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院士讲课(被弹幕包围的85岁院士)

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数学院士讲课?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数学院士讲课(被弹幕包围的85岁院士)

数学院士讲课

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1

用短视频讲解海洋科学知识

85岁中科院院士走红网络

最大的细菌竟然在海底?

海底火山爆发对我们有影响吗?

如果地球表面70%是大陆?

……

近日,85岁中科院院士汪品先的一系列海洋科普视频受到年轻网友追捧。他从今年6月份开始,在B站、抖音等各个短视频平台更新与海洋专业知识有关的内容,吸粉数百万。无论是南海演化过程还是百慕大三角的传说,都被他以简单通俗的语言讲解得妙趣横生。

有网友看了汪老的教学视频后,留言与他探讨自己无法理解消化的问题,在评论区认真地记“笔记”,还有同学在看完视频后开心地回复:“啊,今天又是和院士探讨学术前沿问题的一天!”大家把汪老的视频称作“大佬级的科普”。

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汪老本人,他向记者介绍起自己做网络科普背后的故事。汪老说,其实他是“被上网”的。最初是央视记者来采访、录视频,觉得他的科普讲座很有意思,就主动设计了个“科学老顽童”形象替他上网。在学院和网站年轻人的帮助下,汪老的科普和讲课的视频被剪辑整理后发布到网上。

“这种形式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搞科学的人要与时俱进,以前是上课在黑板上写字,现在是用PPT、网络授课。新技术我不太会玩,但很高兴和年轻人一起来做这些事儿,让我能通过网络和更多年轻人亲密交流。”就这样,85岁的海洋专家汪老顺利“潜入”网络世界,成为许多年轻网友喜爱的“网红”院士爷爷。

让汪老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漂浮在视频上的“弹幕”,“大片大片的,像下雨一样,非常壮观。”汪老说,他有时候会在留言区看评论,也被网友的热情感动,“在讲台上讲课,台下坐着几十名同学,写一篇文章可能会被几百人看到,但是现在做一期视频,可以让上百万的网友看到,有那么多人愿意听我讲的课,我很受鼓舞。”

2

三年前曾9天3次深潜南海

发现了冷水珊瑚组成的生态园林

不过,在网上发视频只是他做科普工作的一部分,“这是我平常教学和写书做科研的一种延伸。而且我发现每个平台的观众辐射范围都不太一样,覆盖各个领域和年龄层。”

汪老说,他觉得这种差异非常好,“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变成大众的一种爱好,我特别欣慰。”他认为,大家对科学满满的求知欲,让科学家更有必要走到一线来做科普,“这样对科学家本人也是有好处的,如果能够把研究的内容说得连一般人都能听懂,那说明你自己懂得比较透彻。”

记者了解到,汪老祖籍江苏苏州,出生于上海,现在任教于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1960年,他从莫斯科大学学成归国,1972年起,他投身于祖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事业,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他率领的团队实现了南海的深海科学钻探,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深网系统——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首次发现了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环境与沉积变化的古海洋学放大效应。

三年前,为了研究南海演变和东亚古气候,82岁的汪老还曾9天3次深潜南海。他告诉记者:“我很早就有这个计划,但是主管领导出于安全考虑,一直拖着,所以你看,拖到我那么老了才下去。”说到这,他哈哈一笑。

汪老说,他正在着手筹备一个深海珊瑚展览,就是受到这次下潜任务启发,“我们看到的园林都是阳光下的植物,但在几千米的深海海底,黑暗里面也有‘园林’,有的珊瑚可以长得跟树那么高。”汪老说,他特别高兴在南海发现了这片“生态园林”,“南海海底下的冷水珊瑚,船上看不到,我那次运气特别好,一下去就看到了。”

3

车马很慢 书信很远

汪老和妻子的伉俪情深

今年9月15日,汪品先与夫人孙老捐赠多年积蓄200万元,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汪老的妻子孙湘君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也是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相知相守几十年,汪老和妻子的伉俪情深也感动了很多人。汪老告诉记者:“我们两个是老同学,当时我们都在北京留苏预备班里学俄文,后来一起分配到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又是同班,七年的同窗之谊,说起来也是缘分。”汪老和孙湘君回国三年后结婚,但当时因为各自的事业,他们分居两地。孙湘君在北京,汪老在上海。“我们分居了三十多年,等她退休了又被返聘,返聘结束了她才到上海,那时候我们年纪已经比较大了。”

汪老告诉记者,分居两地的时候他们经常写信,隔一段时间打长途电话,“打长途电话挺贵的,我要骑着自行车到城里去,找到有长途电话的站登记之后才能打。那时候一年探亲假只有10天,我坐火车硬座到北京。我的母亲、孩子也都在北京,她搞研究的同时,在北京照顾家里,把家里的担子都挑起来了。而我一个人在学校做科研,过类似学生的生活。”

对于爱情保鲜的秘密,汪老笑着说:“我们有很大的共同性,虽然做的专业有些不同,但总的来说语言是共通的,我们合作过两篇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她来上海的时候就是我做‘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时候,她和我一起做深海的工作,我们的合作很有成绩。我们两个人的很多观点都很一致,兴趣爱好也很相似。”

汪老的妻子孙湘君教授也说:“年轻的时候,他很儒雅,非常有朝气,肩膀宽宽的,人高高的,眼睛里面有一种智慧,就感觉这个人非常聪明。他这个人的人品非常好的,忠诚、热情,要做科学,没有兴趣是做不了的。他从早上工作到晚上,主要的就是一种力量支持他,一种兴趣支持他。”

4

必须争分夺秒

趁最好的时代多做一些事

联系到汪老的时候,他正在办公室开会,汪老说,现在的生活很规律,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半到学校,然后做一些研究,看一些书,到晚上9点半下班回家,“我家离学校办公室一公里多,所以上下班都骑自行车,节约了步行的时间,也算是我的一种运动,有时候会骑着车去马路上转一大圈,就算是我的休息。一天大多数时间是在办公室,都习惯了,有的文章在办公室里才写得出来。”

在汪老的办公室里,书架上历史、人文书也占了不小的空间,汪老说,现在想做一些把文化与科学相结合的研究,因此还有很多书要看,有很多东西要学,“就感觉时间很宝贵,必须争分夺秒,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完成。”

他和夫人的办公室是连着的,平日里,他们一起在学校做研究,“我所有的稿子她都是第一个读者,我们会讨论很多事情。”

如果按60岁退休计算,汪老1996年就该退休,但那正好是他深海圆梦的开始。1998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由汪品先执笔的“东亚季风历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影响”建议书在全球竞争中名列第一,并作为ODP第184航次于1999年春实施,汪品先被委任为首席科学家。那时他63岁,船上他的年纪是最大的。

2011年起,汪老领导我国南海大洋钻探和规模空前的南海深部重大研究计划,推动海底科学观测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项建设,引领我国地球科学进入深海研究的国际最前沿。经过全国30个实验室八年的奋斗,为我国赢得了南海深海研究的国际主导权。

汪老向记者展示了退休后出的书,比退休前还要多,“我总想,要趁最好的时代多做一些事。”

来源: 扬子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