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为什么不出镜(海霞难产记一谢铁骊两次错失导筒)

“大海边哎沙滩上哎,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嘞,织呀织鱼网。”上世纪70年代,一首轻快的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开始广为传唱,这是电影《海霞》的插曲,这部电影的背后,隐藏着惊天骇浪。

海霞为什么不出镜(海霞难产记一谢铁骊两次错失导筒)(1)

《海霞》电影片头截图

1972年初夏,谢铁骊刚刚完成电影《龙江颂》的拍摄在家休息。他的小女儿从学校里借回来一部小说《海岛女民兵》,是南京军区部队作家黎汝清的新作。女儿看后赞不绝口,把它推荐给了谢铁骊。谢铁骊一口气读完了小说,认为作品表现了海岛女民兵苦练本领、保卫祖国的事迹,反映了军民一家亲的鱼水关系,生动而新颖。又是以女民兵英雄汪月霞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政治可靠。随即萌发了将它拍成电影的想法,并很快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起名《海霞》。谢铁骊将拍片计划上报后,很快就纳入了北影故事片生产计划中。

海霞为什么不出镜(海霞难产记一谢铁骊两次错失导筒)(2)

年轻时的王好为

谢铁骊动作迅速,马上着手组建摄制组,他挑选了1972年夏季刚刚从干校回厂的王好为进入摄制组,充分发挥年轻人的积极性。当时32岁的王好为还藉藉无名,只担任过剧情电影《草原雄鹰》和《龙马精神》的助理导演,后来王好为导演的《瞧这一家子》《夕照街》等都全国热映。摄影确定的是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的钱江,《林家铺子》《洪湖赤卫队》《智取威虎山》《龙江颂》都是钱江担任的摄影。

海霞为什么不出镜(海霞难产记一谢铁骊两次错失导筒)(3)

李秀明

《海霞》主要讲述的是一群女民兵的故事,演员的选择难度很大,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时的演员阵容根本就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剧组面向全国挑选演员,从天津等地找到了一些十七八岁的年轻少女,其中就有后来在电影《春苗》中大放异彩的李秀明,当时她还是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学员班的一名学员,这些人全部留在北影厂培训训练。

海霞为什么不出镜(海霞难产记一谢铁骊两次错失导筒)(4)

为《海霞》挑选外景地途中的王好为、谢铁骊和钱江

1972年8月,谢铁骊带着钱江和王好为出门挑选外景地。他们一行先到达南京,跟小说的原作者黎汝清见面交换了改编《海霞》剧作的意见,接着到了温州,与小说的原型汪月霞见了面,考察了小说中描述的女民兵们的学习与生活。随后,他们沿着东南沿海,历时一个多月挑选外景地。

海霞为什么不出镜(海霞难产记一谢铁骊两次错失导筒)(5)

《海霞》的原型汪月霞

谢铁骊三人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北京,正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接到了文化组的通知,谢铁骊和钱江要去重拍《海港》,谢铁骊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海霞》,临行之前,他再三嘱咐王好为等人,继续选择培养演员,让美工再到沿海地区寻找更好的外景地,等他回来。

海霞为什么不出镜(海霞难产记一谢铁骊两次错失导筒)(6)

蔡明(左一)在《海霞》中饰演小海霞

谢铁骊一走就是半年,这半年的时间里,王好为基本完成了演员班底的搭建。他们挑选了云南演员、因扮演《五朵金花》中炼钢厂金花而闻名全国的王苏娅出演女配角阿洪嫂;又在北京前门一家副食品的卖肉柜台里发现了容貌秀丽的张力维,确定由她扮演一身娇气的彩珠;钱江则推荐了刚上小学。满脸稚气的洪学敏扮演年龄最小的玉秀;王好为和谢芳还在北京菜市口小学挑选出了正在读四年级的蔡明扮演小海霞。美中不足的是,原定的女一号李秀明要回到天津人艺上戏,演不了海霞了。不过,谢铁骊导师一点也不着急,拍摄《海港》时,谢晋向他推荐了福建省京剧团的女演员吴海燕,吴海燕到组后,谈起家庭情况,谢铁骊发现居然是自己老战友的女儿,自然就多了一份亲近,眼下李秀明的退出,正好让吴海燕来调挑大梁,没想到,谢铁骊的这个剧组,差点给剧组带来了灭顶之灾。

