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社是好的还是坏的(解惑复兴社力行社)

这三者的关系,江湖上多有误传本文依据史料尽力梳理还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复兴社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复兴社是好的还是坏的(解惑复兴社力行社)

复兴社是好的还是坏的

这三者的关系,江湖上多有误传。本文依据史料尽力梳理还原。

从复兴社的成立说起。

复兴社:蒋介石扶持成立的一个秘密团体

复兴社是蒋介石一手扶持起来的。

1931年,蒋介石内外交困,心绪十分烦乱。

年初,屡屡在日记里自述“性暴气躁”、“性躁异常”的蒋介石,软禁了反对他的胡汉民,激起党内元老愤怒。林森等提出弹劾案,汪精卫孙科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入夏长江洪水泛滥。九·一八事变东北开始沦陷,各地大学生示威抗议蒋的不抵抗政策,纷纷包围各地的国民党党部。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三次围剿共产党中央苏区,均以失败告终。国民党内各派逼宫日甚,到了12月15日,蒋介石不得不再次下野。

蒋介石深感这个国民党指挥不动了,他迫切需要一个可堪信任、听话而有力的组织作为工具,来帮他控制国民党,控制军队和国家。

最让他信任的,还是黄埔的学生。

下野之前,他开始了布局。11月初的一天,他找来十几个可堪信赖的黄埔学生开会。

蒋介石有个习惯,自己的想法有时不明说,希望别人替他说出来。

比如1948年10月,锦州已被攻克,长春解放在即之时,蒋介石在北平圆恩寺行邸召集杜聿明、傅作义、卫立煌开会研究如何应对东北战局。心情恶劣的蒋介石突然大骂起了马歇尔:“把我们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调到了东北,弄得现在连守南京的部队也没有了,真害死人!”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杜聿明了解校长,他知道蒋介石已经决心放弃东北,但顾忌个人声誉和政治压力,这话他绝不会说出来。他需要有个部下替他说出来,他再摆出个勉强批准的姿态,以后有了麻烦,好有人背锅。

那天召集黄埔学生开会,蒋介石又是这样,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点题。参加会议的康泽后来回忆,蒋介石对着一帮子学生连讲带训:

“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压迫我们,共产党又这么捣乱,我们党的精神完全没有了……我们的党一点力量没有,我们的革命一定要失败!我的好学生都死了,你们这些又不中用,我们的革命就要失败了!”

讲完了,会就散了。黄埔一期的贺衷寒把这些“不中用”的学生约到一起商量,老头子到底什么意思,但是没有商量出个所以然。

过几天,蒋介石又把这些“不中用”的学生找去开了两次会,还是一顿痛骂:“我的好学生都死光了,你们这些又不中用!”

这些“不中用”的学生被骂得有些开窍了:“只要我们组织起来,还是有办法的。”

蒋介石一听,不再骂了:“好吧,你们试试也可以。”“你们慢慢地去研究吧。”

蒋介石很快下野了,这些黄埔学生没有闲着,他们最后研究的结果是,成立一个团体,以黄埔同学为骨干,以“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为纲领,名字就叫“中华复兴社”,简称“复兴社”。

1932年2月蒋介石再次出山,3月初就主持了复兴社的成立大会。蒋介石是“真命”社长。复兴社设书记一人,中央干事、常务干事数人,还有中央监察等。黄埔四期的滕杰成为复兴社第一任书记。

复兴社不是名正言顺的政府机构或党务机构,它是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个人直接领导并拨付经费的秘密团体。复兴社没有公开的办事机构,办公场所也没有招牌。

对于复兴社的用人,心机深沉的蒋介石说了个原则:吸收黄埔军校的学生,要求的条件可以放宽一些;但加入组织之后,执行纪律要严一些。吸收普通学校的学生,要求的条件要严一些;加入组织以后,执行纪律要宽一些。

黄埔学生,出类拔萃的多在军队里。但是蒋介石特别要求,复兴社不许吸收带兵的军官参加。只有胡宗南、黄杰、桂永清少数几个人是例外。

不吸收带兵官,是因为复兴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监视、牵制部队的军官将领。

复兴社控制了国民党各级部队的政训处,在部队内部厉行防制共产党的活动,监视嫡系、非嫡系部队各级军官的思想行动。各级部队的政训处借部队的威力,还对驻防地实行军事管制,干预当地政府及警察司法机关事务。

外界传说里,往往将复兴社当作一个特务组织,其实复兴社主要还是个政治组织,特务处只是内部的一个处,特务活动只是复兴社职责的一部分。

1933年十九路军发动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前往福建,成功策反了范汉杰等十九路军将领,帮助蒋介石化解了危机。

1933年元旦,有人发现首都警察厅厅长吴思豫不顾蒋介石严禁赌博的命令,在公馆里与亲友打麻将。复兴社书记滕杰得到消息,立即派人跑到吴思豫公馆抓赌。他们跑到楼上对着麻将桌拍照,给正在打麻将的吴厅长及亲友来了个“人赃俱获”。

