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苏州期末)河流侵蚀基准面指河流下切侵蚀的界面,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导致干流下游河床冲刷加剧和鄱阳湖流域侵蚀基准面变化。图1为鄱阳湖示意图,图2为1998~2011年鄱阳湖湖口侵蚀基准面海拔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1)

图1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2)

图2

1. 1998~2011年,鄱阳湖枯水期水文特征的主要变化是(  )

A. 湖口附近流速变慢 B. 出湖泥沙量减少

C. 湖区水量明显增加 D. 湖区枯水期延长

2. 鄱阳湖枯水期水文特征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

① 湖泊水质下降 ② 水鸟食物增多 ③ 滩涂草洲扩大 ④ 渔业产量下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22·南京三模)河流有机碳输出是北极碳循环的重要组成。其中溶解有机碳(DOC),主要来自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搬运。图1为西伯利亚北极河流及2004~2017年各河流DOC季节(该区域水文年划分:5~6月为春季、7~10月为夏季、11月~次年4月为冬季)输出示意图,图2为2004~2017年的年平均径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完成3~5题。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3)

图1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4)

图2

3. 与鄂毕河相比,勒拿河的河流特征差异为(  )

A. 流量季节变化较小 B. 结冰期较长

C. 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D. 有凌汛现象

4. 比较该时期西伯利亚北极河流的DOC输出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DOC输出主要在春、夏两季 B. 季节变化叶尼塞河最显著

C. 输出季节高峰期鄂毕河最早 D. 夏季输出浓度勒拿河最大

5. 影响西伯利亚北极河流DOC输出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径流量 ② 冻融过程 ③ 河流流向 ④ 人类活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022·徐州冲刺卷)红海是世界上水温和盐度最高的海域。红海表层海水水温高,200 m水深处水温也达21 ℃。右图为“红海地区略图”。据此回答6~7题。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5)

6. 红海深层海水水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壳运动频繁 B. 信风带控制

C. 太阳辐射强烈 D. 海洋生物繁盛

7. 红海海水表层盐度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特点,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洋流性质 B. 河流注入

C. 海水交换 D. 降水量

(2022·南京、盐城一模)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1月份蒸发量等值线图(单位:cm)。读图,完成8~9题。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6)

8. 下列关于1月份蒸发量等值线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副热带向南北两侧递减 B. 同纬度陆地略高于海洋

C. 非洲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 D. 降水多的地区蒸发量大

9. 图中甲处蒸发量等值线向北弯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 B. 洋流

C. 海陆位置 D. 降水量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异常的表现,下图为南美洲不同年份某季节大气环流示意图。据此回答10~12题。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7)

甲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8)

乙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9)

丙 

10.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  )

A. 厄尔尼诺现象年份、拉尼娜现象年份、正常年份

B. 正常年份、厄尔尼诺现象年份、拉尼娜现象年份

C. 厄尔尼诺现象年份、正常年份、拉尼娜现象年份

D. 拉尼娜现象年份、正常年份、厄尔尼诺现象年份

11.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份,下列对图中①海域海—气相互作用发生的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 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B. 海—气间水分交换活跃

C. 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增多 D. 沿海地区更易发生森林火灾

12. 下图中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份南美洲与大洋洲之间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是(  )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10)

自然状态下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取决于当地生物、气候等条件。下左图示意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占比垂直分布,下右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据此完成13~14题。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11)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12)

13. 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占比曲线Ⅰ、Ⅱ、Ⅲ对应的分布地区依次是(  )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丙、甲、乙 D. 乙、丙、甲

14. Ⅱ曲线在深度达到20 cm左右时,有机质含量比重骤降的主要原因是(  )

① 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② 枯枝落叶集中于表层 ③ 雨水淋溶作用强 ④ 距离成土母质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022·苏锡常镇一调)非洲壮美的稀树草原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旅游爱好者。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海南岛西部也有类似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据学者研究,海南岛的热带稀树草原受热带季风气候控制,雨季和旱季明显,旱季尤为干旱。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易渗透,地表储水能力极差,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右图为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图。据此完成15~17题。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13)

15. 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带旱季盛行(  )

A. 偏东风 B. 偏西风

C. 偏南风 D. 偏北风

16. 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成因包括(  )

① 雨影效应 ② 狭管效应 ③ 焚风效应 ④ “喀斯特”效应 ⑤ 干岛效应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③⑤

