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的红叶著名散文(李剑平三月的艾草)

来源:中山日报

栏目:文棚

风来蒿艾气如薰

又是三月好时节,大地春风和煦,草长莺飞。在我的家乡粤东北客家地区,房前屋后,我想,又该是艾草满地蓬勃,香气宜人了吧?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遗憾地取消了回家乡过年的打算。往年的这个时候,回到家乡过年,我们便能随意走出去,走在春光明媚的田野里,看那菜园中,小河边,或者是池塘边,村道旁,到处都长得绿油油的艾草,一大片一大片的惹人喜欢。摘下嫩嫩的鲜艾草,回家洗干净放进汤煲,煲一锅甘香的土鸡汤,或者抓一把放进火锅里烫熟,捞起来吃,那可真是难得的美味佳肴。这样的日子,至今仍是回味无穷。

其实,客家人喜欢吃艾草由来已久,并且,客家人喜欢变着法子把艾草做成花样翻新的菜色。除了上述的一些吃法,小时候吃得多的还有艾叶肉圆,艾叶饺子,甜咸的艾糍(粄),艾叶煮(煎)蛋,等等。艾草刚入口的时候,有一点的苦味,但清香扑鼻,苦尽甘来,许多不“吃苦”的小孩,也会喜欢吃。那个年代的艾叶鸡汤,虽然鸡肉也放得很少,调味汤料也不像现在那么讲究,但我们这些乡下的孩子,也是吃得津津有味。艾草的味道,就是家乡特有的味道。记得我刚来佛山工作的时候,菜市场少有艾草卖,于是,周末的时候,我会带上家人,到较为边远的江河岸边采摘野生艾草,回家煲鸡汤喝,享受着小时候的那种味道。当然,现在珠三角地区吃艾草特色菜的人已越来越多,市场上、饭馆茶楼,艾草已经变身为风味菜和家常菜的食用原材料了。

我的记忆中,艾草是极易繁衍生长的一种植物,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可以种子繁殖,也可以进行直播或育苗移栽,如果是人工栽培,主要是选择潮湿肥沃的土壤就可以了。由于艾草易于栽种,生命力较旺盛,又是上等的家常食材,在我们家乡,种植艾草的人很多,看重艾草的人自然也很多。我回家过年到了返程的时候,那些亲朋好友会热情地送一些新鲜的艾叶给我,像贵重礼物一样让我带回城里。在他们眼中,当然也包括我,这些艾草就是家乡的特产,难得的风味礼品。每次离家返程的时候,我妈也会拉住我说:田里有新鲜的艾,我去摘一些回来,你带回去吧!然后就是满载而归了。在乡下,也许是艾草容易种植,村里的人们,把艾草种在菜园,种在田里地头,哗啦啦地就长成一大片。也不担心,乡下的人们,把吃不完的艾草就晒干后收藏起来,来年又可拿来做食材或药材;而镇上的人们,则将艾草种在自家的阳台上,种在较大的花盆里,有条件的,可以在天台一方种植,既可当作绿化景观,也可用来食用尝鲜。我有个朋友,在二楼天台花园“开垦”了一块地,种植了好大一片艾草,每当三、四月的时候,艾草就长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还带着浓烈的草本香气,弥漫着整个天台花园。这个时候,他就会通知我抽空前去赏草观景,或者采摘一些新鲜的艾草,回家又可以好好享用。

香山的红叶著名散文(李剑平三月的艾草)(1)

如今,艾草已不仅仅局限于食用了。人们开始认识到艾草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或者其他更为广泛的使用价值。艾草种植,早些年也已经成为产业化了。客家人常说:家有三年艾,郎中唔使来。说的是艾草的药用价值。据说,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艾叶的疗效与用法。而现代医学药理也证明,艾草是一种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其对病菌有着抑制和杀伤的作用,而且对呼吸系统疾病也有防治的作用。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我有朋友就在外地租下了田地,种植了上千亩的艾草,并且成立了相关的产业公司,开发了艾草的药用、食用、文化等功能,将艾草的种植、生产、销售等构成了一条产业链,创造了很是客观的经济效益。而我的另一朋友,也开了一家艾灸养生店。艾灸疗法是以艾为主要材料,通过不同治疗方式,达到防治疾病、养身保健效果的一种方法。据说,这里的经济效益也很不错。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艾草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也是一味普通的中药材,但是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内涵。因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称颂艾草的诗书画作品举不胜举,而且,传说艾草有驱毒辟邪的作用,比如,端午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在家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草,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呢。因此,在我看来,这些看似普通的常见的艾草,与人类生活真的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着息息相关的情缘之份呢!

香山的红叶著名散文(李剑平三月的艾草)(2)

作者简介: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佛山诗社副秘书长、禅城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佛山市优秀教师,禅城区名教师、教研员。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500次,编辑部打赏100元/篇。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