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广府古城印象(邯郸广府太极印象)

作者 :杨志英

河北邯郸广府是一座拥有浓厚太极拳文化的地方,今天我们推出有关广府的系列文章,了解这座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太极拳文化摇篮背后潜藏的秘密。


广府,一座古城,2600多年的历史是他的根。岁月的磨痕随处可见,战争的硝烟依旧回荡,英雄豪杰的足迹无处不在,一段段典故传奇令人神往。来,请坐,静下心来,倒杯热茶,让我们走近这座北方古城。请欣赏《古城铸雄浑》—

广袤的中原腹地,有一座古老的城池,从两千六百多年前款款走来。那时,它叫曲梁。崇墉百雉,历尽风雨沧桑,如今依旧气定神闲,彰显出北方特有的苍凉与霸气。


这座古城雄踞于永年洼的正中央,孤城岛立。所谓:旱地显洼泽,湿地润古城。它,是一座水城。水城自有水乡风韵,毓物呈祥,钟灵神秀,和谐自然。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青青的蒲草,烟煴的水汽,弥漫着湿润细腻与柔媚的气息。


清中晚期,这里诞生了两位武学大家:杨禄禅、武禹襄。因为他们,太极拳才风靡全世界,惠及整个人类;因为他们,太极拳文化才应运而生,感动五湖四海。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太极拳圣地—广府城。太极拳行云流水,如甘泉润泽心田;似一幅画卷,天工造物,意境高远,传递出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大度。


古城、水城、太极(拳)城,如此相映成趣,这般水乳交融,构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来,让我们走近这座神奇的城池,倾听历史的回响,领略平原水乡的异样情调,沐浴太极拳的灵光细雨……

邯郸广府古城印象(邯郸广府太极印象)(1)

广府日出

古城铸雄浑


广府见于史书中的第一笔记载,这样写道:


公元前594年,“六月癸卯,晋国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


如此算来,它至少有着2600多年的历史。曲梁,因为“洺水环绕,堤围其周而得名。”周朝属晋,战国时归于赵。北齐文宣帝时,将广年县并入,改曲梁为广年县。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杨广登基,为了避皇帝的名讳,易广年为永年,取“国祚长久”之意。隋朝末年,河北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据守永年城,并定都于此,建立大夏国,自称夏王。如今城内的隋唐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然而,仍然有东宫街、西宫街等街道名称,这是大夏国的遗迹。当时,永年城虽然是土城,但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长六里二百四十步。明清时的府衙,曾经的永年县第二中学所在地,便是窦建德建立的皇宫—万春宫原址。万春宫背靠北城墙中段,此处为城池的制高点,称为“元山”。有学者考证,这是夏王所为,意为皇宫倚山而建。2005年春,在广府体育场挖掘出当年窦建德为迷惑敌人而建的藏兵洞。窦建德被李世民设计擒杀,部将刘黑闼继续反唐,号称汉王,两次在这里建都。因此,永年城有三次定都的辉煌历史。唐宋时期设立广平郡,唐代宗李豫、宋高宗赵构登基前都曾驻守于此,充任广平郡王。元朝设广平路,明代为广平府所在地。由此,民间便习惯简称这里为“广府城”。明朝成化年间,知府熊怀修葺护城河,知府李进浚池引水,种荷植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府陈俎增高城垣,以砖石筑之,并扩大建城规模,周长九里十三步,建城楼、角楼各四座。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府崔大德为防水患和战事,修筑城外大堤以及瓮城。明清时期的广平府,下辖九个县。其中,永年县的治所,也设立于广府城内,从而形成“府县合璧共一城”的独特政治景观。由此可知,曲梁城、广年城、永年城、广府城,是不同时期对这一座城池的称谓。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年城”之名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曲梁城”的名称只偶尔出现于文学作品或者某人的名号之中。比如笔者的师父吴文翰,他在文学上的授业恩师是广府知名人士仝酌泉夫子,仝老夫子晚年自号“曲梁散人”,与友人书写小件作品,都署此名。还有笔者发表的文章有时署名“曲梁”。再如,清直隶总督方观承的那篇著名诗作:

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

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

拟放扁舟尘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

帷堂患气全消处,清兴鸥鱼得暂同。

邯郸广府古城印象(邯郸广府太极印象)(2)

