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精准落地方法(崇文重教蔚然成风)

教育扶贫精准落地方法(崇文重教蔚然成风)(1)

8月中旬,兰溪市诸葛镇长乐村、兰江街道姚村分别举行仪式,设立教育基金,长乐村设立的是“仁山奖学金”和“象贤助学金”,姚村设立的是“景顺奖(助)学基金”。虽然已过去十多天,但在这开学之际,这股崇文重教之风却不曾衰减。

截止8月31日,由众多乡贤今年共同发起的长乐教育促进会,收到了84笔捐款,金额共计272268元,为了感谢所有爱心人士的无私奉献,授予吴伟林等86人“长乐爱心大使”荣誉称号。

“仁山奖学金”和“象贤助学金”是诸葛镇长乐村是为激励少年学子,资助贫困学生,促进全村形成尊师重教、向学成材的风气发起筹建的。“景顺奖(助)学基金”是由兰江街道姚村在外乡贤姚景顺个人出资100万元创设的。农村设立奖学基金,是对学习表现优异学生的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希望他们将来更好地回报家乡。而在永昌街道太平祝村,几十年来,在外乡贤、企业家回报家乡已蔚然成风。

教育扶贫精准落地方法(崇文重教蔚然成风)(2)

在太平祝村的村规民约里,有对成绩优异孩子的奖励政策。“子女考上重点大学的,给予500元奖励,考上本科的,给予300元奖励;考上研究生的,给予100元奖励。”今年,村上有一位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村里妇联主席将奖金送到了学生手中。该村党支部书记祝柏泉介绍,太平祝村是远近闻名的床垫村,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在上海等地从事床垫加工和销售工作,占据了上海床垫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些年,在外创出一番事业的村民心系家乡发展,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做了不少公益事业。

不仅是近些年,早在新中国成立时期,太平祝村的乡贤祝谏,曾在抗日战争初任浙闽监察使署秘书长,他视地方公益如家事。兰溪市第一中学的前身私立担三中学,祝谏是创始人之一,并担任校长。去年是兰一中的80周年校庆,“担三精神”融入了学校的精神血脉,一直传承下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太平祝村人对于家乡公益事业的这份热心,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太平祝村上有座宗祠称为覃恩堂,建于明朝宣德年间,是由当时的福建按察副使祝戒出资修建的。祝戒一生为官清廉,政才卓著,晚年辞官回乡后,出资捐建“覃恩堂”。目前,宗祠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教育扶贫精准落地方法(崇文重教蔚然成风)(3)

在外乡贤、企业家心系家乡的情怀,是依靠良好的家风传承下来。太平祝村的祖训,要求子孙领悟“读书是起家之本,勤俭是治家之本,和睦是齐家之本,循理是保家之本。”长乐村一直流传下来的《八行提要》,要求后代“孝善父母,友善兄弟,睦善内亲,姻善外亲,任善朋友,恤善州里,忠知君臣之义,和达义理之分。”姚村则崇尚公德文化,其《姚氏族规》从7个方面对品德礼义进行规定。

同时世代传扬的家风还有诸葛镇八卦村传承的是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诫子书》《诸葛武侯家训》;黄店镇桐山后金村传承孝文化;梅江镇蒋畈村传承“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的“蒋畈精神”……其崇文重教已成风尚。

兰溪市政协副主席陈兴兵认为,通过设立农村奖学基金,把村民的心凝聚在一起,把爱传承下去,形成家族的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设立奖学金是让学子们变得更优秀,飞得更远,但情感上将他们与家乡的距离拉得更近。”陈兴兵说,奖学金寄托的是家乡对学子的情感和期待,无论他们离家有多远,将来都可以回报家乡,为家乡做出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