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李佛拳精髓集锦(蔡李佛拳京梅尚武)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彭纪宁 马勇 通讯员 江宣 新会宣 谭耀广

在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有村名曰“京梅”,当地风气尚武。一代南派武学宗师陈享在此成长,由其创立的蔡李佛拳更是名扬全球。因此,京梅村也被全世界数百万蔡李佛拳弟子奉为发源地。

2008年,蔡李佛拳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多年来,京梅村人乘着“非遗”东风,将故乡建设成独具特色的武术之乡,并把蔡李佛拳带进校园,打造出一张亮丽的乡村振兴名片。

蔡李佛拳精髓集锦(蔡李佛拳京梅尚武)(1)

蔡李佛拳弟子在洪圣始祖馆前演示蔡李佛拳 通讯员供图

集三家所长成一门绝技

蔡李佛拳的创立,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在明末清初,战乱波及南粤,反清力量暗流涌动,由此催动了广东民间尚武风气,各个南派武术门派应运而生。至清代中叶,南派武术中形成了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蔡李佛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忠杰介绍,陈享从七岁开始就跟随族叔陈远护学佛家拳,十五岁时向新会的李友山学李家拳,十九岁至二十九岁,向罗浮山隐居还俗高僧蔡福学艺。1836年,回到家乡设洪圣馆的陈享集蔡、李、陈等三家掌法、腿技、拳术之长,创出刚柔相济、攻防兼备的武术训练体系。为报答三位师傅的培育之恩,陈享便把这门拳法取名为“蔡李佛”。

陈忠杰说,蔡李佛拳的特点之一是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据悉,蔡李佛拳从初级、中级到高级拥有超过40套拳术套路,包括梅花拳,象形拳、八卦拳、十字拳等,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稳健,发劲刚中带柔。此外还有上百套器械套路、拳术及器械对拆、桩法等。陈忠杰说:“蔡李佛拳练习套路有专练眼睛和耳朵的,也有练寸劲的。练习哪一种套路要因人而异,体型或大或小、性别或男或女,练习的内容都不尽相同。”

此外,蔡李佛拳还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陈忠杰介绍,蔡李佛拳体系里有龙、蛇、虎、豹、鹤等象形拳,以模拟五类动物或图腾的象形和特性编创而成,并以噫、哈、挖、嘀、卟五音分别标识。其中,噫代表龙形、哈代表蛇形、挖代表虎形、嘀代表豹形、卟代表鹤形。因此蔡李佛拳门人演武时要求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达至声势凌厉的效果。

蔡李佛拳精髓集锦(蔡李佛拳京梅尚武)(2)

黄冲小学学生在练习蔡李佛拳 通讯员供图

走出国门花开全球

创立蔡李佛拳后,陈享在新会各地设立武馆授徒,并派弟子前往广西等地传艺。随后,陈享足迹遍及南洋、北美各地,蔡李佛拳也随之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陈忠杰形容,蔡李佛拳是最早走出国门的武术流派。如今,得益于遍布全球的武馆、弟子,蔡李佛拳开枝散叶,成了一门桃李满天下的武术。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蔡李佛功夫总会或联会,习练者超过300万人。

晚年回乡后,陈享除了拓展香港、佛山、广州等地洪圣馆教务,还系统编辑武学理论,著书《蔡李佛技击学》等。记者了解到,全世界练习蔡李佛拳者,均奉陈享故乡京梅村为发源地。

2001年12月,京梅村蔡李佛洪圣始祖馆重修落成。来自澳大利亚、智利、美国、法国等13个蔡李佛海外分会和多个内地蔡李佛分会的超过500名传人参加揭幕仪式和归宗溯源,并举办了盛大的蔡李佛源流及发展研讨会。这是蔡李佛拳术开创以来,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归宗溯源盛会。

此后,京梅村每年都会举办蔡李佛拳始祖陈享诞辰日、国际狮王争霸赛、蔡李佛国际武术交流活动等国际性大型节庆活动,荟萃海内外蔡李佛弟子、武术爱好者来京梅村文化寻根、祭祖朝圣。京梅村也俨然成为武林圣地。

