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上海上海美食(舌尖上的上海科技)

生活给予了科技闪耀的灵感,科技赋予了生活恬淡的温度。上海科技不仅可以是锋利的一把刀、遥远的一颗“星”、坐底的一艘艇,也可以是清甜的一颗菜、萌萌的一朵菇、娇艳的一支花。让爱科技,也可以成为你爱生活的方式之一。

为此,“上海科技”将携手多家本市的科研院所和机构推出“舌尖上的上海科技”系列,它们都曾是获得过国家级科技类奖项的优秀产品,让你在餐桌上也可以品尝到科技的“酸甜苦辣”。

三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

干饭人,

是时候放下筷子拿起棒子喽!

白玉米,黄玉米,黑玉米,彩色玉米;

甜玉米、糯玉米、水果玉米、爆裂玉米

……

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

棒子太多哪只留。

舌尖上的上海上海美食(舌尖上的上海科技)(1)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玉米的故事。

山外青山楼外楼,

棒子也要争上游

玉米俗称苞米、包谷、棒子等,属于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上海话将玉米称为“珍珠米”,可见珠圆玉润是人们对玉米的直观感受。可是,玉米的祖先原产于南美洲的大刍草,那可真是棒子小,粒子少,藏在叶间真难找。不信你瞅瞅:

舌尖上的上海上海美食(舌尖上的上海科技)(2)

图:大刍草与玉米

公元4000—5000年前,古印第安人开始广泛种植玉米了。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出于增加产量和祭祀美观的需要,他们挑选了穗大粒多的玉米,进行隔离留存和精心种植,逐渐让玉米完成了从骨瘦如柴到穗大粒多的华丽变身。公元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后,玉米也随之踏上了环球之旅。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大约16世纪中期,玉米开始进入我国。历经500年的生长发展,玉米从稀缺偶得的外来物种,成为千家万户青睐的高产作物。2012年,全国玉米总产量超过稻谷产量,玉米跃居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2021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6.5亿亩,产量2.73亿吨,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玉米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日常食用消费,玉米也被称为“饲料之王”。我国约有 60%的玉米被用作饲料,肉蛋奶等食品的充足供应,都离不开玉米这个幕后大功臣。同时,玉米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约有30%的玉米用于工业用途。玉米粒中的淀粉含量达 70%以上,而淀粉是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必不可少的原料。

青纱帐里珍珠宝,

醉里吴音相媚好

在畜牧业和工业领域大展身手的同时,大约10%的玉米也登上了老百姓的餐桌。鲜食玉米是日常食用的最主要品种。其中糯玉米广受上海人民的喜爱。自1992年起,上海市农科院育种专家王义发研究员开始着手攻克鲜食糯玉米。

由于上海一年只能种上两茬玉米,为了多收一茬种子,他连续6年每年11月起到海南种冬茬,来年3月收种,再返回上海种春茬。历时8年的往返奔波和潜心研究,2000年,他育成的“沪玉糯1号”成为我国国家审定的鲜食糯玉米。上海科技力,百姓生活甜蜜蜜。

舌尖上的上海上海美食(舌尖上的上海科技)(3)

“沪玉糯1号”审定证书

2006年,作为上海市科委“十一五”首批19个重大科技项目中首先启动的农业项目,在糯玉米种项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工程的崇明示范基地内,市农科院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沪玉糯3号”。2008年,市农科院作物所研究成果《早熟优质高产鲜食糯玉米"沪玉糯2号、3号"选育》获得200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沪玉糯2、3号集早熟、优质、高产于一体,打破了优质与不高产、早熟与产量低的不良连锁,并在早熟性能有了较大突破,已在沪、江、浙、皖、赣、闽等省市大面积种植,创造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2020、2021年,市农科院研究成果《甜玉米特色种质创制和优质多抗系列新品种选育与应用》《优质多抗鲜食糯玉米新品种选育与绿色高效技术集成应用》相继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围绕城乡居民高品质、多元化生活需求,育成了一系列优质特色鲜食玉米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支撑上海及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全国和“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了长三角鲜食玉米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舌尖上的上海上海美食(舌尖上的上海科技)(4)

舌尖上的上海上海美食(舌尖上的上海科技)(5)

舌尖上的上海上海美食(舌尖上的上海科技)(6)

舌尖上的上海上海美食(舌尖上的上海科技)(7)

舌尖上的上海上海美食(舌尖上的上海科技)(8)

沪玉糯3号在上海浦东基地生产示范

舌尖上的上海上海美食(舌尖上的上海科技)(9)

申科甜糯99在安徽合肥种植示范

2021年,由市农科院作物所玉米中心、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领衔选育的新品种“沪红糯1号”,以100万元的价格实现成果转化,即将实现规模化种植生产,推向国内外市场。

舌尖上的上海上海美食(舌尖上的上海科技)(10)

沪红糯1号

市农科院现已建成了长三角最大的鲜食玉米种质库,保存种质资源1万余份,培育出具有不同特色和应用价值的省市级以上审定鲜食玉米品种20多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8个。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特用玉米终端消费区之一和重要研发基地。

千畦碧浪舞晴空,

硕硕新谷散愁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农科院玉米团队就开始把上海优质的鲜食玉米品种引入云南、贵州等地的贫困山区,让优质鲜食玉米产业的红利惠及当地农民。

徐掌村是一个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的偏远山村。该村地处高寒山区,山高坡陡,自然资源少,土地贫瘠,传统的玉米种植亩产收益低,是一个完全靠天吃饭的少数民族村寨。全村312户138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6户1079人。

舌尖上的上海上海美食(舌尖上的上海科技)(11)

云南省隆阳区徐掌村鲜食玉米生产扶贫基地

在市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徐掌村鲜食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40kg,亩效益达1536元,当地种植农民收入增加53.6%。但当地鲜食玉米生产仍存在着产量偏低,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鲜食玉米经济价值未能充分体现。为了解决这些生产中的问题,市农科院玉米团队联合联合当地技术部门积极开展“鲜食玉米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并被上海市科委纳入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内科技合作项目予以资助。

舌尖上的上海上海美食(舌尖上的上海科技)(12)

云南省隆阳区东方鲜食玉米生产示范基地

2020年,市农科院首个沪滇合作专家工作站和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隆阳生产示范基地揭牌,将重点合作建设东方、蒲缥和徐掌村三个鲜食玉米生产和扶贫基地,试验示范 “申科糯1号”、“申科甜2号”、“申科甜811”和“沪甜16”等优质鲜食玉米新品种,继续实现科技引领乡村振兴、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朋友们,

一起来啃玉米吧!

致敬科学家,助力乡亲!

作者:上海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上海市科技成果档案资料馆)

资料来源:农民日报、上观新闻、上海市农科院

科学审核: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郑洪建研究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