方观承碑


诗中的“曲梁”当然是指广府,这里的美妙景色,让这位勘察蝗虫灾害的总督大人陶醉其间,暂时忘却了朝堂公务的烦恼。永年城、广府城的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不过呢,永年城的说法也在逐渐消失,现多在本地流传,外地人都是慕广府城的大名而来。停车驻足城外,一座虎踞龙盘的古城展现在眼前,心灵震撼的冲击无以言表。历史与此刻似乎变成永恒,又回到了刀耕火种的简单与纯朴,又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


邯郸广府古城印象(邯郸广府太极印象)(3)

广府古城东南隅


广府城始建于什么年代,已经无法查考。《广平府志》中这样记载道:“广郡故城创自唐以前,元时始扩而大之,明自成化后迭加增修,规模益具。”原城为夯土墙体,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步,旧时的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六里归于建制。旧时,县可建城,长六里许;县以上,比如郡、府等,城墙长九里有余;皇城,也只有皇城才能超过十里。建制就是等级,万无僭越之理。

邯郸广府古城印象(邯郸广府太极印象)(4)

土城遗址

邯郸广府古城印象(邯郸广府太极印象)(5)

李连杰在广府

相传,当年筑土为城时,为了加固墙体,便用糯米汤拌三合土,再加入一定比例的鸡蛋清。当代人对此产生怀疑,那个年代,建诺大一座城池,不亚于今天的葛洲坝工程,那得需要多少糯米熬汤、鸡蛋清做配料。师父吴文翰原籍邢台,明清时的顺德府。顺德府城墙也是用糯米汤拌三合土而建。解放后拆毁城墙时,吴师曾见过留有糯米的遗物。不过,笔者在这里要说的,是不是糯米熬汤、蛋清作配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至今仍然坚如磐石的土墙体,令人惊叹,使人肃然起敬。难道不是吗?现代化的钢混结构在它面前也只能俯首称臣。这,就是历史,可以目睹、可以触摸的历史!


还有更神奇的传说。相传,初建此城时,城四角藏匿着四头神异的卧牛,所以广府城又叫“卧牛城”。每逢洪水来袭,四头卧牛便会齐心协力负城而起。水涨一指,城高一寸;水涨十尺,城起一丈。洪水再大,也休想淹过城墙。话说那一年发大水,千年一遇。水势越来越猛,负城的神牛精疲力竭,快支撑不住了,情势万分危急。此时,惹恼了关帝圣君,关老爷显灵了。他骑上赤兔千里马,手提青龙偃月刀,奔上城头,手搭凉棚向远处眺望。但见,城东北方向波浪滔天,一个巨大的鳖精率领着虾兵蟹将正在兴风作浪,引着洪水玩儿命的扑向广府城,真的是一片汪洋似大海呀!关老爷勒住坐骑,扬手点指老鳖精,高声断喝:“呔!好你个眼花耳聋的老乌龟。玉帝命你水淹‘湖广四川’,你却来扰俺广府四关,是何道理。还不快快退去,更待何时!”关老爷声如洪钟,老鳖精尽管耳背,这次听得是清清楚楚。暗想:吔,淹错地方了。于是,遁身形消失得无影无踪。洪水随之而退,广府水患解除。就在老鳖精遁形潜身之处,形成一个水塘,这就是黑龙潭。


当然,黑龙潭的成因肯定不是老鳖精所致,但此潭的确有点儿怪异。请看清光绪《永年县志》中记载:“黑龙潭在城东北三里,其水深黑。相传有怪兽居之,祷雨辄应。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大水决堤,有巨鳖浮出,官民祭之以为神。水落后,潭广于旧。”明代白南金曾游黑龙潭,赋诗写道:


鸟尽千林日影疏,龙湫水阔近村墟;

