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太行深山里的神秘石头古寨(三遗之城二峨山和钻子岩的传说)

文/徐晓燕(四川都江堰)

在灌县知道二峨眉的人应该不少,就像灌县人知道青城山、赵公山、灵岩山、玉垒山一样。

隐藏在太行深山里的神秘石头古寨(三遗之城二峨山和钻子岩的传说)(1)

自古以来,素有“天下群山,幽不过青城,秀不过峨眉”之说。

二峨眉又称二峨山,位于龙门山脉的赵公山尾脉,现在的都江堰市龙池镇、蒲阳镇、向峨乡三地交界处(向峨乡现已合并至蒲阳镇),左临彭州九峰山,右临都江堰赵公山,背倚虹口光光山,毗邻汶理茂藏羌属地的千里岷山,正面是向峨的石花村、花龙村、石碑村,山势绵延30里至蒲阳镇、灌口镇。

二峨眉主峰海拔2095米,侧峰老鸹山海拔1804米,两峰高高矗立在向峨乡境内,登高望远,极目远山近水,群山腾浪,烟波浩渺,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正如诗圣杜甫的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情意境。

很早以前二峨眉就叫二峨山,二峨山最高顶点叫山王顶。从山王顶下山的第一道隘口叫石卡子,顾名思义就是一条狭长近20米的岩石缝隙,犬牙交错,只能容纳一个比较身瘦的人变换身姿勉强而过。

过了石卡子、木鱼山、漏米石、磕头坪,万木丛中各展雄观异境,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再往下就是人称天险的七倒拐。一面陡峭的岩壁,坡度接近90度,大约5米就是一个回头弯,其险状令胆大的熟手到此也不敢麻痹大意、掉以轻心,胆小恐高的往往头晕目眩、胆战心惊。

走过七倒拐不远,就到了一个叫“一碗水”的岩壁。相传很早以前,二峨山下有一户贾姓农家,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母慈子孝,其乐融融,虽不算丰衣足食,倒能平淡度日。

谁知好景不长,一件小事打破了一家人的安宁。

某日,母亲贾任氏出门薅草,脚踝处被无名虫子蜇伤,当时并未在意,不想次日红肿不散。

偏方土方外敷内服不见减轻,继而殃及小腿大腿,伤口处瘀紫溃烂流脓淌血,疼痛不已,一家人手足无措,只得听天由命。

贾任氏整日卧病在床,恍恍惚惚,昏昏欲睡。一天,一位银发老妪上门讨要一碗水解渴,见贾任氏痛苦状心生怜悯,饮罢水后,指着高高的二峨山说:“那半山腰上绝壁之下的有个像一碗水的岩凼旁边,长着一棵草药,摘回来舂烂后敷在痛处,方可得治。去吧,药医有缘人。”

贾任氏听后惊喜不已,忙起身叩谢,哪知一动身子,触及伤口从痛中醒来,方知刚才是白日惊梦。转念一想,莫非真是仙人赐方?就把刚才梦中所见的一五一十告诉儿子。

儿子听说后,没有怀疑,立马带上行头直奔二峨山。

他一路攀爬,手足并进,终于在一绝壁之处看见了梦中老人所说一个斗碗大的岩凼,岩凼里一汪山泉清澈透底,果然恰似天造地就的“一碗水”。

隐藏在太行深山里的神秘石头古寨(三遗之城二峨山和钻子岩的传说)(2)

二峨山上一碗水(陈玉君 绘)↑

一碗水的旁边果然有一棵如承仙露、亭亭玉立的无名小草,他断定就是仙人所指之物。小伙子又饥又渴,俯下身子,趴在泉边大口大口地喝起水来。

清甜的泉水甘之如饴,喝后顿觉饥渴疲惫一扫而光,浑身上下从头爽到脚。待扯下草药后又给母亲舀了一竹筒泉水。贾任氏喝了儿子从二峨山舀回来的泉水,敷上草药,不想隔日竟痊愈如初。

从此,二峨山一碗水一棵草的神功奇效便从贾任氏那里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扬名远近。后来有人在二峨山大坪上修建庙宇道观,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身体安康,延年益寿。

