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的真正史实(34甲午海战)

如果说英国1840年用坚船厉炮只是打开了我们地国门,那么,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清北洋水师惨败所引发地"蝴蝶效应"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地灭亡。

甲午海战的真正史实(34甲午海战)(1)

我读这段历史的时候经常是茫然无措,一个人会发呆的胡思乱想,如果那样……是不是北洋水师就不至于全军覆灭,如果这样……北洋水师或许能翻盘……, 历史不能假设,这只能是我一厢情愿地瞎想罢了。

于是,我们不忍要问,北洋舰队为什么会惨败?

任何事情都存在着因果关系,回顾那场决定世界格局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惨败固然有自己本身的原因,但外部介入的催化剂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两方面的原因加在一起导致的结果就成为了必然。

甲午海战的真正史实(34甲午海战)(2)

二、历史背景

光绪二十年,朝鲜东林党起事,国王李熙急忙求助清廷。袁世凯接到朝鲜的救急文书,急派北洋提督叶志超及总兵聂士诚赴援朝鲜。日本听到消息,赶忙派大岛圭介率兵赶赴朝鲜。清兵先到朝鲜,东林党人溃散,朝鲜不战自复。清军也准备回国,但日本兵有进无退。袁世凯照会日本大岛圭介遵守两国条约共同撤兵,但大岛圭介不仅没有撤军,暗中还增派军队,分别占领朝鲜的要害地区。袁世凯急忙复电李鸿章,速筹战备,准备开战。

清廷为朝鲜该不该出兵也进行了一场辩论,最终,主战派压倒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决定对日开战。光绪帝年轻气盛,这些年来总是让西方列强按在地上摩擦,已经忍耐很久了,现在连蕞尔小国日本都来挑战大清,清廷忍无可忍,西方列强打不过,难道我堂堂大清打不过小日本?清廷主战派不相信,连看热闹的西方列强也不相信。

甲午海战的真正史实(34甲午海战)(3)

西方列强当然有不相信的理由。1840年到1860年,清政府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失败,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在历史上都是从来没有的事。这些血淋淋的教训让许有见解的中国人开始反思,急病乱投医,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夷制夷"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进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发展,创办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化的水师,尤其是北洋水师的吨位名列亚洲第一,世界排名第九。有了这些家当,西方列强认为清政府肯定完胜日本。清政府也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不怎么听话喜欢捣乱的日本小弟。

甲午海战的真正史实(34甲午海战)(4)

三、中日实力对比

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

日本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

单从装备上看,清政府绝对占据上风。

四、战斗经过

实际上,中日甲午海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黄海海战。

甲午海战的真正史实(34甲午海战)(5)

日军趁清军还没有云集的机会,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进攻驻扎在朝鲜牙山的清军,清军军门叶志超猝不及防,急忙向李鸿章求救援兵。李鸿章接到警报,怕日本责怪清军先行发兵,雇佣英国商船高升号运兵急援牙山的清军。没想到到了丰岛,日军已经在此等侯,在中日还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率先开炮,将高升号击沉,八百多清军阵亡,中日正式宣战。

驻守牙山的叶志超部总兵聂士成率军迎战日军,但守牙山的叶志超却率军退守平囊,清军军心大乱,溃不成军,只能坚守平囊。今天以后,日本进攻平囊,叶志超软弱无能,竖立白旗投降,趁夜晚的机会率军撤出朝鲜退回辽东,平囊战役结束。日本乘胜追击,渡过鸭绿江继续进攻清军,陆地上的清军全面溃败。

甲午海战的真正史实(34甲午海战)(6)

第二阶段:1894年9月17日,辽东半岛江防之战(金州、旅顺)。

日本海军军舰十一艘,从朝鲜大同江出发,进攻黄海的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列队迎战,清军舰队有十二艘,两军相隔九里多的时候,清军就发炮攻击,但距离太远,并没有给日军造成实质性的威胁。日舰开足马力接近清舰,日军的游击舰从清军左侧驶入,攻袭清舰后面。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以后,北洋舰队的靖远、平远、来远受到重创,超勇、致远、经远、永升杨威等五艘军舰被击沉,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五艘军舰受重伤,但未沉一艘。在此情况下,剩余的北洋舰队冲出交战区,退走旅顺。