凭谁唤起西门豹,引凿田间十二渠。


龙潭风雨,也就成为了广府八大胜景之一。老人们常讲:黑龙潭的水是和东海龙宫相连的。当然,这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不可信。但是,此潭多生乌龟是事实。而且呢,即使遇上大旱之年,潭水枯竭,可一旦遇雨成塘,乌龟很快多的数不胜数。多少年了,人们不知其故,越传越神奇。最近几年,谜底揭开。因为,近二、三十年水位不断下降,黑龙潭已经干枯好多年了。但是,靠近“潭”边的裴屯村,村民盖房深挖地基时,常会挖出隐身于潮湿地穴中的乌龟!它们依然存活着,藏身于深深的泥土之中。等待水满黑龙潭,重见天日,重获自由,再现“龙潭风雨”的胜景。传说神话当然不是历史,然而,口头文艺丰富的地方,往往凸显出这个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厚重。因为,传说自有传说的来由,未必全是空穴来风;神话自有神话的道理,常与现实有某种吻合。试看广府城,建于洼淀之内,地势如此低洼,而史书中又的确没有水淹广府城的记载。百姓们倍感奇妙,编出许多故事来,这就不足为怪了。其实呢,道理说起来又很简单。为什么大水淹不了广府城呢?就因为城墙高筑,远超过周围大堤以及周边所有村庄的高度。再加上本地地形属于太行山余脉,西南高,东北低。洪水来了,自然会很快的顺势流走,由天津而入海,当然漫不过城墙。正是因为如此,神牛驭城、关公退水等故事才会美妙诞生。


广府城建成后,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缮。元代,归属于中书省广平路。侍郎王伟任郡守时,扩大为九里十三步。明代改为砖城,西城门东南侧碑刻依稀可辨,上写:“大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府陈俎修砌此城。”陈知府改修砖城时,共动员了辖区九县民工,耗时十三年才得已完成。修城之始,需要大量的石磙子用来筑基,一时难以筹到,怎么办?陈知府灵机一动,计上心头。贴出告示,用大米来换取石磙子。大米,对于当时北方的老百姓而言,那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于是,各县百姓奔走相告,纷纷推着独轮车来送石磙子,换大米。不久,供大于求,已经停止收购了,还有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当得知换不成大米时,这些人顺手就把石磙子丢弃到田间、路边、村头或者街口。

邯郸广府古城印象(邯郸广府太极印象)(6)

砖城基石


友人周志全第一次来广府,他是一位善于观察事物的人,发现城里城外随处可见的石磙子,很是纳闷儿。听我一番解释,他才恍然大悟。是啊,这些几百年前遗弃的石头,本地人已经司空见惯了。它们或蹲在街角,或斜倚路边,或置于门前,或固定着什么物体。默默无闻,目睹了近五百年的世事沧桑巨变。且当珍惜,别等消失了才觉得弥足珍贵,老物件儿毁了就不再来。新建的“文物古迹”,再宏大、再精致,也不可能具有阅尽沧桑的、岁月磨痕的自然之美、自然之韵。能留住的,一定不要人为地糟蹋和摧毁,那怕这些不起眼儿的石头,也是一段无言的历史记忆与倾诉。


大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府崔大德为防水患和战事,又修筑城外的大堤和瓮城。一座城池五门楼,遥相呼应。四角楼对峙,八重门险关。城高壕深,易守难攻。瓮城建造的目的是拱卫城门,广府东、西瓮城之门坐北朝南,南、北之门坐西朝东。敌军如果要从正门而入,必须先攻破瓮城之门。而瓮城外的第一个城驽(即城墙向外突出的部分),距门洞恰为一箭之地,守城者由上而下射箭,正中入侵者,而攻城者由下而上射箭则处于劣势。即便攻城者进入瓮城,闸板一落,也会成为“瓮中之鳖”。如此布局,再加上广府城高,护城河水深而且宽阔,外围又是洼淀水域,的确易守难攻。因此,无论史料记载还是口头传说,均无破城之事。

邯郸广府古城印象(邯郸广府太极印象)(7)

广府城东瓮城


广府城建筑布局充满阴阳变化之理,太极拳“曲中求直”、“走化制敌”、“曲线制敌”的理论与之不谋而合。这,难道就是历史积淀的点化和反映吗?旱地中的洼泽,湿地里的古城,正所谓:阴阳和,太极生。历史的演进与自然的巧合,成就了中华国粹—太极拳在广府的发祥,这是广府奉献给全人类最重要的瑰宝。


