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斯基进行曲二战时期(拉德茨基进行曲)

一、作者为什么要为奥匈帝国写这么一本挽歌式的小说?

奥匈帝国问世于1867年,创建它的是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他也是奥匈唯一一任皇帝。这个帝

国由奥地利和匈牙利联合组成,实行特殊的二元君主立宪制,境内还容纳了众多的中欧和东欧小民族,像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波兰人、波斯尼亚人,以及遍布欧洲各地的犹太人。当1914年一战爆发,而皇帝也在1916年以86岁高龄逝世后,这个多民族帝国就很快走向了解体:众多小民族独立建国,取代了旧帝国。

拉德斯基进行曲二战时期(拉德茨基进行曲)(1)

网图侵删

罗特是犹太人,在19世纪末生于奥匈帝国的一个边境小城,从1912年开始,他就过上一种到处

旅居的生活,在帝国境内的许多城市短暂居住。1917—1918年,罗特在帝国的军队里当了一年

兵,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瓦解,罗特就失去了他的祖国,继续在欧洲大地上流浪。两千多年来,犹太人在欧洲一直都无法稳定地拥有自己的土地,而奥匈帝国的存在,包容了许多犹太人在其中生活,帝国的消失,则意味着奥匈的犹太人失去了唯一的祖国。作为犹太人,罗特

感受到了帝国对自己的庇护,也认为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是一位仁慈的君主。

在奥匈帝国最后的那几年里,罗特已经感受到了各个民族的人心不稳,匈牙利人、奥地利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等等,都在议论皇帝亡故之后帝国的走向,其中不乏一些野心家,他们从中看到了机会,觉得可以通过帝国的解体、民族的独立而在政治上飞黄腾达。

奥匈解体后,罗特发现,新问世的那些民族国家果然都被一些野心家把持,同时,这些国家的主导力量是资产阶级,这些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腐化了帝制时代旧式的道德人心。在北方,俄国被苏联所取代,走了一条自己的政治道路,战败的德国则进入到疲软动荡的魏玛共和时代,罗特既不信任苏联的社会主义实验,更是对法西斯在德国的崛起忧心忡忡。

拉德斯基进行曲二战时期(拉德茨基进行曲)(2)

网图侵删

罗特是个深刻的幻灭之人,他写的许多小说,其主人公都是像他一样对时代满心厌恶、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人物。他唯一感到眷恋的,是那个已经不存在的奥匈帝国,所以,他写下了这部作品。

二、为什么说小说的主题是衰落与死亡?

罗特在一战结束后当了一位报社记者,在给《法兰克福汇报》供职的时候,他是业内的一位明星,能领到高额的稿酬,同时还在写小说。当《拉德茨基进行曲》在1932年出版时,人们读出了一名记者对社会和历史的洞察力,感受到行文的节奏和诗意,以及摹写人物、刻画场景的精湛笔力。他为一个衰亡的庞大帝国,留下了一份生动、讽刺而又饱含深情的证词。

衰落和死亡,是这部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的主题。它是在两个层次上展开的:一个是个人的层次——特罗塔家族三代单传,一代不如一代,直到卡尔·约瑟夫在随军撤退中死于非命;另一个是国家的层次——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一手创建了帝国,并无可奈何地同它一起老去,并在末年被嘲笑、被算计、被遗弃。

拉德斯基进行曲二战时期(拉德茨基进行曲)(3)

网图侵删

罗特的笔法是兼具温情和讽刺的。他的温情,表现在他对特罗塔家族,和对皇帝代表的帝国统治者本身,都是持同情态度的:老特罗塔勇敢、忠诚,为人严肃正直,为家族奠定了基业,他的儿子小特罗塔男爵在失去了父亲后,也一心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祖父一样的优秀军人。然而,他们坚持的荣誉理念,随着20世纪的到来,被普遍缺乏理想的新一代人给抛弃了。同样的,罗特笔下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也没有犯下什么大的过错,是一位实至名归的仁君,只可惜岁月不饶人,而从世界范围内看,多民族大帝国这种古老的政治体制,在20世纪初也的确呈现出了气数已尽之象。

