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思考100条(人生智慧启示录)

读书是件很奇妙的事。

读书可能是一种享受,可能是一种陪伴,也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拯救——很多时候,就在你陷入某个困局的时候,一本书突然就出现在你面前,拯救了你,改变了你的生活,乃至命运。

我最近就遇到了这样一本书——《鹿智者的法则:如何唤醒内在的智慧》。如果这本书在其它时间里出现,或许难以赢得我的青睐,但在我陷入自我怀疑的低谷中时,偏偏是它出现了。而且,我如此轻易地就被鹿智者带入了山林中,书中的“旅行者”潜移默化地变成了我。

人生哲学思考100条(人生智慧启示录)(1)

那片山林的确不是寻常的山林,我们所见的每一处景致都极其原始而淳朴。我喜欢那种丛林漫步的感觉,尤其与我同行的,是一位超凡脱俗、对世事洞若观火的“智慧女神”——鹿智者。

初见鹿智者的时候,她泰然自若地坐在地上,身下有厚厚的一层落叶。她身着一件绿色的长袍,姿态警觉而又松弛,如猫一般优雅。仔细端赏,她有一双杏眼,以及栗色的瞳仁,一头棕色的短发。尤为令人难忘的,是那橄榄色的皮肤。阳光洒下来的时候,她的周身仿佛有一圈能量场……我“目”之所见,令人难以置信。

人生哲学思考100条(人生智慧启示录)(2)

然而,沉浸式阅读,总会被种种事情干扰。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开篇一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再一次把我带进了书里——这本书的开篇,带入感的确比较强。

这本书中介绍的12个生活智慧法则中,有多个法则借鉴了中国智慧思想。

本书开篇就引用了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在李白的诗意下,作者和鹿智者相遇,获得了内在智慧的启示;紧接着第一条“平衡法则”中,又着重讲了儒家的中庸之道;第十一条“包容法则”中,引用了道家水的文化内涵……

全书内容,可谓中西方智慧的结合,也是中西方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虽然文本以寓言的形式展开,浅显易懂,但其内涵的哲理,极其深远。所以,这本书对处于不同困境的人,都会带来不同的启发。

我先介绍一下书中的12个生活智慧法则分别是什么:

12个法则:

平衡法则——寻找中庸之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衡

选择法则——决定不是用语言表示的,而是用行动表示的

过程法则——看到不同阶段的每一个步骤,而不要只看到远期目标

存在法则——关注当下,投入此时此地的体验

共情法则——处于爱与了解而行动,不要处于恨与无知而行动

信念法则——接受生命中的不确定性,用心感受你的道路

期望法则——在做到之前,必须先相信自己能做到

诚实法则——即使有相反的冲动,也要按照你的最高标准行事

行动法则——去做,去实践,永远不要等待时机到来

循环法则——准备做出改变,与你的生命进程完美配合

包容法则——放下执着,心甘情愿地拥抱发生的一切

同一法则——谨记自己与万物的联系,用一体的眼光看世界

这12个法则对我都有不同程度的启示作用,尤其当我们跟随作者进入他创造的特殊情境里,面对自然万物,在这趟心灵旅程的独特经历中,会很自然地悟到这些生活智慧的内核。

存在法则

我先介绍对我触动最大的“存在法则”

其实中西方对于“存在”的理解,从文化思想根源上讲,并不一致。

到底什么是“存在”呢?

最早提出“存在”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存在”最原始的表达是“being”,学过英语的朋友们都知道,be其实是一个系动词。西方语言的特点是,系动词后面的谓语,往往可以解释主语概念,所以这个be其实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我们很难用汉语中的一个具象的词语去翻译它。那么be的现在分词being,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存在”(因为从汉语里实在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了)。从语言本意“be ing”来重新理解“存在”(being),或许你已经恍然大悟了。

再进一步来看,西方人认为的存在,其实是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就是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而中国人(古人)思想里的存在,大多指我们肉眼可见的活生生的、可感知到的事物。

基于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我们在读西方作品的时候,往往会脑洞大开。因为西方人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与我们中国人有很大区别。

书中介绍的“存在法则”,就给我非常大的启发。

作者写道:“时间是种矛盾的存在,穿梭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却没有实体,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时间的概念是思想和语言的约定,而有关时间更深层的事实是:我们只有‘现在’。”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此时此刻。

这个观点,是从西方哲学中一脉延伸过来的。深刻地反映了西方的本体论,和我们中国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者认为,过去和未来都是你创造的。时间的流逝其实只是一系列对“此时”的印象和回忆。对过去的惋惜是你现在产生的印象,对未来的焦虑也只来自你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声音和感觉。

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为过去或者未来而忧心忡忡,就像疯子出现了幻觉一样,因为你所听所见都来自自己的想象。

所以,作者认为:关注过去和未来只是思维的坏习惯。

既然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那所谓的“永远”是什么呢?书中的答案可能颠覆你的三观了:“永远”就是现在。

了解了存在法则之后,你有没有豁然开朗?反正我真的感觉如释重负,身上沉重的枷锁被卸掉了。

人生哲学思考100条(人生智慧启示录)(3)

平衡法则

介绍完了一个源自西方的智慧,接下来我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我们东方的智慧。看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庸之道”是什么样的。

在本书的第一条法则“平衡法则”中,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寻找中庸之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衡。

那到底什么是“中庸”呢?

有人可能认为中庸就是和稀泥,就是保守。其实中庸反应的是一种极致——恰到好处的极致。

咱们看古人,曾国藩就是特别明显的被中庸思想影响的人。

从中国到西方,很多西方作家、思想家也深深被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本书的作者就是很明显的一位。

他先描述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不平衡现象:无论何时,我们都可能做得太完美或太差劲,如果我们生活或习性的钟摆经常过于偏向一端,那它将会不可避免地摆到另一端。

那我们该怎么去找到那个平衡点呢?

鹿智者给出的方法是:想要习得平衡法则,就先要发现不平衡。

虽然世事纷繁复杂,但你要花精力关照自己的内心,并且用近似自我中心般的态度去寻找平衡和宁静。

其实,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这条法则让我们学会关注自我的内在,以及自我以外的环境,而不仅仅是“我”本身。


读这本书我仅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我在每一条法则的空白处,都写了很多思考和心得。

当然,不同的处境,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简单分享。但我敢肯定的是,每个人都会从这本书中受到不同的启示。或许这也是这本书在全球畅销25年的原因。

我也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作者丹·米尔曼的另一本书《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本周末我将和这本书一起度过。渴望与我交流阅读此书心得的小伙伴,敬请期待下一篇书评。我们留言区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