17. 海南岛西部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 差异性 B. 整体性

C. 层次性 D. 过渡性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14)

(2022·金陵中学检测)一个地区的植被群落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与年平均降水量。右图为“各地区植被群落与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关系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 据图推测泰加林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为(  )

A. 高温高湿 B. 高温少雨

C. 温和干燥 D. 冷凉潮湿

19. 温带雨林在北美太平洋海岸的分布面积远大于欧洲西部,主要原因是(  )

A. 距海洋更近,气候暖湿 B. 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C. 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 D. 生物循环旺盛,土壤肥沃

(2022·无锡期末)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海拔。右图为甲(24.5°N,113.1°E)、乙(24.6°N,112.9°E)、丙(24.9°N,113.2°E)三地林线随坡向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20~21题。

20. 由图可以推测(  )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15)

A. 南坡林线甲地高于乙地 B. 纬度低的阳坡林线较高

C. 甲地北坡林线高于三地平均值 D. 经度数值最小的阴坡林线最高

21. 乙山处在某山脉的南麓,与其他两山地相比,该山阴坡林线较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冷空气影响较弱 B. 纬度最低,气温较高

C. 坡度小,土层厚 D. 冬季风带来丰富降水

(2022·盐城三模)喀尔巴阡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东部延伸,呈半环形横卧欧洲中部(下图)。读图,完成22~23题。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16)

22. 下列关于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河流无结冰期 B. 黑土广布

C. 地形东高西低 D. 地震频发

23. 下图符合南喀尔巴阡山脉山地垂直自然带递变规律的是(  )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17)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4分。

24. (2022·江苏七市三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湖泊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青藏高原的内陆湖尤为突出,其变化能够直接指示区域气候变化。阿牙克库木湖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盆地中,是大型内陆咸水湖,湖面海拔约3 880 m。

材料二 下图为阿牙克库木湖地理位置及1995~2015年阿牙克库木湖面积时空变化图。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18)

(1) 简述1995~2015年阿牙克库木湖面积变化特点。(6分)

(2) 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阿牙克库木湖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8分)

(3) 与我国东部大型外流湖相比,阿牙克库木湖面积变化能更直接指示当地气候变化,请解释原因。(4分)

2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19)

(1) 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6分)

(2) 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6分)

(3) 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6分)

26. (2022·扬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武夷山水天下无,层峦叠嶂皆画图。”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最高处达2 158 m,最低处300 m,植被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下图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图。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知识点地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四)(20)

材料二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常绿林占全区面积27%,毛竹林占13.9%。毛竹成材快、生长需肥量大、自肥能力差。每年从毛竹林中挖笋、伐竹致使林下植被减少,土壤极易退化。近年来,保护区实施谨慎挖冬笋、精心护春笋、竹林科学施肥等措施,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 描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特点。(6分)

(2) 从地形角度分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种类较为丰富的原因。(6分)

(3) 列举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改良毛竹林地土壤应采取的措施。(6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D【解析】 侵蚀基准面下降,湖口附近的流速变快,A错误;流速变快,出湖泥沙量增多,B错误;水位降低,湖区的水量减少,C错误;枯季水位消落不断加快,枯水期提前且时间延长,水量减少,D正确。故选D。

2. B【解析】 水量减少影响水体净化能力,导致湖泊水质下降,①正确;水面减小,水生生物减少,水鸟食物减少,②错误;水位不断下降,水量减少,导致枯水期滩涂草洲不断扩大,③正确;渔业减产不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④错误。故选B。

3. B【解析】 读图2可知,勒拿河的流量季节变化大于鄂毕河,A错误;勒拿河流域的纬度高于鄂毕河流域,低温期长导致结冰期较长,B正确;流量最大出现在春季(5~6月),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错误;两河都位于高纬度地区,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都有凌汛现象,D错误。故选B。

4. A【解析】 读图1可知,DOC输出主要在春、夏两季,A正确;季节变化勒拿河最显著,B错误;鄂毕河输出季节高峰期是在夏季,另两条河流输出季节高峰期是在春季,鄂毕河最迟,C错误;夏季鄂毕河的输出量大,而径流量小,输出浓度鄂毕河最大,D错误。故选A。

