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尺素里温暖的人性(笔墨尺素里温暖的人性)

叶延滨

朱群英是个勤勉的人,作为新闻工作者,事情很多,很忙,他能静下心来写并不挣钱的散文,就不仅是勤奋了。人生宝贵的时光都要用在阔人要人愈来愈瞧不起的文学创作上,岂止是勤勉,也许还说得上是壮烈。

笔墨尺素里温暖的人性(笔墨尺素里温暖的人性)(1)

近年,朱群英的创作甚丰,常在全国的大报大刊发表小说和散文,而且有不少还获了奖。没有勤劳的耕耘,是不可能取得这般喜人收获的。这年头人不选择文学,但是文学却在选择人……选择那种用心灵抗拒庸俗、追求高尚,以及人性不被扭曲的人。他酷爱散文写作,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他的不同流俗的情感世界,让我们在他的散文作品的字里行间倾听到了一种最朴素、最真切、最执著同时也最温暖的人性的声音。

朱群英在散文中无意于叙事,而是宁静、舒缓,着力于精神的张扬。他的笔墨主要集中在故乡的人与事,家庭生活、人生感怀和生命情趣上,这种题材他不仅是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最主要的是他在其中的感受特别丰富,情思绵绵,意绪纷纷,不一而足。

他写人物也好,写事物也好,写风物民俗也好,赤子之情皆跃然纸上,比如他的《麻雀的家园》、《六月麦田》、《走进夏天》这些亲人乡邻的故事都让人读来生出亲切之感,犹如在生活中认识了一些平凡而又真实的面孔,他们迎面走来,身后则是故乡柔和的晚风。而《怀想野菜》、《寂寞的木桥》、《盲笛》、《闲趣》一类作品更是情味盎然,往事与细节,怀想与情思,贯穿在这些篇什之中,如同一条柔曼的小溪,从读者心中浅浅淌过。

笔墨尺素里温暖的人性(笔墨尺素里温暖的人性)(2)

另一些则更是显得直接,如《远草遐想》、《栖居人心的红薯》、《家园小札》等,毫无遮拦地表达离开故土的人对家乡的那一番深切怀念和沉沉的缅想,读了朱群英的这一类作品,你也许会品味,人为什么那样怀念故乡?故乡对一个游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从李白的《静夜思》到朱群英的怀乡小品,这中间有一种温馨灼亮的东西在一脉相承、息息相生,余音袅袅。

为什么那么多人在今天写故乡,说乡愁?朱群英是他们中的一位——故乡的讲述者和乡愁的记录者。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学使命,故乡和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水缸和烟囱,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不再是风景,而是回忆,不再是现实,而是梦境。成千上万人们离乡背井,到城市中去追梦。契约和资本正在将他们改变成“新市民”。竞争和打拼中困惑的时候,谁在回望乡村的温情和亲情。乡愁是人性的回望,乡村是无法忘却的精神家园。

因此,朱群英笔下的乡村,会在今天打动我们,让我们回到青山绿水中,体味乡愁的滋味。从一花一草到山河湖泊,从深深小园、细雨绵绵再到纷繁的人的宇宙……有的只是对于完美人格理想的孜孜以求,有的只是对生命的苦心思索,对生活的深切关注。由外部到内部,由说明阐释到暗示象征,由富有个性的浅唱到鲜亮的灵魂低吟,作家的理性、激情、强烈的时代责任感通过一点一滴地积淀、凝聚、升华,丰富温暖的情思一下子攫取人们的心灵。

笔墨尺素里温暖的人性(笔墨尺素里温暖的人性)(3)

从朱群英的文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善良和厚拙,感受到他的文采和灵气,所以朱群英的散文作品里还散发着一种白玉兰般的人格清香。散文比起小说来更难遮掩作者的人格,没有比散文更注重人格的真切和格调了。

《炊烟的记忆》是作家朱群英的又一部充溢着乡土意识和挚爱亲情的散文集。散文是写事的,写人的,写景的,但追根究底又是写心的。这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全书语言淳朴精致,意象绮丽丰盈,具有浓郁厚重的抒情意识和深远真切的人文观照,作者以一种基于乡村现实和内心波澜的文学意蕴,直面着自己真实的家园,他笔下的每一种物事,都散逸着博大精深的人文气息,从而表达和传递着自己的一种乡村风景和内心精神的酣畅书写。时光有味,岁月留声,每一篇都是最诚挚的阐发。春暖花香,岁稔时康。太阳很热很热,月亮很凉很凉。

他用太阳一样热忱,月亮一样沉思的眼睛探寻发掘身边的美景,审视周遭的生活,曲折幽深、入木三分,灵性的文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穿梭于冥想与现实的旷野,采撷大地摇曳的传奇和流云的籽实,曝晒、鉴识、碾磨、珍藏,他像一个耽于眷念的老妪,把这些文字的活计做得尽心竭力一丝不苟。

笔墨尺素里温暖的人性(笔墨尺素里温暖的人性)(4)

他用玉米的浑朴绚烂和红薯的幻丽健硕攫住读者的意念,让人把呼之欲出的诧异再度咽回。那些情境蕴藉着诗人横生的妙趣,那些情境叠映着小说家新颖的佳构;那些情境涌现着睿智的忖量,或溢漾着理性与激情的糅合。每每在文章结束之际,那几缕油然沛然的唏嘘感喟,便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读后如有神会。

他对汉语的真诚信赖使他触摸到了汉语的渊脉。他对词语的虔敬擦拭和呵护,保持了汉语的纯真光彩。他对通感全息式的运用,巩固了诗意的蔓延和柔韧性。本书融入了作者的情感生活经历以及在这种生活积淀的基础上酿成的对于世态冷暖的深邃颖悟,以温馨的怀旧获得倦怠心灵的慰藉与津润。

既有叙写新生活新气象的当代叙事,又有怀念往昔艰苦岁月的独出机杼;既正视历史的曲折与时世的繁难,又锲而不舍对美好人性与崇高精神的探究追寻;既传承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传统命题,又熔铸着簇新的现实生活内容和浓烈的民族前途忧思。

朱群英笔耕不辍,春华秋实,着实让人心生佩服。如今现实的诱惑让许多人无法停下追逐的脚步,能够在笔墨尺素里讨生活的人已剩得不多。不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朱群英选择了这样一种文学的和审美的生存方式,他有多么大的快乐,我们又怎么知道呢?!

笔墨尺素里温暖的人性(笔墨尺素里温暖的人性)(5)

如果我们想分享他的快乐与清澈,那就读些他的散文吧——在心灵需要倾听和交流的时候,让心灵在书本中安静憩息……

………………………………

作者简介:

叶延滨,男,1948年11月17日生于哈尔滨,当代诗人,散文家与批评家。作品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杂文、小说、评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原《诗刊》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