而罗特的讽刺,则往往表现在衰落的过程中,传统观念所许诺的永恒的价值,在各种现实面前被抵触、被架空、被嘲笑。小说的书名叫《拉德茨基进行曲》,这是奥匈帝国军歌的歌名,后来也成为世人最耳熟能详的一首进行曲,然而,奥匈军队偏偏是以疲软和打败仗著称的;《拉德茨基进行曲》也是一直激励主人公卡尔·约瑟夫的曲子,然而他在入伍之后,第一次听到这支曲子,竟然是在风月场所:此外,卡尔·约瑟夫想要像祖父一样保卫皇帝,却只能恼怒地拿走一张挂在妓院里的皇帝肖像;他想着去边境杀敌立功,但驻军多年之后,第一枪却只能射向了国内的罢工者;他的父亲——小特罗塔男爵灌输给他的种种荣誉理念,最终却束缚了他,使他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诸如此类,罗特编织出了一张奇妙的情节之网,使我们不仅常常为主人公的冥顽不灵发笑,更为他无力扭转命运而感叹。

拉德斯基进行曲二战时期(拉德茨基进行曲)(4)

网图侵删

三、小说中,特罗塔家族三代人分别是怎样的性格?

第一代人老特罗塔,本来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应征入伍后,在步兵团当了一名小小的少尉,他在参加一场战役时,因为救了到前线的皇帝一命而一步登天,成为贵族,他的名字后边也缀上了代表贵族身份的一个词:“封·齐波尔耶”,表示皇帝把他所在的村子齐波尔耶封赏给了他的家族。虽然享受着祖辈和父辈不曾享受到的地位和荣誉,老特罗塔也依然保持了与生俱来的乡村气息和在行伍中养成的军人作风,每天固定时间骑马训练,下棋,蓄着络腮胡子,面容威严,不苟言笑。在家里,他严肃地履行丈夫的义务,给孩子和家人做好道德表率。

但是,老特罗塔意识到了帝国的衰落走势,也从帝国的课本里看到了他不能容忍的欺骗语言,他没有让儿子小特罗塔参军,而是安排他学法律,后来小特罗塔走上从政的道路,当上了西里西亚地区的行政长官,并承袭了父亲的男爵爵位。然而,小特罗塔男爵无法在这份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感。他只是一个文职人员,在公务之外的生活非常空虚乏味,以至于常常为自己没能像父亲一样上阵立功而感到遗憾,他认为自己继承了一个空洞的贵族头衔,却无法真正体会到为帝国效力的无上荣耀。

拉德斯基进行曲二战时期(拉德茨基进行曲)(5)

网图侵删

于是,他只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寻求补偿:把自己的儿子,卡尔·约瑟夫,送进了骑兵学校,

并且在家中也是反复地把爷爷的光荣事迹告诉约瑟夫。当约瑟夫从军校毕业,即将作为一名少尉参军的时候,小特罗塔男爵对他讲:你实现了我没能实现的梦想,我对你非常满意。

可是,卡尔·约瑟夫远不能跟他爷爷相比:他的身材并不突出,骑术也不高明;他的军事才能和

组织才能都十分平庸,既不能胜任带兵的职责,又无法获得同僚下属的尊重。最重要的是,在他入伍的时候,欧洲已处在19—20世纪之间的一段长久的和平中,他也很难有机会接触真正的战场,他只能随着帝国派遣的军队到边境驻守,整日无所事事,就在军官俱乐部、酒馆、赌场这些地方度日。

拉德斯基进行曲二战时期(拉德茨基进行曲)(6)

网图侵删

约瑟夫没能在军事岗位上体会到祖辈和父辈传承给他那种使命感,而他家跟皇家尊荣捆绑在一起的家族荣耀,也成了戴在他头上的一顶笨拙过时的帽子。他所有的自我价值感都来自于这些东西,可是在军队里,他身边的军人无聊地抽烟,喝酒,玩多米诺骨牌,赌钱,交换着各种杂七杂八的消息,还放肆地讲一些内涵笑话,卡尔·约瑟夫听不懂这些笑话,就被他们视为乡下土包子,而他对皇帝的忠诚更是遭到了他们的嘲笑。

最后,当战争爆发,帝国陷入混乱的时候,卡尔·约瑟夫在一次随军撤退的过程中,因为给军士们打水而中弹身亡。他没有后代,所以他的死,就意味着特罗塔家族也和奥匈帝国一样走向了灭亡。

每天分享一本书,我是吐槽老邓

拉德斯基进行曲二战时期(拉德茨基进行曲)(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