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忤合第六 俗解鬼谷子忤合第六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君与臣、上司与下属,即使配合再默契,感情再融洽,也会有分道扬镳的时候。

圣人善于从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形势多变的利害关系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智灵活加以应变。他们确定好明主,继续辅佐、合作;断定是昏君,勇敢的背叛、远离,甚至是扳倒、铲除他。

忤合【wǔ hé】,本义是抵触、背逆与顺应、合作的意思;引申为臣对君王背叛与合作;也可运用于上下级间的分手、分裂与合作、合伙。“忤合”也有以反求合的意思,指的是欲达目的委曲求全,以此求彼,欲取先予。

俗解一世上万事万物,皆有背叛与合作两个方面。圣人往往是依据情况变化,权衡利弊,把握时机,按照详细计划决定自己的“忤合”——背叛合作。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间各种趋势有分有合,纵横家的计谋也有与实际情况是否适合的问题。任何造化转变的环境和归属,各有表象和态势。要反反复复的相互比较和探求,根据事物的变化来把控。所以,圣人生存在天地间,他的立身之本、御世之道、施教之方、显声之法、扬名之计,必定根据事物显示出的变化、机遇,观察天时所允许的昭示,采取相应行动。根据这些所得或多或少,以此,先预见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并按此随之转化,确定自己的对策。

俗解二世界常变,富贵常移,谋不永逸,圣人都从客观实际出发,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随机应变,不囿于愚忠。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

世间没有永久的富贵,事理没有永久的计谋可以效法。圣人没有永久固守的,也没有不可以去做的;没有必须听从的,又没有什么不听。凡是事情能成功又符合计谋,就把它做为行为的主要依据。任何一个计谋,符合这方利益,往往背离另一方利益,任何计谋不可能忠于敌对双方。必定会有违背和抵触。与这方相违背,与那方就相符合;与那方相符合,就与这方相违背。

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忤合之术运用于天下,必须要衡量天下的具体情况,以确定施行的谋略;运用于治理诸侯国,必须衡量诸侯国的情况,来确定施行的策略;运用于管理卿大夫之家,必须根据卿大夫之家的情况,确定具体的方法;运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必须根据自己个人的才能、气质和秉性,确定施行的方法、策略。无论用之于家国还是个人,虽有大小之别,但进退的原则都是一致的。施行忤合术,必先设定切实的计谋,然后附之以“飞箝”之术,以弥补缝隙。

俗解三圣人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为己任,坚守自己的志向,不忌讳易主求荣,只是谨遵天命,量力而行。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古代深谙背向之理的人,可以协同四海,掌控诸侯,依据天地逆合变化,而设法化转它,然后用这种策略求得行动与天意的耦合。因此,伊尹五次投靠商汤,五次投靠夏桀,最后,确定与商汤合作。姜尚三次投奔文王,三次投奔殷商,因前期不能昭明其志,最终知遇于文王。他们运用“忤合”认清了天命所在,所以归附明主而不再怀疑。

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所以,不能达到圣人那样洞悉深奥道理的境界,就不能治理天下;不费心竭思,就不能推本溯源,弄清事情的根本。不悉心探究自己的才情,就不能成名显赫。才识和素养不够,就不能带兵打仗,运筹帷幄。待人不够真诚,就不能认知他人。所以,运用“忤合”的方法,必须全面考察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确定对方不如自己才可实施。全面掌握情况才能做到纵横捭阖,进退自如。

鬼谷子·忤合第六 俗解鬼谷子忤合第六(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