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女儿个人简介及经历(杨绛女儿是我最好的作品)

杨绛女儿个人简介及经历(杨绛女儿是我最好的作品)(1)

杨绛女儿个人简介及经历(杨绛女儿是我最好的作品)(2)

杨绛女儿个人简介及经历(杨绛女儿是我最好的作品)(3)

文 | 郁林

亲爱的书友们,今天的晚读时间,我们一起来读《我们仨》后面的附录。

附录一共三章,附录一是钱瑗病中所写的“记事珠”和钱瑗《我们仨》的手稿,共10页;附录二是我们仨的来往书信;附录三是杨绛先生精选的我们仨的“石子”。

杨绛女儿个人简介及经历(杨绛女儿是我最好的作品)(4)

杨绛先生曾经不无自豪地说:“我一生的杰作就是钱瑗!”

钱瑗因患脊椎癌入院,问病的人络绎不绝,她还偷功夫学习,并且请求母亲把《我们仨》让给自己写。

杨绛女儿个人简介及经历(杨绛女儿是我最好的作品)(5)

钱瑗从小受父母影响爱读书,善于“格物致知”,而且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对长辈极孝顺,从小会照顾人。

他(钱钟书的父亲)偶在一间厢房里的床上睡着了。醒来看见一个女孩子在他脚头,为他掖掖夹被,盖上脚,然后坐着看书。满地都是书。院子里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闹闹地玩。这女孩子却在静静地看书。

我公公就问她是谁。圆圆自报了名字。……她那时候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她和钟书有同样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

我公公考问了她读的《少年》,又考考她别方面的学问,大为惊奇,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认定她是“吾家读书种子也”!

从此健汝跃居心上第一位。他曾对钟书的二弟、三弟说:他们的这个那个儿子,资质属某等某等,“吾家读书种子,惟健汝一人耳”。(第129页)

钱先生深以女儿为骄傲,出门时嘱咐女儿好好照管妈妈:

钟书住进城去,不嘱咐我照管阿瑗,却嘱咐阿瑗好好照管妈妈,阿瑗很负责地答应了。……傍晚阿瑗对我说:“妈妈,该撮煤了。煤球里的猫屎我都抠干净了。”她知道我决不会让她撮煤。

所以她背着我一人在雪地里先把白雪覆盖下的猫屎抠除干净,她知道妈妈怕摸猫屎。可是她的嫩指头不该着冷,钟书还是应该嘱咐我照看阿瑗啊。(第125页)

钱瑗小小年纪,将照顾妈妈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她还会非常贴心地安慰爸爸:阿圆也跟着出来,挨着爸爸,坐在沙发的扶手上。

她学得几句安慰小孩子的顺口溜,每逢爸爸“因病请假”,小儿赖学似的心虚害怕,就用来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爸爸”原作“孩子”。)(第19页)

所以这个家里的三个人都有多种角色: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

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

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第162页)

1997年岁暮,在医院卧病的钱瑗给妈妈拜年,写了一首打油诗:

牛儿不吃草,

想把娘恩报。

愿采忘忧花,

藉此谢娘生。

这首诗在附录二,“牛儿不吃草”是说钱瑗当时病中,已经不能进食。

写了这首诗没多久,钱瑗就去世了。可以想见,杨绛先生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痛彻心扉。

杨绛女儿个人简介及经历(杨绛女儿是我最好的作品)(6)

钱瑗心地纯良仁厚,热心助人,朋友极多。后来这些朋友和钱氏夫妇也成了好朋友,在钱瑗去世后依然时常看望夫妻俩。

即使在文革中,钱瑗也敢于挺身而出,说实话、做好事。

杨绛先生说:

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

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

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

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第162-163页)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山西武乡城关公社的学校里一群革命小将来京串联,找到钱瑗老师,讨论如何揪斗校长。阿瑗给他们讲道理、摆事实,说明校长是好人,不该揪斗。

他们对钱老师很信服,就没向校长“闹革命”。十年之后,这位校长特来北京,向钱瑗道谢,谢她解救了他这场灾祸。(第142页)

生活中有一位钱瑗这样的朋友或老师,是不是很幸运?

而且,钱瑗的乐于助人,还成就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钱瑗)偶曾帮助过一位当时被红卫兵迫使扫街的老太太……老太太受过高等教育,精明能干,是一位著名总工程师的夫人。

她感激阿瑗,和她结识后,就看中她做自己的儿媳妇……老太太那方努力不懈,终于在一九七四年,我们搬入学部办公室的同一个月里,老太太把阿瑗娶到了她家。(第150页)

真是应了一句老话,帮助别人,往往是在帮助自己。

杨绛女儿个人简介及经历(杨绛女儿是我最好的作品)(7)

杨绛女儿个人简介及经历(杨绛女儿是我最好的作品)(8)

钱瑗从小聪慧能干,文革结束后,身兼数职,是北师大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而且创立了英语“文体学”,是中英英语教学项目TEFL的建立者和负责人。

她得父母真传,治学严谨,工作一丝不苟。在最后一章,杨绛先生写了钱瑗的几件轶事:

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

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

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第163页)

钱瑗作为钱杨夫妇的女儿,家教良好,天资聪颖,而且吃苦耐劳,智商和情商都超出常人。

如果不是那么早就去世,将来一定是另一个“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第164页)

这粒种子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令父母痛心不已,也让我们深感惋惜。

在这个堪称完美的书香之家长大,有“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做母亲,有博学风趣的父亲,父母生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家学渊源,钱瑗想不优秀都难。

可见,杰出的父母才能造就杰出的子女。想拥有钱瑗这般完美的孩子,首先得学做钱钟书杨绛般杰出的父母啊!

亲爱的书友们,今天的共读到此结束,记得打卡签到喔。杨绛先生饱含深情地描述了“我们仨”这个堪称完美的书香之家,这样的家是中国幸福家庭中最完美的样子,是无数人终其一生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

这本书就和大家共读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期待《我们仨》共读后的思考总结。

杨绛女儿个人简介及经历(杨绛女儿是我最好的作品)(9)

作者简介

郁林,一个用生命热爱文字的小女子,爱读书,爱朗诵,爱写作,爱折腾。郁林爱折腾。转载授权请联系有书君,youshuzhubian

腹中有书气自华,让声音传递美文,来这里倾听,戳中你心窝的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有书(ID:youshucc),和千万书友,组队对抗惰性,每周共读一本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