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

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1)

大人不要吃,小孩也别碰。

目 录

  1. 脑炎竟是寄生虫导致的!
  2. 2006年北京市“福寿螺事件”
  3. 广州管圆线虫的发现和发展史
  4. 没有食用福寿螺也可能感染!
  5.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有什么症状?
  6.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怎么治疗?严重吗?
  7. 哪些地区有广州管圆线虫呢?
  8. 怎么预防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呢?

1 脑炎竟是寄生虫导致的!

阿龙是个7岁的小男孩,近1个月来经常头痛,难以忍受,还伴有呕吐,吃头痛药也难以缓解。就这样痛了3天,头痛越来越厉害,还出现了高烧,无奈之下只能到当地人民医院住院。

行腰椎穿刺术检查,脑脊液检验中白细胞显著升高,测颅内压也很高,医生考虑阿龙为颅内感染。当地人民医院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头痛较前好转,尚可忍受,但还是反复发作,就这样头痛持续了近一个月。为了进一步治疗,阿龙父母带着孩子来到广州妇儿中心。

由于一开始不知道病原体,不能除外细菌感染,医生给予最强的抗感染方案,尝试通过治疗判断是否为常见的化脓性脑膜炎。但是,给予这么好的抗感染方案的情况下,阿龙的发烧和头痛缓解并不明显。

医生很快安排了磁共振检查,发现阿龙头颅有多个病灶:右侧颞叶、双侧枕叶异常信号,考虑脑炎改变;双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异常信号。影像科医生认为,这种情况多见于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主要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结核和寄生虫。医生经过多种检验排查了病毒、细菌、真菌和结核,都未能找到感染证据。阿龙的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医生认为需要考虑是否为寄生虫感染。

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2)

下图就是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左侧为两条成熟雌虫,右侧为该虫第3阶段表现。

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3)

图片来自CD

那么,什么是广州管圆线虫呢?人们是怎么感染的呢?又怎么预防感染?

2 2006年北京市“福寿螺事件”

2006年5月22日,北京市一名34岁男性,在北京某酒楼与同事一起食用“凉拌螺肉”。5月30日出现双肩疼痛、颈部僵硬,随后出现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6月10日出现头痛伴恶心,到北京友谊医院就诊,诊断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同一天进餐的同事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

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4)

同年6月25日,医生到涉事酒楼调查,发现该酒楼销售的凉拌螺肉为“福寿螺”。医生对福寿螺进行检测,发现螺里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因此考虑该男性及其同事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

该事件成为北京市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造成160例感染,均为食用凉拌福寿螺所致。

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5)

上图是福寿螺和其粉红色的卵

3 广州管圆线虫的发现和发展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了更好地预防此病,我们先来一起扒一扒广州管圆线虫的“历史”吧:

  • 1933年,我国著名的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教授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
  • 1935年,确定为新发现寄生虫,命名为广州肺线虫;
  • 1945年,首次从台湾一个15岁的男孩的脑脊液发现该虫幼虫;
  • 1946年,Dougherty订正为广州管圆线虫;
  • 1984年,大陆报道第一例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病例;
  • 1997年,浙江温州47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 2001年,WHO称之为“新出现的全球性威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
  • 2004年,我国卫生部称之为“新发传染病”;
  • 2006年,北京爆发群体感染,160人罹患该病。

4 没有食用福寿螺也可能感染!

广州管圆线虫怎么感染人?我们首先得来了解一下它的“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鼠类的肺动脉内,产卵后随着血液移行到鼠毛细血管,在肺泡发育成1期幼虫。1期幼虫经过气管到达咽部,吞咽后到达小鼠肠道,随着粪便排出外界。

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6)

感染福寿螺等螺类、蛞蝓(中间宿主),进入螺内脏肌肉处,发育成3期幼虫;还可能转续到蛙、蜗牛、鱼、虾(淡水虾)、蟹和蜈蚣等宿主,发育成3、4期幼虫。

人主要通过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感染。所以,福寿螺这种东西千万不要吃,也尽量避免吃被福寿螺污染的水域出产的鱼虾蟹等。

如果人食用或接触了上述螺、蛞蝓、蛙、蜗牛、鱼、虾和蟹或含有较多幼虫的疫水,可能因此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7)

本案例中的阿龙,没有明确接触福寿螺,为什么也会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呢?经过反复询问病史,原来阿龙在发病前1个月曾进食许多淡水虾!

而阿龙所在地区有较多福寿螺。而如果这种淡水虾来自于含有福寿螺多的水域,或含有寄生虫水域,就有可能导致虾也带有虫!

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方式是经口感染,进食被污染的中间宿主或者转续宿主,都可能感染。此外,如果喝受污染生水,或者接触生水,没有注意洗手,可能会因此感染管圆线虫。

临床上,还遇到过小朋友喜欢玩福寿螺而被感染的案例,也要引起重视。

5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有什么症状?