与大坪一碗水比肩相及宽约500米、长约1000米的地方,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远古之前,从嘉州峨眉山方向来了七位仙袂飘飘的女子,她们是天宫玉皇大帝的七位女儿。

众仙子落脚大坪,静心修禅,也向往人间烟火、男耕女织之乐。她们尽情嬉戏玩乐,流连忘返,余兴未了回到天庭之后,玉皇大帝责问众仙子为何迟了归期。

众仙子跪叩齐禀:“父皇,嘉州峨眉固然秀甲天下,誉美人间,孩儿所到灌州之处,山水甲秀,不逊峨眉。所以贪得一时之兴,误了归期,请父皇治罪。”

隐藏在太行深山里的神秘石头古寨(三遗之城二峨山和钻子岩的传说)(3)

玉皇大帝闻之,若有所思的样子说:“也难得此地能博得孩儿们如此愉悦欢欣,看来是个好地方。

但此峨眉非彼峨眉,既然凡间已有一峨眉了,那现在此地就叫二峨眉吧,以便有个大小先后之分。”

玉皇大帝发话乃金口玉言,从此二峨山就叫二峨眉,名扬一方,世代传承,众仙女落脚修行的大坪就叫落仙坪,以天为大,后人多称大坪。

过了隘口石卡子、险关七倒拐、仙露一碗水、仙踪落仙坪,最后一处险要之地洞坛口恰在二峨眉半山腰,唯一的必经之路,两面的山势陡然呈上端大、下端小、中间椭圆的坛口形。

高山流水潺潺汇入坛口中,生生不息,真乃名副其实的洞坛口。

洞坛口、磕头坪、木鱼山、漏米石、落仙坪、七倒拐、石卡子、山王顶、二峨眉,每一个地名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一个地名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向峨公社十一大队十二生产队(今石花村和花龙村交界处)修建了红旗水库,就是倚洞坛口溪水汇聚而成,造势名声不亚于莲花湖水库。

那时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都加入红旗水库的义务劳动中,水库竣工后虽然使用周期不长,但这是那个轰轰烈烈,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大自然斗其乐无穷的时代的产物。

二峨山,烟云氤氲,茂林修竹,秀若峨眉,险逊西岳。

但与二峨山老鸹山相倚的钻子岩,就没有前者那么名声响亮、妇孺皆知了。确切地说起来,钻子岩只是二峨山侧峰老鸹山与狮子包(山名)两山之间形成的一条山谷,而狮子包海拔不足千米。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年),成都府郫县(今郫都区)城内有一曾姓商贾人家,家境殷实,家中有人在朝廷做官,官至四品,权高位重,声名显赫,为官者官运亨通,经商财源滚滚,呼奴使婢,富甲一方。

且说曾家有一老人曾老先生年过七旬,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对风水八卦易经相术犹感兴致,研读颇深,达官贵人街坊邻里,谁家有事都会找曾老先生测字占卦,明示点化,以求心安。

乾隆五年,曾老先生七十有六,趁身体还硬朗便出门云游州县,观山撵地,探古访今。

岂料途中染疾风寒,待回到家中便一病不起,经郎中望闻问切、把脉施医未见显效,家中儿孙床前尽孝熬药煎汤。此时曾老先生自知年事已高,寿数将尽,便召集膝下儿孙晚辈床前授意,遂将日后百年打算逐一吩咐。

曾老先生慢慢从衣襟中掏出一张字条,儿孙们围拢一看,字条上画有罗盘标注的方位、地名、山势、路程的说解。曾老先生嘱托后人按图索骥,找到这个地点,这就是自己日后的葬身之地。

曾家后人接过字条不敢懈怠,次日备好食粮鞍马带着家丁,踏上寻找老父归山的跋涉之途。一行人走了一天,掌灯时分来到灌州古城,夜宿灌口悦来客栈。

由于时间紧迫,曾家人等无暇观览二王庙、伏龙观、玉垒山等风景名胜,第二天一早又马不停蹄,直奔灌州辖地二峨眉方向。

隐藏在太行深山里的神秘石头古寨(三遗之城二峨山和钻子岩的传说)(4)

当这行人气喘吁吁地爬到山前一看,全都傻眼了,只见山前一道长约十丈高约四丈的子母岩石,犹如一扇山门横亘在众人面前。除了岩石挡路,满目荆棘无路可择。

路在哪里,路在何方?

