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克服万事开头难(为什么说万事开头难)

本文字数1062,预计阅读2分钟。

怎么克服万事开头难(为什么说万事开头难)(1)

我们先来设想一个场景:如果我们需要拉起一个两轮的木车,最难的会是什么时候?

许多人都能轻易猜出答案——一开始要拉动车子的时候。

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万事开头难”啦。可是废话,谁不知道啊?所以,如果我要用听起来这么玄学的一句话,一定会挨骂。接下来我们来讲讲道理。

万事开头难这句俗语的背后,其实包含着一种规律:飞轮效应——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我们必须花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推拉,当到达某个奇妙的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飞轮依旧会快速不停地转动,而我们也会变得更轻松,付出同样的力气,收获更大的转速。在我看来,这是因为飞轮和我们,彼此都进入了一种“惯性态”,此处又有一句俗语可引用——习惯就好。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论述过,做事分为三个阶段,开始、持续、重复,如果能够按照这个路数一直走下去,不能说一定会成功,但成功的概率一定会呈指数级增长,就和理财中的复利一样。但光是“开始”,已经需要耗费我们许多力气,在我看来,这力气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畏难”的力气,一种是“筹划”的力气。前者徒增烦恼,一无是处;后者虽累,但会让后续的进展更加事半功倍。只是许多人,都极容易把精力和时间花在“畏难”身上,而手中的飞轮依旧按兵不动;却不知,如果把同样的精力和时间花在“筹划”上,飞轮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艰难阶段。

而我为什么说万事开头难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那往往意味着,你的后面会变得容易,变得顺利。试想下,当我们要写一篇文章,最难的是什么?是搭框架、理逻辑、明主题,而不是“写”本身吧?这种难就属于我说的“筹划”的难,虽然难,可是一旦做好了,思路清晰了,后面的写就变得轻而易举,这种难,是大有裨益的,预示着后续的顺利。反之,如果我们不加思索,轻易就开始动笔,常常容易出现写写改改、不断返工,最后灰心丧气,最后像那只实验中被电击了无数次的狗一样,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无力感中。你是愿意转得很吃力,但飞轮在慢慢开始滚动,还是愿意转得毫不费力,但飞轮纹丝不动?畏难的难当然要不得,筹划的难却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因此,那些太容易、太顺利的开头,反倒值得我们警惕,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艰难的开头,还挺有意思,挺“香”的?

最后想引用一位著名主持人说过的一段话,和大家分享: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