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若不相欠今生定不相见 念念相续便是一生

前世若不相欠今生定不相见 念念相续便是一生(1)

前世若不相欠今生定不相见 念念相续便是一生(2)

主题的多元与阐释的趣味

——评《念头》

文|刘小波

储福金的新作《念头》(《作家》2018年第7期)是一部极为繁复多元的小说,多线索、多主题、多声部,涉及个体成长、理想、艺术、禅宗、情感、历史、城乡差距、现实批判、人工智能乃至生死问题的哲学思索等等,头绪众多,似乎生活中的每一主题都有涉及。这或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作为50后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有着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也正是这些多元化的主题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提升了阅读的快感与阐释的趣味。

小说用倒序的手法回望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张晋中的一生。从他儿时的记忆,到校园的生活,再到一步步建立起商业帝国,直达功成身退,过起了隐居般的生活。一路上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促使他一步步成长,在彰显了一种被成长的主题的同时,书写了一代人的成长,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念头》中有很多人物不断出场,有些贯穿始终,有些昙花一现,几乎每个人物都面临成长的尴尬,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阻力,这种阻力来自多方面,既有底层困境、家庭因素,也有大的时代背景,与此同时,这些人物都与他人的成长相关联。比如张晋中成长期间受到多个人物的影响,包括赌棋者、姚定星、唐三娘等,但由于小说的幻境书写,这些人物是否真的存在过也成了一个问题。不过,这些足以说明人物后来的不幸或悲剧与这些尴尬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

当下有很多的小说书写到成长主题,似乎无一例外都是负面的尴尬的,进而影响个体的一生,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成长小说似乎无一例外都是青春怀旧,《念头》也有大量的童年与青春记忆,但是并不落俗,而是通过回忆为成长做铺垫,为理想唱挽歌,通过成长的复杂写出了人性的丰盈。生活的复杂与人性的复杂通过人物的成长经历娓娓道来,这些经历包括少年求学、中年打拼、功成身退,遭遇横祸,迷恋艺术,再遇前缘等。成长与理想有着一定的关联,成长意味着理想的消亡,成长的代价就是隐没理想?小说中有明显的关于理想失落之后的书写,将成长与理想关联更显艺术张力,透过理想得与失也更能体现生活和人性的复杂。

《念头》主题多元,对现实介入较深。作者在现实批判的层面揭示了商业的欺诈性,对实体经济的担忧,比如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口吻对商业资本本质的揭露,对房地产行业投机行为的揭示等,都体现了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当这些形而下的社会劣迹涌现的时候,作者又从心理层面,在文中多用“念头”来表述,从形而上的高度分析人性的优点缺陷,来解释诸种行为,这又滑向一种心理分析,是本我、自我、超我的博弈。另外,在张晋中的一生中,异性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售楼小姐、青青、方蓝蓝、舞蹈女孩封丽君、或许这些美与善的化身的女性是当下尔虞我诈的社会中仅存的念想了。比如关于青青的记忆,关于阿莲的描写,几乎是诗与画的堆积。这也是记忆沉淀的美好,是对美与善的向往。

这种复调的写作模式是当前成熟作家写作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下很多作品都有此趋势,不少小说冗杂进去多种成分,呈现出百科全书式的面貌。比如陈继明的《七步镇》、张炜的《艾约堡秘史》、刘醒龙的《黄冈秘卷》等都有这样的意味。这些小说很难概括故事梗概,故事类似块茎植物铺开,导致主题十分涣散,每一条故事线似乎都是主线又不完全是,多中心而无中心。这样的书写以成熟作家居多。首先来说,这是对生活认知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的必然反映。老一辈作家对生活稔熟于心,经历了时代的剧变与历史的冲刷,对生活有着多样化的认知,而文学则是对生活高度提炼化的写作。作家写作成熟之后不可避免的自我重复,当他们回望一生的创作之时,会将自己的后期每部著作当做最后一部,于是前期关注的点又会再次聚集在笔下,早期的很多作品的主题乃至情节在这部小说中复现。