5. B【解析】 根据材料“溶解有机碳(DOC),主要来自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搬运”,可判断径流量影响河流DOC输出,①正确;冻融过程影响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平衡,②正确;河流流向不影响径流量,③错误;人类活动可改变地表径流来影响DOC输出,④正确。故选B。

6. A【解析】 深层海水温度较低且比较稳定,红海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频繁,因此红海深层水温较高;深层海水温度与信风带、太阳辐射、海洋生物关系不大或无关。故选A。

7. C【解析】 红海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周围无河流注入,对红海盐度南北差异影响较小,该海区较为封闭,不受洋流影响,红海南部与亚丁湾相通,海水交换较多,北部较为闭塞,海水交换少,导致红海海水表层盐度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特点。故选C。

8. C【解析】 在北美洲、非洲的副热带地区,蒸发量较小,由副热带地区向南北两侧递增,A错误;同纬度地区,海洋略高于陆地,B错误;非洲大致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C正确;蒸发量受蒸发能力和供水条件的制约,并不是完全取决于降水量,D错误。故选C。

9. B【解析】 图中甲处为秘鲁沿岸地区,蒸发量等值线向北(高值区)弯曲,说明较同纬度地区蒸发量小,结合该地为寒流流经地区,主要影响因素是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B正确;若主要受纬度影响,同纬度地区蒸发量应相同,A错误;该处与同纬度海洋和陆地相比均较低,说明不是海陆位置因素,C错误;该处位于海洋,蒸发量与降水量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10. C【解析】 结合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可知,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南半球东南信风偏弱引起,而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出甲、乙、丙依次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年份、正常年份、拉尼娜现象年份。故选C。

11. D【解析】 ①海域为南太平洋东部海域,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份,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气间水分交换活跃,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增多,沿海地区发生森林火灾的概率降低。故选D。

12. B【解析】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形成上升气流,西部则形成下沉气流,这样两地之间形成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热力环流系统,A错误,B正确,C、D图为错图。故选B。

13. C【解析】 丙地气候干旱,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对应曲线Ⅰ;林地表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甲地为林地,对应曲线Ⅱ;草原植被下的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不及林地,但随深度减小的程度相对较低,乙地植被为草原,对应曲线Ⅲ。故选C。

14. C【解析】 Ⅱ曲线是森林地带下的土壤有机质分布特点,森林植被枯枝落叶层集中于表层,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后,受雨水淋溶作用可达到20 cm深处,②③对;甲地纬度较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弱,①错;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多少与成土母质无关,④错。故选C。

15. A【解析】 读图可知,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带位于岛屿的西部,水汽来自海洋,旱季时降水少,偏东风来自海南岛东侧的洋面,受中部山地阻挡,在稀树草原分布带形成下沉气流,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明显的旱季,A正确;偏西风、偏南风、偏北风均经过海洋,直接影响稀树草原分布带,形成丰富的降水,为稀树草原分布带的雨季,B、C、D错误。故选A。

16. C【解析】 稀树草原分布带的旱季是偏东风经过中部山地后,形成下沉气流,导致降水减少,属于雨影效应,也称焚风效应,①③正确;狭管效应是受山谷地形的影响,属于风力作用,对降水的影响小,②错误;根据材料“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易渗透,地表储水能力极差,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可知,地层易渗水,形成“喀斯特”效应,促使了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④正确;干岛效应是指地表不透水地面形成的现象,该地为自然地面,不存在干岛效应,⑤错误。故选C。

17. B【解析】 该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受气候(热量、降水)、地形(山地的阻挡)、岩石性质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说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B。

18. D【解析】 根据图中的横坐标可知,泰加林生长在温度较低的高纬度地区;根据图中的纵坐标可知,泰加林生长在降水较少的地区,故泰加林生长的地带应是副极地低压带控制的地区,气候特征为冷凉潮湿。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气候冷凉潮湿。故选D。

19. C【解析】 北美太平洋沿岸与欧洲西部均位于沿海地区,均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A错误;北美太平洋沿岸为阿拉斯加暖流,欧洲西部为北大西洋暖流,都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B错误;欧洲西部地形平坦,对水汽的抬升作用不明显;北美太平洋沿岸有高大山脉,对盛行西风抬升作用强,多地形雨,而且冬季高大山脉阻挡了陆地寒冷气流的侵入,气温较高,因此温带雨林分布面积比欧洲西部更大,C正确;两地均位于温带地区,热量条件不足,生物循环不够旺盛,D错误。故选C。

