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着怎样的童年(老姚带你走进呼兰河传)

老家,乡愁,快乐老家,故乡,这些说老家故乡的词汇是否经常在你的脑海浮现?对于我这个长期在外地工作并在外地安家娶妻生子定居的人来说,乡愁的感觉时常在无意之间闪现。总是不经意间眼前就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山坳处有座老房子,老房子旁边有条小溪,溪水潺潺,小溪的大拐弯处有棵大柳树,树上常有各种各样的鸟、鸟窝,那里一年年地不知孵化出了多少小鸟,总是常听到叽喳声。树上常有鸟屎下掉,从树下经过,不注意就可能掉在你的头上、肩上,也可能是你的鼻子上。离开老家时间长了,有时还挺想念那座老屋,那条小溪,那棵柳树,那些鸟,那些鸟屎。。。。。。

读呼兰河传有着怎样的童年(老姚带你走进呼兰河传)(1)

号称"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的《呼兰河传》,不知各位看过没有。我看过后就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家,想起那些鸟,亦或者是那些鸟屎,似乎也是非常美好的记忆。萧红的人和她的《呼兰河传》一样,平淡的暖,默然的冷。书里说,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故乡的风土人情好像是每个人童年都经历过的,在记忆里被轻轻地唤醒。

故事发生在黑龙江的一个边陲小镇上,那里有条河叫呼兰河,河边有个小城叫呼兰城。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本人萧红。1911年,她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萧红8岁那年,生母姜玉兰病故,父亲张廷举续弦给萧红找了个继母。小萧红由祖父带大,祖孙俩感情深厚。

呼兰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最有名的是十字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庄、药店,还有洋医开的牙医馆。但这里的人们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即使牙疼也绝不让洋医生拔掉,而是去药铺买些黄连含着。东二道街土路坎坷不平,一下雨街上就形成一个大泥坑,经常会有猪、鸭、鹅、马车甚至小孩陷进去,给人们造成很大的不便。

有一天一个小孩掉下去了,让卖豆腐得救了上来,一看是当地校长的儿子,人们便议论纷纷,说是学堂设在庙里边,冲了龙王爷,这是龙王爷的报应。他们没想着去填平这泥坑,而是将它留下来当做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同时这个大泥沟也为呼兰河人名正言顺地吃瘟猪肉找到了借口,瘟猪肉经过大泥沟的洗礼,便变成了淹猪肉。有一个小孩说了实话,向邻居说吃的是瘟猪肉不是泥坑里的淹猪肉,竟遭到家人的毒打,真是让人感到可悲。

呼兰人民除了这些平凡琐粹的日常生活外,还有精神上的盛举,如跳大绳、唱秧歌、放河灯,为了方便男女相亲的野台子戏等。当地人认为"跳大绳"是可以治病的。邻居胡家的童养媳——团圆媳妇,是个乐呵呵的十二岁姑娘,可胡家却说她太大方,不像媳妇,总是无端打骂她。祖父曾去劝说,但根本无济于事。胡家人经常夜里把她吊在房梁上抽她,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硬生生折磨出病来。左邻右舍看到后不仅不阻止胡家的胡来,反而煽风点火向胡家说团圆媳妇的坏话,胡家婆婆听了很是恼火,便请了"跳大绳"的人来,让她们为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治病"。眼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奄奄一息,但看热闹的村民并没有一人站出来替她说话。在男权社会里,女人的地位低到了尘埃里。即使大家都知道错不在团圆媳妇,也不会有人为她打抱不平,反而会觉得这是她作为童养媳应该承受的。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多么愚昧无知,思想又是多么的扭曲。团圆媳妇只敢哭闹不敢反抗,几天后便死去了。

读呼兰河传有着怎样的童年(老姚带你走进呼兰河传)(2)

萧红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她的童年是灰暗的,但又因有祖父的包容和疼爱,她童年又是多姿多彩温暖明亮的。

大花园是萧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天地,承载着她童年所有快乐记忆,花园里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天空悠蓝蓝的,又高又远,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绕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祖父在铲地,小萧红也去帮忙,但她不认得狗尾巴草和谷穗苗,乱铲一通。小萧红经常偷偷给祖父的草帽上圈了一圈玫瑰花,香味儿窜到鼻子里。祖父说,今年雨水大,咱们这颗玫瑰花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惹得祖母直笑,小萧红也在床上笑得直打滚。