其次,这也是艺术符号增加阐释距离的必须。毫无疑问,当下高产的长篇小说备受诟病,就是源于他们缺少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故事清晰,主题豁朗,几无阐释的难度,有些作者便会反其道而行之,增加小说的丰富性,而增加了这些内容,会增加阐释的难度,也增加了阅读的挑战与趣味。《念头》就在常规情节之外增加了不少内容,常常旁枝斜出,比如《聊斋志异》的反复出现、打狗运动中关于狗的生命的思考,参观人工智能时的思考等。此外,这部小说中的禅宗意味浓厚,尤其是莲花的意象以及幻境的书写极具阐释的难度,第七章的“镜火”更是极具禅宗味道,很多小说语言可谓箴言。小说还有很多幻境书写,亦真亦幻的和灵魂出窍的描写等,这种幻境书写是当下小说非自然叙述的表征,其实也代表了人生的多样性与人性的多样性,“念头”这样的题目也有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意味。

最后,这样的写作还与一种文本冗余有关,冗余的成分不多余,反而成为阐释多样性的突破口。复调小说让多个主题并行发展,让小说人物进行对话,彼此冲突。比如《念头》中关于历史的突然介入,似乎与他的最终成长关系不大,但这或可解释自己后来的行为?又比如对生死的思索,与他突然遭遇横祸有关?作者在文中提到“生死其实很简单”,其实通过其叙述,印证的是生死极为不简单,或许还与人生的悲剧性有关?

正是这样的写作模式,反映了生活的复杂与人性的丰盈,更能凸显作家对生活的把握与提炼,也显示出其作品全面介入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写作不完全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也可以实实在在。当下长篇书写的同质化趋势越发明显,这与当下的文坛机制有关,对名家大家的推崇破坏了文学的多样性。这种花开数朵各表一枝的多主题小说是一种新的探寻和尝试,不过,如果火力不够,多元的主题就会顾此失彼,形成一锅乱炖而味道尽失的局面。

《念头》除了对张晋中的书写,还细致描摹了一幅幅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百态图,既有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的描写,也有情感、伦理、精神的书写。芸芸众生的生存空间、奋斗打拼、情爱婚恋、精神面貌等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精彩的呈现,这正是文学拉近与现实的距离、深度介入生活的最好例证,也正是通过这些描摹,作者书写了人性的复杂与丰盈,为众生带去些许的慰藉。作家们除了批判现实,也反思自我。

于张晋中而言,人生的兜兜转换似乎只是画了一个圈,走回到起点,从年轻时对金钱的渴望到他赚到了年轻时不敢想象的金钱,似乎已经实现了理想,但是接踵而来的却是空虚和荒诞,作者表达了一种中产阶级典型的焦虑,但这也许正是每一位个体所面临的困境,作者安排主人公寄希望于艺术来对抗虚无,最终是否成功不得而知,实虚不分的结尾极为开放,仍然是为阅读的趣味而设。

-End-

题图:David Uzochukwu

——

前世若不相欠今生定不相见 念念相续便是一生(3)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念头》是著名作家储福金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通过溯流的方式,回顾人生,观照经验,其中包含了作者对人世、物质享受的看法。在主人公张晋中漫溯自己青年、中年、及至老年的种种浮沉人事中,打捞记忆的时光碎片,他的盘算、机巧、得失、悲喜、愁烦、愤懑。感点点微尘,些许轻风,是念头;感大千世界,如幻万象,亦是念头。念念相续,便是一个人生。那一念未生之时,便是无尽明净么?

前世若不相欠今生定不相见 念念相续便是一生(4)

储福金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发表及出版《黑白》《心之门》等十二部长篇小说,《裸野》《人之度》等五十多部中篇小说,《彩、苔、怆》等百余部短篇小说。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江苏省政府文学艺术奖等多项文学奖项。作品有多种译本于海外出版发行。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念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