20. D【解析】 甲、乙、丙三地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林线甲地最低,A错误;甲地纬度最低,阳坡林线较低,B错误;甲地北坡(阴坡)林线低于三地平均值,C错误;经度最小的是乙地,阴坡林线最高,D正确。故选D。

21. A【解析】 乙山处在某山脉的南麓,受到北侧山脉阻挡,冷空气影响弱,气温较高,阴坡林线较高,A正确;乙山纬度不是最低的,气温并不比其他山地高,B错误;坡度大小并不影响林线的高低,C错误;乙山阴坡(北坡)受北侧山地的阻挡,位于背风坡,冬季风不会带来大量降水,D错误。故选A。

22. D【解析】 图示区域位于欧洲中部山地,山麓地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有结冰期,A错误;黑土广泛分布于东欧平原的乌克兰、俄罗斯境内,该地区位于中欧地区,B错误;图示山地位于中部,地形为中部高,东、西两侧低,C错误;喀尔巴阡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东部延伸,阿尔卑斯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地震频发,D正确。故选D。

23. D【解析】 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山麓地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或温带草原,针叶林对应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常绿硬叶林对应地中海气候,A、C错误;山脉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同高度的北坡,导致同一自然带分布上限南坡大于北坡,B错误,D正确。故选D。

24. (18分)(1) 面积呈扩大趋势;东部和西南部扩展较多;北部变化小。(6分)

(2) 径流汇入,带来大量盐分;湖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无出湖径流,盐分不断积累。(8分)

(3) 流域封闭,水量受外界影响小;高寒人稀,受人为干扰少;以冰川积雪融水补给为主,一旦气候因子变化,直接影响蒸发量和入湖径流量,引起湖泊面积变化。(任答两点得4分)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中不同时间湖泊面积变化的信息,从总体趋势、湖泊不同方位变化特点等角度分析回答。第(2)题,内陆湖泊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降水、蒸发、径流等,因此阿牙克库木湖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应结合该湖泊所处的气候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第(3)题,从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流域封闭,受外界影响小;自然环境恶劣,人为干扰少)、湖水的补给两个大的角度分析回答。

25. (18分)(1) 西风漂流(盛行西风)和陆坡流(极地东风)共同影响;广阔洋面,海陆轮廓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影响。(6分)

(2) 冰架区表面辐射冷却强烈,产生向海气压梯度力,叠加因地形高差引起的空气重力下沉运动,加强风速,将冰筏带向外海;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形成的极地东风(陆坡流),带动冰筏漂移。(6分)

(3) 雨水温度较高,加剧海冰融化;雨水对冰雪的冲刷加剧,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冰面温度增加;海冰融化,海水面积增加,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6分)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罗斯环流北部向东运动部分与西风漂流一致,可推断受西风漂流(盛行西风)影响,罗斯环流南部向西运动部分与陆坡流一致,可推断受陆坡流(极地东风)影响,水平运动的洋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罗斯环流。另外罗斯海的轮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洋流的运动轨迹。第(2)题,南极陆地中心常年的冷高压与外围海洋上的低压间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差,形成强劲的极地东风。由图可知,冰筏移动方向与极地东风方向一致,由此判断冰筏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受到极地东风影响,同时地球上运动的物体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第(3)题,海冰融化加速可从海冰形成量减少和融化量增加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降雪变为降水,海冰补给来源减少;另一方面降水使得反射率降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且雨水的温度更高,使海水升温,进一步加速海冰融化。

26. (18分)(1) 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山麓地带;集中分布在山地西南坡。(6分)

(2) 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植被种类较多;不同坡向光、热、水及其组合差异明显,影响植被种类;不同坡度影响土壤厚度、肥力等,增加植被的多样性。(6分)

(3) 合理采伐毛竹,保持水土;适时挖笋,护养结合,做好土地复垦;施用生物有机肥;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 第(1)题,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特点,可结合图示从分布面积、分布的海拔高度、分布的坡向三个方面分析回答。第(2)题,从山地的相对高度,不同坡向光、热、水及其组合差异对植被种类影响,不同坡度和坡向土壤对植被种类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主要从合理采伐、护养结合、增施有机肥、防治病虫害等角度分析回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