结果,吴思豫不得不向蒋介石引咎辞职,弄得蒋介石很难办。蒋介石后来找到滕杰训斥:“你为什么这样幼稚,使我为难。”不久,滕杰的书记就让免掉了。

传说复兴社是特务机构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在1938年复兴社解散后,只有戴笠的特务处升格为军统,一直存在下来。所以外人就容易将复兴社与军统特务组织混为一谈。

特务处在复兴社内部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特务处自从1932年4月1日成立起,在复兴社内部就一直自成体系。所有特务只认戴笠是老板,不认其他。

担任过复兴社湖北与河南两个分社书记的黄埔六期生萧作霖回忆说,他到湖北任分社书记时,“特务站长周伟龙连他的机关所在地也不告诉我。”1936年萧又到开封担任河南分社书记,特务站长刘艺舟两三个月后才露面,态度傲慢,如同对待部属。萧到特务站视察,门房居然说:这里不会客。秘书告知萧是什么人后,门房仍说:不管是谁,这里不会客。

数年后,刘艺舟与萧作霖有了交情,才说:最初你到开封时,在你的分社职员中就有我的人,因此你的一举一动我都是清楚的。

在特务处人员眼里,只知道他们的上级机关在南京,上司是戴笠。

关于戴笠的特务处,说来话长,只能另文再谈。

力行社:复兴社的一个内部组织

力行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它只是复兴社的一个内部组织,是复兴社的核心小圈子。

康泽回忆,在复兴社成立一个多月后,贺衷寒在一次常务干事会上提出,为了更为秘密,还要有个内层组织,起名叫“三民主义力行社”,简称“力行社”。蒋介石采纳了这个建议,又提出两条原则:第一,不另成立干事会和各级机构;第二,力行社社员必须经他批准。

贺衷寒等人拟了个名单报给蒋介石批准,成为力行社社员,力行社就算成立了,也没有开成立会。成立后,只有其名,并无组织活动。

复兴社在成立力行社这个内层组织之外,还成立了两个外围组织:一是“革命青年同志会”,一是“革命军人同志会”。“青会”发展的对象是普通学校学生,“军会”发展的对象是军校学生。

关于力行社成立的时间,力行社与复兴社哪个成立在先,数位当事人的回忆各有不同。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力行社是复兴社的核心小圈子。

提到核心圈子,有必要说说江湖上广为流传的复兴社”十三太保”。其实,在复兴社骨干人物的回忆文章里,没有一个人提到复兴社有什么“十三太保”。

萧作霖在回忆文章里直接写道:“所谓十三太保”是“外间所传”,“不能肯定指出是哪十三个人”。

社会上流传的十三太保名单有多种版本,不过都没有超出复兴社成立之初参与筹建的那十几个中心骨干人物的范围。

十三太保的说法不靠谱,但是复兴社还是有几个更关键的人物的。萧作霖回忆文章里写道:“复兴社的真正台柱,还是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戴笠这四个人。”

蓝衣社:一个有名无实的传说

关于蓝衣社,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一是说确实有过蓝衣社这么一个特务组织,一是说蓝衣社是复兴社的另一个称呼。

这两个说法都是误传。

蓝衣社这个名称,一直都只是刘健群的一个设想,从来没有机会付诸实施。只是因为刘健群借各种机会不断宣扬,使得这个名称在社会上流传甚广,许多不明真相的人,包括日本特务机构,把蓝衣社当做是戴笠特务机构的名称,把蓝衣社与复兴社混为一谈,以讹传讹,流传至今。

其实,蓝衣社从来都是有名无实,始终只是刘健群个人的一厢情愿。

刘健群勉强算是复兴社的骨干人物,不过,因为他不是黄埔学生,所以他在事实上从来没有进入复兴社的核心圈子。

刘健群是何应钦的人,当时担任何应钦的秘书。

1931年,刘健群迎合蒋介石的意图,写一本小册子,题为《改组国民党的刍议》。他在这 本小册里提了个建议:“国民党仿效意大利墨索里尼的黑衫党组织,一切惟领袖之命是从,其组成人员,以着蓝衣为标志”。

这,就是“蓝衣社”名称的唯一来源。

刘健群由康泽和桂永清介绍加入复兴社后不久,接替贺衷寒担任军委会政训处处长。刘健群上任后,办了一个“政治训练班”,在这个班上,他自作主张把自己那本主张成立“蓝衣社”的小册子在参训人员中印发。

此前,蒋介石和复兴社领导层看过他的小册子后,都不置可否。复兴社总社听说刘健群擅自散发小册子后,很不高兴,立即下令收回。小册子虽然收回了,但是小册子的影响却在社会上扩散开来。