当进食没有煮熟的螺、蛞蝓、蛙、蜗牛、鱼、虾和蟹时,如果含有感染期幼虫,则虫子会穿透肠壁,随着血流到达脑袋,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虫子在体内移行,会损伤肠壁、肝脏、肺脏和脑,最严重的是颅内感染。

幼虫侵犯人体并不会马上发病,最短潜伏期是1天,最长可达35天。主要表现为发热、急性剧烈头痛,其次还有颈强直、恶心、呕吐和颈部活动性疼痛或僵硬等,少数甚至会致盲、偏瘫。

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8)

其中,头痛最具特征性。约90%患者出现疼痛,表现为胀裂性剧痛,难以忍受,一开始间歇发作,逐渐频繁或延长,止痛药仅对不到一半的病人有效。头痛部位主要为额部、后脑勺或者两侧头痛。

医生检查血液可能会发现血白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升高;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细胞增高,蛋白可能轻度升高或正常,糖稍下降或正常,极少数可以在脑脊液直接找到虫体。因此,需要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和脑脊液的寄生虫抗体,或者通过病原PCR或高通量测序检查确定病原的存在。

6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怎么治疗?严重吗?

在人体中,成虫移行至脑部(极少数情况下至肺部),但不产卵。因此,如果没有再次感染,移行的幼虫会逐渐死亡,伴随的炎症也会消退。因此,研究认为多数脑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病程呈自限性,能够完全康复。

但是,也有儿童感染的死亡病例报道,需要引起重视。如果感染能及时治疗,有望达到很好的康复效果。

有研究认为主要给予镇痛药、糖皮质激素及定期排放脑脊液缓解颅内压增高引起的症状。

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9)

此外,值得提醒的是关于是否给驱虫药目前还有争议

因为该寄生虫在人体内不能产卵及繁殖,一定时间后会自然死亡,主要危害为其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和机械性损伤。如果用驱虫药杀死虫体后,虫体释放的抗原可能诱发机体反应,导致炎症加重。

7 哪些地区有广州管圆线虫呢?

广州管圆线虫导致的嗜酸细胞性脑膜炎主要发生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南部),以及整个太平洋海盆,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中国大陆、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夏威夷和几个较小的太平洋岛屿。

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10)

部分由于感染大鼠经船只的传播,该寄生虫也见于这一广大区域以外的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古巴、波多黎各和牙买加,并且已从新奥尔良传播至路易斯安那州的其他地区。在欧洲和美国发现了更广泛的散发病例,其中仅部分是由旅行相关暴露所致。

大陆而言,广州管圆线虫不仅仅在广州地区,分布范围非常广,报道较多的省份和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浙江和福建,黑龙江、辽宁、天津和北京也有少数病例报道。

总之,广州管圆线虫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而北方地区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多,南货北运、饮食习惯南北差异缩小(尤其是螺、海鲜等食物),也有可能扩散到北方地区。

8 怎么预防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呢?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也没有那么可怕,做好预防是可以避免的。它主要通过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传播,我国发现的中间宿主主要有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传播,不要食用这些螺。

这些螺还经常出没于房前屋后、庭院、河流、水渠,甚至厨房和卫生间等潮湿地方,幼虫可能随着螺活动过的地方而随其分泌的粘液遗留在各处。也不能让小朋友玩这些螺,以免通过手感染。

此外,被这些螺污染的疫水里的海鲜,可能也会成为传染源,包括蛞蝓、蛙、蜗牛、鱼、虾和蟹。对于不明确来源的鱼虾蟹,一定要充分煮熟才能食用,而不要采用爆炒、火锅或者沸水白灼等快煮方法。

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11)

此外,还有一种隐匿的感染方式,螺或蜗牛爬过蔬菜时幼虫的分泌物可能粘在蔬菜上,这时候可能通过蔬菜传播。这种情况主要见于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多的地区。

总之,不生食或半生食螺类,不吃生菜,不饮用生水,接触螺类后应充分洗手。

最后,通过这些图片来认识一下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田螺的区别。

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12)

上图是福寿螺↑↑

吃螺都会感染寄生虫吗(竟是寄生虫惹的祸)(13)

上图是田螺↑↑

福寿螺和田螺的区别:

  • 福寿螺的个子大,比田螺(1-1.5cm)大好多;
  • 福寿螺的椎尾短而平,而田螺的椎尾长而尖;
  • 福寿螺的壳口扁,田螺的壳口圆;
  • 福寿螺的卵是粉红的,田螺是透明的。

能区分开了吧?

参考文献:

1.晋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科闫以让医生的课件《广州管圆线虫病》,链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7f4ed8f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20.html?from=search

2.up to date,2019-12-28更新,嗜酸细胞性脑膜炎.

本文来源:儿科医生孔令凯

本文作者:小新探案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