的证件让不少来往参观者俯身仔细观察。“1953年、1956年……2021年,12张选民证,时间跨度近70年,难得一见!”参观者冯先生小声数着每张选民证上的年份,连声感叹。

得到选民证后的心得(12张选民证中的时光印记)(1)

10月9日,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内,展示的89岁的山西省太原市市民韩玉峰从1953年至今的12张选民证。光明网记者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这12张选民证,是山西省太原市市民韩玉峰的宝贝。从方形章到圆形章,从红字印刷到黑字印刷,从繁体字到简体字……它们依次排布在展柜中,清晰记录着时光的印记。

“12张选民证,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式民主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充分地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巨大优越性,这是我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人民民主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事例。”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刘俊杰说。

那张1953年的选民证,纸张已经有些泛黄,上缘还有些破损,但是红色印刷的文字依然醒目,下方还有印着“北京市西四区选举委员会印”字样的方形章。

“这是我国第一代选民证,随后颁发的选民证虽有微小变化,但大体保持了第一代的形制。”89岁的韩玉峰精神矍铄,他一字一顿地向记者介绍。老人清楚记得,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施行。就在这一年,他参加了人生第一次民主选举。

“第一次选举,最让我难忘!”韩玉峰回忆。他17岁参军,18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20岁回国后随部队驻扎在北京。“那时候我就住在东直门一带。刚从战场上回来,满怀报国热情,参加北京市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这是多激动人心的事啊!”韩玉峰笑着说,选举头一天晚上兴奋得都没睡好。

1955年,韩玉峰随部队集体转业来到山西省大同市,并于1956年在大同参加了第二次选举。1957年,他考入山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太原工作、生活。这12张选民证,1张选区在北京,1张选区在大同,剩下10张都在太原。

“都说‘人大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选举不是把选票放进投票箱那么简单,而是要选出真正能够代表人民的代表。”每次选举前,韩玉峰都会仔细了解各个候选人的情况。“这件事,可关乎咱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韩玉峰一直是个有心人,平时喜欢用收集、保存资料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在将选民证送往北京展览之前,老人一直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红色的软壳相册中小心保管。“一想到我的选民证如今陈列在展览馆中,就特别高兴!”他说,每一张选民证都是一段珍贵的回忆,能把它们分享给更多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希望更多年轻人看到后,能继续用好自己的民主权利,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1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