经此一役,北洋水师受到重创,但主力舰主力舰定远、镇远还在,此时北洋舰队还有一定的战斗力。

甲午海战的真正史实(34甲午海战)(7)

第三阶段:威海卫保卫战

北洋舰队大败而归,清廷朝野震动。光绪皇帝非常懊恼,下令追责,斩杀了临阵逃跑的济远管代方伯谦,改派提督宋庆出兵旅顺,提督刘盛休出兵大连湾,将军依克唐阿出兵黑龙江,三路大军堵截进攻的日军。

但出兵旅顺的提督宋庆资格尚浅,不能有效的调度各军,各军都被渡过鸭绿江的日军击溃,日军占据凤凰城,兵锋直指金州大连湾。

旅顺口为自然天险,北洋舰队退入威海卫休整。但日军又攻破金州大连湾,乘胜进攻旅顺。旅顺口驻防的清军听到日军进攻的消息一哄而散,日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北洋军港。

甲午海战的真正史实(34甲午海战)(8)

此时的日本联合舰队已经纵横辽海,寻找北洋水师决战。北洋舰队被困刘公岛,日军联合舰队一起向包围在刘公岛的北洋舰队发起最后的攻击,接连击沉定远、威远、来远三艘主力军舰,北洋提督丁辱昌愤恨自杀,日军占领刘公岛,进入威海卫,北洋舰队的第二个军港又被日军占领,至此,北洋舰队覆灭。

清廷此时只能清俄国、德、法三国调停,被迫和日本签下了丧权辱国耻辱的《马关条约》。

五、总结

"甲午海战"是全体中国人永远都不能忘记一段历史,屈辱、痛苦、迷茫充诉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老牌西方列强我们打不过情有可原,因为他们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可从唐代起就跟随着我们学习的蕞尔小国日本小跟班,"明治维新"比我们的"洋务运动"晚了十年,居然把大哥毫不留情的打翻在地,这让大哥情何以堪?地缘政治的因素让国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可成王败寇,大清真的败了,甚至输掉了自己的底裤,没有了一点尊严。

甲午海战的真正史实(34甲午海战)(9)

中日甲午海战的影响极其深远,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东亚乃至于世界格局的巨变。清政府的惨败所带来的后果让西方列强彻彻底底的看清楚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府就是一块任人宰割的肥肉,列强们都想分一杯羹。"甲午战争"的惨败也阻断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变革的潮流渐行渐远,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痛苦深渊中,清政府国力日衰,最终走向末路。

而日本经此一战迅速跻身列强俱乐部,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并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打败沙皇俄国。日本野心膨胀,从此走向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

甲午海战的真正史实(34甲午海战)(10)

反思北洋舰队的惨败,原因非常复杂,只能大概总结如下:

1、 清廷中很少有李鸿章那样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甲午海战"开始前主战派和主和派意见不统一,政治格局不高,对日本的野心没有足够的认识,主战派盲目自大,麻痹轻敌。

2、 慈禧太后为了过自己的大寿,不惜从北洋海军军费中抽取大量的军费,以至于成军后的北洋水师好几年都没有保养维修,更换老旧的速射炮却没有军费。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定远舰在"甲午海战"中开炮反击,反而震塌了自己的炮台。反观日本,计划周密,上下一心,以清政府为假想敌进行了多年的准备,如:为了购买更为先进的铁甲舰,上至日本天皇下至平民百姓都进行了捐款。

甲午海战的真正史实(34甲午海战)(11)

3、 北洋水师总体指挥思想守旧,技战术跟不上近代海军的作战要求。

4、 清军主力都是各地方的军事力量,如淮军、湘军等等,军事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清军军事力量和近代军事体系严重脱节,局部战场虽有小胜但终究挽救不了大局。

总之,战场上的失败上只是一种表象,大清的完败实际是政治上的彻底失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