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为了父母而是自己(人类并不孤于德)

读书不是为了父母而是自己(人类并不孤于德)(1)

《野兽正义:动物的道德生活》

[美]马克·贝科夫 杰茜卡·皮尔斯 著

刘小涛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许多人认为,人与兽区别的本质在于道德,动物与“情义”等描述人类情感的词语毫不相干。本书的两位作者挑战了这一观点。马克·贝科夫是科学家,杰茜卡·皮尔斯是哲学家,他们的不同背景让这部作品既受益于科学信息的丰富和扎实,又受益于哲学分析的严谨和清澈,够得上跨学科合作的典范。

动物的情义中文版序节选)

程 炼

一项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发现,得到过不熟悉的老鼠帮助的老鼠,基于先前被帮助的经历,更容易去帮助既不沾亲也不带故的路鼠甲或路鼠乙。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或许你觉得,这不过是老鼠的本能使然。

动物园里一只名叫库尼的倭黑猩猩,拾起一只撞上围栏玻璃的不能动弹的椋鸟,将它带到外面,让其站好。见鸟无动静,库尼便在空中挥动它。鸟仍不飞,库尼又将其带至围栏最高处,轻轻抚展其翼,然后掷向空中。鸟还是不飞,库尼就一直在旁守护,直至恢复过来的椋鸟安全地飞走。你若见到这一幕,定会觉得那首风靡一时的歌曲《你拔擢了我》(You Raise Me Up)是多么应时应景。如何解释库尼的行为?或许你觉得,库尼具有更加复杂的本能而已。

这两个案例都出自本书,除此之外,本书还记录和讨论了大量令人大开眼界的动物行为案例。通过对这些动物行为案例进行科学的和哲学的分析,本书的两位作者得出的结论可用一句话来概括:人类并不孤于德,动物也是情义辈。因此,所有这些行为都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对它们的解释不是基于动物的本能,而是基于动物的情义。

读书不是为了父母而是自己(人类并不孤于德)(2)

右边的小狗正在做一个游戏鞠躬,鞠躬是一种老套且易于识别的信号,它表示“我想要和你玩”等意思

人类是有情有义的存在,这当然不在话下。但要说动物也有情义,许多人一下子不能接受,甚至感到被冒犯。我们不是把最不德的行为称为“兽行”吗?还有比“禽兽不如”更强烈的道德谴责用语吗?在普遍的认知中,动物与道德、情义,不仅是不相干,而且是对着干。孟子不无戏谑地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但这种“几希”之物,正好属于伦理和道德的范畴。笛卡儿认为,非人类动物不过是复杂的机械装置,它们尚且缺少原始的感受疼痛和体验愉悦的能力,更谈不上从事更高端的、为人类所独有的道德之举。无论如何,道德将人与兽区隔开来之类的认知,可以说是跨文化的共识。

本书的立论如果成立,那么这种共识不过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偏见而已,它扭曲和阻碍了我们对动物本性的理解。就此论辩折冲而言,这本书在立意上是反潮流的,在方法上是开脑洞的,在效果上可能是触灵魂的,值得好学深思者一读。

追究两个问题对于理解本书主旨极为重要。首先,说动物也是有情有义的是什么意思?其次,这么说的根据何在?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我们看到了一个对所涉动物的限定和一个对道德的定义。由于书中对动物道德行为的研究主要以一些哺乳动物为案例,将动物情义的想法外推到其他动物就显得不够谨慎,因此,本书想要达到的是一个谦和一点的结论:至少某些非人类动物展现了道德之举。

读书不是为了父母而是自己(人类并不孤于德)(3)