1932年,蒋介石决定成立华北宣传总队,任命刘健群为总队长,宣传队配属到各军师,宣传蒋介石的法西斯主义。

刘健群到北平就任后,又一次大量印发他主张成立“蓝衣社”的小册子。

华北方面本来就风闻南京成立了一个秘密组织,但不知道这个组织的名称是复兴社,更不知道这个秘密组织的详情。看到这本小册子后, 就纷传那个秘密组织就叫蓝衣社,蓝衣社的头子就是刘健群。

刘健群也乐得以此自我宣传,于是不作任何解释。南京复兴社总社知道此情后,再次下令收回小册子。但是,社会上的流言却收不回去了。

华北的日本驻军听到这些传言后,信以为真,认为蓝衣社是个反日组织,就正式向中国当局提出了交涉。同时,日本通讯社也大加渲染此事,从而使得蓝衣社名声更大,传遍各地。

事实上,蓝衣社一直只是刘健群个人的一个臆想,从来未能付诸实施。虽然刘健群后来参加了复兴社,也担任过复兴社的书记,但是,复兴社从来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更没有过复兴社成员统一穿着蓝衣之类的事情。

康泽回忆文章里说得很干脆:“复兴社自始至终就是复兴社,并无其他名称。”

复兴社领导层对蓝衣社这个名称虽然从来不予认可,但是,对社会上有关蓝衣社的传闻也从来没有解释或澄清过。原因很简单,复兴社本身就是个秘密团体,其组织名称、架构、职能、人员等等一切情况,全部处于保密状态。不仅对社会公众保密,即使对国民党内部的无关人员,也都是严格保密。甚至对加入到复兴社外围组织的成员,也是弄得相当神秘。

军统大特务陈恭澍于1932年初,经黄埔军校同学介绍加入复兴社的外围组织革命军人同志会。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其时乃至稍后,我绝不知道在‘革命军人同志会’之上,还有一个核心组织——‘三民主义力行社’……换言之,我被‘吸收’进入第二层,仍然是核心的‘外围’。”更有甚者,陈恭澍加入革命军人同志会后不久,被戴笠派往北平任职,直到此时,他对自己所参加的组织与工作的实情还是有些懵懵懂懂,于是当面问戴笠:“我们的工作,与‘军会’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一件事?还是两回事?”不料,戴笠“沉默了半天也不说什么,再过了一会儿,才说了‘将来你总会了解的’”。

复兴社就是这样,保密到了神秘兮兮的程度,对自己人都不愿意把话说明白,就更不可能在社会上澄清什么“蓝衣社”的传说了。

刘健群的建议在复兴社里不被重视,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蒋介石用人的标准从来都是“黄浙陆一”,刘健群不是黄埔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受到蒋介石的真正信任。在黄埔生一统天下的 复兴社里,他根本不可能受到黄埔学生的信赖与尊重。

复兴社的体制,一直是书记集权制。但是只有一段时期例外,那就是在刘健群担任复兴社书记期间,书记集权制不起作用了,因为没有人真正服从他。

按萧作霖的话说:“他(刘健群)不过是这组织中一个插科打诨的重要丑角,至多也只能算一个‘跳加官’的场面人物而已”。“在复兴社里,黄埔学生对一切非黄埔出身的人都视为异己分子或雇佣性质的人,而只有他们自己才是复兴社真正的主人。”

而在蒋介石心里,即使是黄埔生,也未必都能得到完全信任。1941年,被蒋介石弃置闲居的贺衷寒私下里说:“像复兴社这样的组织,他(蒋介石)也只是一时利用一下子……因为他惟恐复兴社会发展到一旦难于驾驭的地步;尤其是这个组织的高级骨干又多数是湖南人,这也是他所难以放心的。”

贺衷寒这样的黄埔嫡系尚且如此,不是黄埔生的刘健群还想折腾什么“蓝衣社”,实在是不自 量力,痴人说梦。

关于蓝衣社的传说,还有一段公案。那是1941年末,汪伪特务机关76号主办的国民新闻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了一本书,名为《蓝衣社内幕》,作者署名是陈恭澍。

此时,陈恭澍正被软禁在76号里面。陈是1个多月前在军统上海区区长的位置上被76号抓捕的,他被捕后很快反水,与汪伪特务合作,充任伪职。不过,对这本书,他坚决否认是自己所写。他在回忆录里写道:“他们(指76号)是在有计划地、分步骤地断绝我的归路而借名假托”,是“冒名出书”,“主要是为了公开证实:我泄露了工作机密。”

陈恭澍还写道:“话再说回来,如果由我主动写这本书,我绝不会以‘蓝衣社内幕’作为书名,因为我知道压根儿就没有‘蓝衣社’这么个组织。实际上,‘蓝衣社’这个名称,是日本人自作聪明,再加上以讹传讹叫出来的。”

事实就是这样,蓝衣社只是一个以讹传讹的戏说罢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