海霞为什么不出镜(海霞难产记一谢铁骊两次错失导筒)(7)

凌子风与爱人石联星

剧组几十号人马整装待发,就待谢铁骊振臂一呼,没成想,文化组一纸命令又至,谢铁骊受命拍摄京剧《杜鹃山》,这一刻,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指导《海霞》了,智能临阵换帅了。左挑右选,谢铁骊将目光锁定在了北影厂的四大帅导演之一,有着几十年党龄的凌子风身上。身在北影五七干校木匠组的凌子风抖落掉满身的木屑,接过了谢铁骊的导筒。他发布了第一道命令,大队人马开赴广东汕头外景地,自己统帅分镜头组留在汕头市,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了分镜头的创作,随后,他不等分镜头脚本打印出来,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外景地拍摄现场,凭着记忆开机拍摄。

海霞为什么不出镜(海霞难产记一谢铁骊两次错失导筒)(8)

《海霞》外景地

《海霞》的外景地选在了与汕头隔海相望的一个小岛上,岛的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盐场,周围驻扎着解放军部队,小岛孤零零地浮在海上,离案遥远,交通十分极其不方便,上岛都是靠部队的登陆艇。海岛没有通电,到了晚上,只有摸着黑干。平时一旦刮起台风,大浪冲天,就连登陆艇也没有办法将人送上岛,人人都尝到了与世隔绝的滋味。摄影师张庆华见条件如此恶劣,对外景地的选择意见很大,经常在私底下抱怨,这一信息被人汇报到了北京,领导们认为他缺乏“人定胜天”的勇气,在全厂对他进行了通报批评。

海霞为什么不出镜(海霞难产记一谢铁骊两次错失导筒)(9)

拍戏现场的凌子风

凌子风干起活来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儿,他规定摄制组每天必须完成三十多个镜头的拍摄任务,拍不完不许收工。在他的带领下,摄制组奋战了半个月,积攒了小半部的《海霞》的样片,按照惯例,要送回厂里审看。1973年12月初,王好为带着全组人的心血,带着样片回到了北京。北影厂随即召开了审片会,结果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勒令《海霞》马上停机,全组人撤回北京。凌子风执导的第一次《海霞》拍摄行动,从谢铁骊交办任务到关机停拍前后两个月的时间,实际拍摄只有半个月,便宣告失败。

海霞为什么不出镜(海霞难产记一谢铁骊两次错失导筒)(10)

陈强在《海霞》中饰演旺发爷爷

《海霞》剧组返回北京时,正赶上“反对文艺黑线回潮”的大规模揭批运动的高峰期,摄制组全体成员被组织起来间距揭发拍摄过程中的“回潮”行为。片中饰演旺发爷爷的陈强,也就是陈佩斯的父亲和饰演方指导员的赵联,从南方“买花”带回北京种养的事情被揭发了出来,成了《海霞》剧组游山玩水、玩忽职守二造成失败的铁证。

海霞为什么不出镜(海霞难产记一谢铁骊两次错失导筒)(11)

凌子风

作为摄制组的负责人,凌子风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所有的责任,检讨说自己罪不可赦,话说至此,事情也很快就了结了。凌子风被剥夺了指导故事片的权利,调到了译制片厂。70年代末80年代初,风靡全国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是他担任的译制导演,只因他“罪孽深重”,被剥夺了署名权。直到1979年,凌子风重执导筒,拍摄了人物传纪电影《李四光》,他后来导演的电影《骆驼祥子》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