萧红不喜欢祖母,萧红经常用手指头把白窗户纸捅破。祖母为了惩罚她,就找了个大头针,放到窗户纸外面等着。萧红刚伸出手,手指就被针扎流血了,萧红自此记在心上,即使后来祖母给萧红猪腰子吃,也无法弥补对她造成的伤害。在祖母病重的时候,萧红故意用拳头"咚咚咚"地敲了几下门,吓得祖母把铁火剪子都丢在了地上。祖母大骂,然后萧红哈哈哈大笑着跑开了。

读呼兰河传有着怎样的童年(老姚带你走进呼兰河传)(3)

祖父家里还有许多佣人,老厨子,长工有二伯,磨馆歪嘴冯子。。。。。。有二伯性情古怪,萧红给他东西他不吃,不给又开始骂人,喜欢和动物说话不喜欢与人说话,喜欢别人叫他"有二掌柜",不喜欢有人叫他"小有子",还经常小偷小摸。祖母去世后,就摸出祖父不长不短的衣服穿,鞋也残破不全,还偷大米、偷铜钱、烟嘴,还有一个白洋铁大澡盆。。。。。。之后被老厨子发现并揭穿了,他们两个对峙打了起来。老厨子骂他无妻无子,无家无业的是个绝后的。有二伯听了感觉凄惨哭了一通,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哭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没过几天两个人又和好如初了。有一次,有二伯被萧红父亲打了,站起来又被打趴下,又站起来又被打趴下,嘴角流了血,最后站不起来也无人敢去扶他,直到院子里的鸭子啄米把他啄醒。有二伯感到自己地位低下生活困苦,年过半百无儿无女,日子过得没有盼头,夜里便闹着要上吊,但是却没有死的勇气,哭了一阵收场了。没过多久又闹跳井,也是一样结果,以至于小孩子都编了歌嘲笑他。有二爷跳井,没那么回事,有二伯上吊,白吓唬人。

当人真正意义上接触死亡和衰老时,便会嘤嘤哭泣,泪流不止。人本是贪生怕死的,有二伯日复一日卑微而低下地活着,麻木又安于现状,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却又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冷就在身上,想死没有勇气,只能活着。

并不是呼兰河所有人都跟有二伯一样。萧红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人物——歪嘴冯子,他就是泥沼中盛开的花朵,浊水里的一股清流,细小却不停地流淌着。歪嘴冯子为人低调和气,不招惹是非,萧红每次拿他的粘糕,他见着就给一个。冬天的时候,萧红照例想去吃粘糕,看见歪嘴冯子破破烂烂的磨坊里有个女人和刚出生的孩子。后来得知是王大姑娘和歪嘴冯子自由恋爱,结婚生子组成了一个小家。在那个年代自由恋爱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大家茶余饭后嘲笑他们,并加以冷言。磨坊里零下七八度,孩子在里面冻得发抖。祖父知道后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屋子住,他感激不已,更加卖力地辛苦劳作。靠一个磨坊,在这个荒凉的小城,努力地生活着,用爱和努力支撑着这个小家。过了一年,他的儿子长大了,又过了两年,第二个儿子出生了,不过他媳妇的身体每况愈下,在小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人们知道后,更加奚落他,用悲观绝世的眼光看他。可歪嘴冯子并没有绝望,好像活得很有把握的样子,他看见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肩负着他的那份责任。于是他父代母职,不卑不亢,抚养了两个孩子长大。虽然也常常满含着眼泪,但是一看到两个儿子,含着泪的眼睛就立刻笑了起来。他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越觉得荒凉。这是整本书里除作者还有祖父外,唯一一个三观比较正的人。他心中有阳光,逆风生长。不管这世道有多荒凉,总是不屈不挠脚踏实地地活下去。歪嘴冯子是个有着正能量的人,萧红也是。

后来祖父去世了,萧红悲痛不已。萧红在《呼兰河传》尾声时候说,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不由想到了余光中的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文字浅浅,思念深深。祖父是萧红亲情的归宿,是心中最温暖的角落,给她勇气和力量的温暖火种。祖父走后她再也没有回去过。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真凄婉细腻的笔调,揭示了旧社会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迫害,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读呼兰河传有着怎样的童年(老姚带你走进呼兰河传)(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