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对青春回忆的文案(单纯的叙述也很打动人------观怒放之青春再见有感)


陷入对青春回忆的文案(单纯的叙述也很打动人------观怒放之青春再见有感)(1)

图自网络

好电影需要什么?庞大的投资?震撼的场面?炫酷的电影特效?亦或是独特表演艺术的演员,好的创意和好的剧本。。。。。。于我而言,一部好的电影,不需要多么令人惊叹的技巧,能够让我为之感动为之共鸣的,哪怕只是单纯的叙述,它也是一部好电影。

《怒放之青春再见》,原名《怒放2013》,简称《怒放》。是由著名歌手卢庚戌执导,滕华涛监制的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故事跨越时空20年,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青春往事:四位主角在校园时成立以“怒放”为名的乐队,如今步入中年迷惑时期,回忆青春并鼓起勇气寻回青春。

《怒放》没有多么厉害的拍摄技巧,只是普通的在叙述。如今和往昔两天主线不停交叉,在现实与过去之间不停地变来变去,通过故事中的主角的回忆和描述,把观众带回了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记忆。以李爱与马路大学时纯真的恋情而契机,90年代的摇滚音乐为整部电影的核心架构,真实的描绘了一场音乐与爱情,青春与梦想的青涩岁月。

其实当电影开始,我并没有想到这是部关于忆往昔青春题材的电影,甚至在电影开始的一小段时间里,我错误的认为这是一部关于男主马路女儿的青少年题材电影,所以当故事镜头停留在马路身上,我自已其实是有着些许的意外。电影的代入感非常好,《怒放》采用了进行时和倒叙共进的拍摄手法,一面是四十有余,工作遭遇瓶颈的小白领马路的现代,一面是大学时少年怀揣梦想热爱音乐的马路的过往,现在与过去二者间二十年时光的剪辑几乎做到了完美。

《怒放》是一个讲述与音乐有关的青春故事。和大多数平凡的大学青年一样,故事里的主角,马路和郑天亮,在大学里无所事事,整天想着如何泡妞。受强劲摇滚、乐队风潮的感染,对于一个男孩而言,大学里最时髦的玩意,莫过于组乐队。于是马路和郑天亮,听着《真的爱你》,组成了一支叫“怒放”的乐队。

黄家驹、摇滚、乐队、滚石、友情、梦想……我虽然不曾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透过这部电影,我却真切的感受到了属于70后们在90年代里他们的青春故事,电影胜在一份真实,没有丝毫的搞怪做作,所有镜头给我第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质朴!

经历了种种恩怨情仇,乐队解散,初恋失恋,大学毕业,马路和郑天亮,还有乐队的其他成员也各奔东西。一晃二十年,当年不知天高地厚的愣头青们,都被这个社会折腾成了伪善的中年男人。马路兢兢业业的上班,娶妻生女,过着城市里大多数中产阶级沉闷而平静的生活;当年的“铁岭鼓王”如今在街边烤串,玩鼓的基因倒是遗传给了和他一样胖的儿子身上;贝斯手一如既往的猥琐、风流,单身却渴望结婚;当年乐队的灵魂人物郑天亮,成为了酒吧里的一个小小经理,为了业务,还得忍耐娘娘腔有钱人对他的百般滋扰。当年的那些梦想,早就已经被现实碾压得破碎不堪。曾经让这群男孩魂牵梦绕的摇滚音乐,也早就变成了KTV里觥筹交错时的无聊口水歌。在酒吧里,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藉着酒劲找郑天亮的麻烦。他指着台上正唱民谣的歌手,满嘴酒气:“为什么他不会唱《爱情买卖》?这么好的歌都不会唱,开什么酒吧!”

《怒放》就是一个简单平凡的故事,电影中马路与李爱最终没能走到一起。电影也并没有在这里截然而止,时光荏苒,生活还在继续着,时间最终磨平了一切,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已的那个梦,期待成为摇滚教父的郑天亮,最终只在一小酒吧里当着艺术总监,想开大饭店的的钱大宝,最终只开了家路边烧烤,想去阿拉伯取3个老婆的侯亮,却还是孤身一人,喜欢李爱的马路,只是想最简单的在海边为她唱歌,而李爱最后却远隔万里在了美国。。。。。。电影结尾他们重组20年前那个的怒放乐队,在海边的小船山为自已心爱的亲人们唱着歌,这群四十多岁的大叔们,这一刻他们依旧在绽放着自已的青春。青春的电影就是这样,很容易就让人感动,因为我们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个故事挺老套的,大学谈恋爱,玩摇滚,后来分手了,摇滚也不搞了。20年后开始追忆。但是故事可以一样,毕竟人活世上,也就那么些事,只要拍的好,让人感动就是好电影。(2014年4月于阜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