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有深度的宋诗(作者很少有人知道)

开卷有益,诗词阅古今,人生本该充满诗意。且看《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一首有深度的宋诗(作者很少有人知道)(1)

这首《绝句》的后两联非常有名,相信很多朋友见过,以上是整首诗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描述一下这首诗的情境。

“我”将一叶篷舟系在老树浓荫里,倚扶着藜杖穿过了小桥。这满目的春色多么令人惬意啊!浸透了杏花的濛濛细雨几乎要打湿了衣裳,而穿过杨柳拂来的微风不带丝毫寒意。

一首有深度的宋诗(作者很少有人知道)(2)

这是一首描写早春的诗,不带一个“春”字,却尽显春季的空濛轻嫩。前两联是在叙事——系好小舟,走过桥东。精妙之处在颔联的一个“扶”字。不是“我”扶着藜杖,而是藜杖像随行的一位小童一样扶着“我”。一处拟人化的手法运用,使得整个叙事妙趣横生。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那个“东”字。为什么是走过桥东,而不是桥西呢?这里带点约定俗成的意思。在古诗词中,“东风”象征春天,而“西风”代表秋天。如果您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经验,看到“东”字,会自觉得有关于春天的联想,而触发读者联想,让读者自己在脑海中构建意境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一首有深度的宋诗(作者很少有人知道)(3)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两联是一组对仗句,描写了走过桥东后对春天的具体感受。先写了雨,又写了风。是什么样的雨呢?是几乎要打湿衣裳的杏花雨;是什么样的风呢?是不带丝毫寒意的杨柳风。虽然只写了风和雨两个事物,却用了“杏花”和“杨柳”两组别开生面的限定词来加以修饰,以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美景。我们似乎看到了云蒸霞蔚的杏花,带着淡淡清香摇曳在如丝的细雨中,而凉爽的微风又拂动着岸上嫩绿初点的杨芽柳花。色彩缤纷,动静相宜,图画般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而欲湿未湿、吹面不寒的细节刻画又浸透出一种水墨般的朦胧美。

一首有深度的宋诗(作者很少有人知道)(4)

“沾衣欲湿”的潮而未湿,“吹面不寒”的凉而欲酥,使得整句诗又从视觉感受深入到了触觉感受上。我们不但看到了娇艳的杏花、碧嫩的杨柳,而且感受到了雨的迷蒙湿润和风的柔和凉爽。这不但丰富了描写层次,也使得意境更为立体可感。因此,也让这两联成为了千古名句,广为流传,以至于“杏花雨”、“杨柳风”渐渐成为了一个固定名词,分别代表清明前后的雨和这个节令的花信风 。

一首有深度的宋诗(作者很少有人知道)(5)

让人意外的是,这首清丽爽艳的绝句居然是一首宋诗。我们知道,宋诗多以说理为主,难免难免显得“枯瘦”,而这首诗却非常的丰润细腻。诗人是南宋的一位僧人,法号志南,该诗被记录在《宋诗纪事》里。志南的生平已经不可考证,但这首《绝句》的精美却让他的名字永远的载入了诗史,而这首小诗也被传诵至今。

你也跟我一样喜欢这首诗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