上,前路莫测无可判知;下,打道回府又有违父愿,难辞不孝之名。

怎么办?

曾家人经过商议,最后决定:上,外侄打灯笼——照舅(旧)。

即刻择下黄道吉时,祭过山神土地,破土动工。

几十号壮劳力全凭简单钻子石锤,叮叮当当,吭哟吭哟干起来了。号子声铁器声,此起彼伏回落在山谷中。

终于一段人工石锤钻子敲打出来的上山路有了眉目,初见分晓。工匠以劳动工具和岩石将这段路取了个名字叫“钻子石锤岩”。

叫来叫去石锤铁锤总感觉拗口,离不开锤子,容易让人联想起川人脱口而出的一个不雅口语,去掉带锤的,钻子虽小功不可没,干脆就叫“钻子岩”。

从此,钻子岩就成了老鸹山与狮子包之间的地名,沿袭至今。

随着一道道工序的完成,一条长约1000米的毛坯小路如期成形,崎岖狭窄仅容一人通行,个别险要之地仅能先搭一只脚,身手扶着岩壁一步一挪而行,一边是岩壁,一边是深谷。

工匠们终于可以放哨了,稍作小憩,静享大山的旷美与清宁。

大山深处传来阵阵谣歌子(当地人用说腔拖腔自编的民谣),低沉有节,由远渐近:

哎,二峨眉嘛山王顶

顿顿吃的是黄纳饼①

蛋(淡②)汤韭(扭③)菜不稀奇

要想改过顿嘛除非横起啃

唉, 挖药的巾巾片片

抓药的穿绸穿缎

开药铺的家财万贯

那个吃药的嘛呻呻唤唤

你滴④州,我滴县

你的婆娘我看见

不是我有千里眼

你背上背了一个横纳片⑤

注:①黄纳饼,即玉米馍馍。②淡,寡油少味。③扭,“双手拧”的意思。④滴,“在”的意思。⑤横纳片,是说两个住在不同地方的男子互相戏谑对方的老婆,通过衣服肩背上的补丁,俗称打蛮肩,窥一斑见全豹,说明屋头的女人不能干不揽事,横针不动顺线,穷家小户缝缝补补是基本功,三尖掉堵,横织倒连就称横纳片。

隐藏在太行深山里的神秘石头古寨(三遗之城二峨山和钻子岩的传说)(5)

原来这行人是二峨山一带的药伕子(有经验的挖药人)。

这些山民生长在深山老林,勤劳豁达,在困苦中寻找过日子的乐趣,穷人自有穷人的活法。他们常常三五人结伴而行,以便出门在外相互有个照应。

背篼里挖锄、砍刀、洋刷子(自制火药枪)、玉麦馍馍、满窝子棕草鞋一样不少,随身而带的羊刷子是对付老熊、豹子的防身之物。采得天冬、麦冬、玄参、茯苓、葛根、黄芩、重楼、党参、黄檗之类,如挖得天麻就算好运气。

赶场换得个好价钱,再到饭馆打平伙小酌一杯,顺便买些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带回家。

话说曾老先生过世后,曾氏后人遵循老人夙愿,将其葬于钻子岩顶上独享自己心心念念的龙脉之气,以望后代儿孙光宗耀祖,尽享荣华富贵。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为了那块风水宝地,曾氏后人耗费人力物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想必墓中定随金带玉,民间的传闻自然引起外界的觊觎。

民国末年,兵荒马乱,盗贼四起,安睡了两百多年的曾老先生陵棺被盗,结局有两个版本:一说,墓主虽然身家不菲,但充其量就是一介沉溺于地理风水的文化人,盗墓者一无所获,劳而无功;二说,墓主家境富庶,盗墓者得手了价值不菲的宝器后,从此金盆洗手,改名换姓,隐匿江湖。

隐藏在太行深山里的神秘石头古寨(三遗之城二峨山和钻子岩的传说)(6)

【作者简介】徐晓燕 四川省都江堰市人,当过知青,业余时间喜欢阅读。作品《我的藏族

隐藏在太行深山里的神秘石头古寨(三遗之城二峨山和钻子岩的传说)(7)

作者/徐晓燕(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