蔡李佛拳精髓集锦(蔡李佛拳京梅尚武)(3)

蔡李佛拳弟子进行拳术对拆 通讯员供图

文化带动乡村旅游

2008年,蔡李佛拳成为广东省内最早获批为国家级“非遗”的武术项目。十多年来,当地蔡李佛拳传人及文旅业者围绕“非遗”做文章,走出了一条文化带动乡村旅游的特色之路。

日前,记者走进京梅村,被村内的一条名为“出神入化”的巷子吸引住了。巷口入口处,绘有龙、蛇、虎、豹、鹤等动物形态,生动展示蔡李佛拳的象形拳套路及五音标识;而在巷内民居墙壁上,画有包括“吊马双穿手”“缠丝马辘桥”“四平马扬桥”“四平马插槌”等蔡李佛拳独特技法的壁画。这条“出神入化巷”就像一部立体的武功秘籍,吸引着路人和游客模仿壁画动作练习。

京梅村乡村活化项目策划人陈荣彪介绍,出神入化巷是将武术文化与乡村环境整治结合的一个成果,穿越其中仿佛来到了功夫世界,一招一式跃然巷内,一步一画一招一景,无不引人入胜。蔡李佛拳融入京梅村建设的成果远不止于此。在京梅村,还有蔡李佛始祖馆、蔡李佛武术文化广场、蔡李佛青少年训练馆、陈享故居等围绕蔡李佛拳建设的景点。这些景点近几年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武术爱好者前来参观。

“如今蔡李佛在京梅村的印记越来越浓郁,京梅村也因蔡李佛焕然一新。”70余岁的陈柏相是京梅村蔡李佛文化中心“看门人”,他告诉记者,他每天要迎接各地游客,工作日每天都有五六辆旅游大巴到村观光,平均每天都有好几十人参观蔡李佛文化中心。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9月,中国蔡李佛功夫小镇文旅项目正式在京梅村动工。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将重点开发建设精品民宿、旅游文化配套、乡村风貌提升等项目,预计建成后将大大提升京梅村及周边地区风貌,进一步促进蔡李佛武术文化传承发展,拓宽村民致富渠道。

对话“传承人”

陈忠杰:练拳练身更练“心”

羊城晚报:您是从几岁开始练习蔡李佛拳?

陈忠杰:我接触武术是在8岁时。那时候村里的人练武风气很盛,经常有舞狮、武术表演,我就跟随着村里的老人、叔伯学习拳法。但是真正系统学习蔡李佛拳,要到10多岁的时候。那时候年轻,学起拳来非常沉迷,经常受伤了也不管,有次还因此摔崩了牙。就这样一直坚持下来到现在,也有快40年了。

羊城晚报:练习蔡李佛拳对您来说有什么收获?

陈忠杰:首先肯定是强身健体了,我现在虽然上了年纪,身体还是可以的。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能锻炼身心和气魄。我退休之前是一名民警,工作压力其实很大,但蔡李佛拳的练习让我的心性得到了很大提升,让我懂得了如何通过调整身心去化解压力、遇强愈强。

另外,蔡李佛拳的宗旨也指导了我们如何立身处世,比如摒弃门户之见、济世为怀、饮水思源等等。

羊城晚报:作为传承人,近年来您为了传承蔡李佛拳做了哪些工作?

陈忠杰:我的师父陈华灿去世前希望我扛起“蔡李佛始祖拳会”大旗,不要让蔡李佛始祖拳会断代。所以我一直维持着始祖拳会的运营。大约20年前开始,我在京梅村和会城找了一些愿意习武的年轻人,将部分蔡李佛拳法传授给他们,又在新会北门体育场租了一个室外篮球场,让这些年轻人以教练身份去教拳。大家的身份都是拳会的习徒,这种形式一直延续,目前拳会的正式会员有近500人,习徒更是众多。

除了教授年轻人,我还将蔡李佛拳带进了学校,教学生们练习简单的套路,把一些动作改编成广播体操,让更多年轻人体会蔡李佛拳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现在蔡李佛拳已经走进新会当地十多所学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