大象格雷斯用它的躯干和脚安抚另一只大象埃莉诺,然后帮助埃莉诺站起来

对道德的定义是本书最重大的创见之一,同时也是最能招惹异议和反驳的交火点。作者将道德定义为“培养和调控社群内复杂互动的一组相互关联的、顾及他者的行为”(第10页)。从进化论的视角看,道德是作为群体生活的适应策略而在人类和其他动物身上进化出来的特征。在动物的群体生活中,道德行为有助于生存和繁殖上的成功。相同的进化起源并不意味着相同的道德内容。不同的物种、不同的动物种群由于身处不同的环境、面临不同的进化压力,会发展出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条则。与动物的道德相比,在人类身上展现的道德行为或许具有更高级、更复杂、更精巧的模式,但这些物种间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而非种类上的。

行为模式上的精细和粗放,并不对应于道德上的完整与欠缺。粗放、原始的道德行为依旧是完整而非残缺的道德行为。这就是书中的另外一个关于道德的独特见解——道德在物种上的相对性(species-relativity)。根据这种相对性,每一个进化出道德行为的物种都有其独有的行为库。动物的道德行为不应被理解为只是作为进化顶端的人类道德的早期遗痕,它们自身就是饱满、健全的道德行为。作者用俄罗斯套娃的类比来说明人类道德与动物道德的异同。人类与其他社会性的哺乳动物共享道德行为的内层,人类独有的,借由语言、自我意识和反思判断等能力而达成的道德行为,尽管标志着与动物行为在种类上的不同,不过是既有的道德行为内核外面的锦上添花,不能剥夺动物行为的道德地位。

作者更进一步把这些内层道德行为套分为三簇,分别称为合作簇、共情簇和正义簇。合作簇包括具有如下属性的行为:利他、互惠、诚实、信任。开头的老鼠案例就属于“普遍互惠”(generalized reciprocity)之情形。共情簇则有如下属性的行为:同情、怜悯、悲伤和安慰。开头的库尼呵护椋鸟案例属于这一簇。正义簇的行为包括分享、平等、公平和原谅。这种分类法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们依据什么原则将这些行为归类?依据它们在选择上的优势来划分似乎希望不大,因为它们按照设定都是适应性的。依据心理学来划分则会导致过度的拟人化以及植入过多的先入之见,因为我们尚未发展出独立于人类心理学的动物心理学来。作者并未对此做更多讨论。

读书不是为了父母而是自己(人类并不孤于德)(4)

在加拿大的哈得孙湾,北极熊相互表达爱意

本书的主干内容在于回答第二个问题,说动物有情义,证据何在?本书的主干内容由中间三章构成,每一章旨在提供证据表明动物的确展现了某簇道德行为。我们看到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动物行为事例以及作者对它们的道德读解。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方法论上的议题——拟人化。严谨一点的读者可能会感到,作者对各种案例的分析是高度拟人化的,即把人类的特点读到或附会到非人类的对象身上,或者把适用于描述人类的语言用来描述非人类的事物。作者合理地回应道,拟人化并不是不科学的,给定人类与某些动物在生理上的相似性。总之,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场域,来自认知行为学、比较心理学、社会神经科学和哲学伦理学这些不同视角的讨论在这里汇集。理解这些讨论是一项令人兴奋的事情,但同时也对阅读者提出了智识上的挑战。

动物伦理学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应用伦理学领域。目前,在这个领域中工作的学者(多为哲学工作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不管是驯养的还是野生的。过去数十年间,西方世界见证了动物伦理学研究的不断繁荣,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同于常见的动物伦理学著作,本书不是直接讨论人类在对待动物上的实践问题,而是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探讨动物自身的心理生活和道德生活。两位作者中,一位是科学家,一位是哲学家。两位作者的不同背景,让他们的作品既受益于科学信息的丰富和扎实,又受益于哲学分析的严谨和清澈,够得上跨学科合作的典范。有理由相信,一方面,本书中译本的出版会让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受到启发;另一方面,普通读者可借由阅读这本书展开一次寻访野兽情义的思想之旅,这在这个日益城市化且不可逆转的时代尤为难得。

作者:程 炼

编辑:周怡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