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抗金名将辛弃疾(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

读书时代学过很多诗词,能够读来让人热血澎湃,激情洋溢的,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算是一首,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南宋抗金名将辛弃疾?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南宋抗金名将辛弃疾(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

南宋抗金名将辛弃疾

读书时代学过很多诗词,能够读来让人热血澎湃,激情洋溢的,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算是一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也因此被打上南宋豪放派词人、文学家的标签,其在文学上的成就甚至可以和苏轼相提并论,与苏轼合称“苏辛”,几百年来很多文人墨客熟读辛弃疾的词,了解他的文学作品,却忽视了,辛弃疾的真正职业是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的军人,诗词只是他的爱好。

青年从军,参加抗金斗争

辛弃疾出生于济南历城,在辛弃疾出生的时候这里已经被金国占领,尽管辛弃疾的祖上都是宋廷官员,但是在济南沦陷时,由于各种原因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未能南下,迫于压力辛赞做了金国的地方官员。

但是辛弃疾的祖父却是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尽管在金国做官,却一心想要恢复大宋山河,因为辛弃疾的父亲去世的早,辛弃疾从小就跟随祖父辛赞一块生活,辛赞也经常给辛弃疾灌输恢复山河的思想,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辛弃疾从小就励志恢复山河,报“君父不共戴天之愤”。

1161年金兵南下,强征兵丁,压迫和欺辱当地百姓,对当时的中原社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一时间北方起义抗金的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遗憾的是,1162年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就去世了,未能参加到其中,祖父的死对于辛弃疾来说,完全没有了家庭的负担,随后辛弃疾也决定起义抗金。

1163年年仅22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聚众两千多人,展开起义运动,当然,辛弃疾起义并非如很多军阀,各自为政,辛弃疾的起义带有明显的抗金思想,希望以此收复中原。

辛弃疾在《美芹十论》写道:“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只有联合更多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宏图伟业,在这种思想的促使下,辛弃疾不久率部投奔当时最有实力的抗金队伍,拥有25万大军的耿京部。

勇追叛贼,力杀义端和尚

率领两千多人投奔耿京,必然受到耿京的重视,而辛弃疾又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对于年少时期的自己,辛弃疾曾经在《金菊对芙蓉》写道:“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黄金印,座中拥、红粉娇容”。

辛弃疾有如此自信,敢于在诗词中把自己称为英雄,那是有着天然的资本的,辛弃疾天生身材肥胖魁梧,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眼睛一瞪,就光芒直射,威严冷峻。

他的朋友陈亮在《辛稼轩画像赞》描述辛弃疾时写道:“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

年仅22岁就能够拉起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单从这一点来说,就值得让人刮目相看,耿京因此任命其为“掌书记”。

然而,在其投奔耿京后的一件事,则更加印证了辛弃疾少年时期的英雄形象。

在《宋史》中记载辛弃疾在担任耿京掌书记后,曾经劝说一个跟他一样的义兵头领义端和尚率领千余人加入到耿京的起义队伍。

然而辛弃疾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义端和尚并非是一个坚定的抗金义士,起义造反不过是为了政治投机,典型的有奶便是娘,在耿京队伍中利用与辛弃疾的特殊关系,盗窃了辛弃疾掌管的军印,企图叛逃投金。

耿京得知后勃然大怒,辛弃疾因此立下投名状,三天之内不杀义端,提项上人头来见。随后辛弃疾日夜兼程,向金营的方向追赶,很快就追上了义端。

义端见到辛弃疾前来追赶,立马就胆怯了,并且求饶说“幸勿杀我。”义端本身就是和辛弃疾一样的义军头领,没有点本事也不可能聚众闹事,然而这样一个人物在见到辛弃疾后,竟然未打就先害怕了,可以说明辛弃疾是何等英雄人物了。

深入敌营,生擒叛将张安国

当然,无论是拉起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还是追杀义端和尚,还是无法说明辛弃疾为何能够称为大宋第一古惑仔的称号。

真正让辛弃疾扬名立万则是辛弃疾深入敌营生擒叛将张安国事件。

辛弃疾斩杀义端后,耿京很是信任辛弃疾,然而当时的起义环境对耿京和辛弃疾来说并不太好,耿京起义是抓住了金军大举南下,中原兵力空虚的时机,等到金兵回援的时候,耿京等反金义军明显不支。

为了能够保存反金义军的实力,辛弃疾向耿京建议南下归附赵构建立的南宋朝廷,耿京因此派遣辛弃疾到建康去联络宋高宗赵构,希望宋军能够接应耿京军队南下。赵构十分高兴,并且表示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被授右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辛弃疾完成这一任务后,使其反金大业有了坚强的后盾,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辛弃疾返回山东途中,耿京起义军发生内讧,叛将张安国杀死耿京,并且率领所部投靠金军,耿京部所及土崩瓦解,辛弃疾的反金大业一下子就坍塌了。

辛弃疾得知消息时候,十分愤恨,竟然率领50多骑直奔金营,偷袭张安国所在的营地,因为辛弃疾所部来势很迅猛,正在与金人喝酒的张安国还没等反应过来就被辛弃疾擒走。

辛弃疾随后押着张安国,率领愿意南下的几万起义军南下归附朝廷,宋高宗赵构得知辛弃疾50骑精兵勇闯金营的事迹对其大加赞赏。

随后朝廷将张安国斩杀,收编了辛弃疾所带回来的军队,辛弃疾此举更是轰动了整个南宋社会,大大鼓舞了南宋军民反抗金兵的信心。

宦海浮沉,从文学创作中呼吁收复故土

从22岁举兵起义抗金,到25岁南下归附宋廷,仅仅三年就展现了青年时期辛弃疾的英雄之气,名震一时。

归附南宋之后,尽管皇帝都很看重辛弃疾,无论是出身还是经历,都有着重大的特殊性,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但是当时朝廷官员并不愿意北伐,辛弃疾建功立业的雄心终究无法施展。

辛弃疾出生在北方“沦陷区”,又是武人南归,对于当时谨慎的宋廷来说,对辛弃疾抱着天然的不信任感,在官场上也多对其进行排挤,辛弃疾一生多次被弹劾,是历史上被弹劾免职次数最多的官员之一。

在南宋初期,辛弃疾一直都担任底层官员,在人生壮年之时,却被弹劾罢官,二十年间辛弃疾除了担任过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基本都过着赋闲的生活。

在极度的政治压抑环境中,辛弃疾开始了文学上的创作,希望用文学作品来鼓励当时的南宋社会掀起抗金斗志,解救沦陷区的故土老百姓。

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辛弃疾写道: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展现了自己的呼吁抗金,恢复故土的主张。

尽管辛弃疾的一生并未完成抗金大业,但是辛弃疾的诗词却流芳百世,成为南宋著名的词人,文学家。

把一名武将出身的官员逼成一名词人,其实辛弃疾的内心也是痛苦的,他也想挑灯看剑,也想沙场秋点兵,不想壮志难酬,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只在乎他创作留下的600多阙词,却忘记了辛弃疾一生励志收复故土的武将梦。

参考文献

荣斌 《辛弃疾传略》 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辛弃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7年9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