明清时期,城内街道又多次进行改造和增建,广府城以及城内建设到了清末形成最完整的规格建制和格局,所谓“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小拐弯儿(即小胡同)”。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三山不显,四海不干。”“四门九狮子,八步三眼井。”设计巧妙,独具魅力。“广府八景”远近闻名:聪山蕴秀、滏水流乡、稻引千畦、荷香十里、毛冢高风、夕阳晚照、奎阁凌云、龙潭风雨,引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赋诗作画。蔡邕、郑板桥、李白、白居易、孟郊、苏轼、范成大、郑板桥等提笔赋诗作画,留下千古篇章。

邯郸广府古城印象(邯郸广府太极印象)(8)

蔡邕夏承碑刻拓片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伟人的足迹在广府走过。一个个普通的小村庄,因为留有巨人的脚印而载入史册。串联起来,构成广府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毛遂,因毛遂自荐的典故而千古流芳。申佳允(1602—1644 字孔嘉。因避清世宗胤禛讳,改作佳允。遗著有《四书铎》、《诗经铎》、《君子亭诗集》等),广府西街人,明崇祯年间任太仆寺丞,曾作诗赞毛遂:


一剑横阶气若何,平原轻侠尽消磨;

铜盘热血惊蛮楚,锥颖英魂壮滏河;

碑自苍苍看独峙,也多碌碌许谁过;

几回凭吊胶南墓,野村虹光满碧萝。

邯郸广府古城印象(邯郸广府太极印象)(9)

毛遂自荐


然而,对于广府人民而言,他们世世代代怀念毛遂,并不是因为他自荐的勇气和胆识,而是他为官勤勉,一心为民,治理水患的壮举。广府自古多水患,周围村庄年年被水淹。毛遂居官于此时,了解到十年九涝的灾情,决心根治洪水。他深入实地勘察,走访民间隐士,很快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这里为滏阳河、洺河、支漳河交汇处,每逢雨季,连绵多日,加上滏阳河、洺河容易决口,从而造成洪水泛滥成灾。毛遂决定采用大禹治水的方式,除了增修堤坝、植被护坡外,更多的采取疏通、拓宽、开挖河道的方式,使各河渠互通相连。另外,为了防止滏河决口,重新加固河堤,将河堤黄土更换为本地黏性很大的红胶泥土。赵王闻听此举,大为赞赏,称滏阳河“乃铜帮铁底。”毛遂逝世后,安葬于滏阳河北岸、广府城西南2.5公里的大堤之内。原墓高三丈,周围青松翠柏。墓前月牙小河,河上建一小石桥,墓后一片杨树林。毛冢高风,便是此处的真实写照。


莫邪、干将,举世闻名的雌雄双剑。位于广府城南2.5公里处的韩屯村,便是春秋时期的干将铸就千古名剑之处。当年的铸剑池,群众称为蘸剑池,它的遗迹一直保存至上世纪末。此地聚落成村之后,最早是叫做“干将城”,俗称韩子城。明清时期,改为韩屯,一直沿用至今。


借马庄,因汉光武帝刘秀借马脱险而留名青史。西汉末年,刘秀到河北安抚郡县时,与邯郸王郎发生冲突,兵败后仓皇北逃。那王朗率众穷追不舍,发誓不捉刘秀不收兵。刘秀慌不择路,单人独骑逃到广府城东北五公里的菊花村。此时,他的坐骑实在跑不动了,趴在地上只剩喘气儿的份儿。后面追兵甚急,这可如何是好?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好心的村民将自己的良驹相借。刘秀换上宝马,一眨眼,跑得无影无踪,王朗只能望尘兴叹。公元25年,刘秀登基,建立东汉王朝。他没有忘记那位村民的搭救之恩,赐予金银,还特别赐村名为“借马庄”。不过,在老百姓的世代相传中,这段虎口脱险记更加神奇。刘秀借来的不是凡间之马,而是庙里神仙的坐骑所变。不信?刘秀当年安全回城,再瞧庙里的泥马,通身尽湿。神马救主,千真万确呀!


李世民,开创贞观盛世的一代明君。他曾在广府马失前蹄,中了埋伏,差点儿丢了性命。窦建德,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的胞姐就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皇后,李世民的母亲。窦建德据守永年城,将来犯得宇文化及打得屁滚尿流。唐初,窦氏自立国号大夏,定都永年城。李世民率部久攻不克,一筹莫展。于是,调整策略,转而进攻驻守在洛阳城的“大郑皇帝”王世充。公元621年,窦建德不听臣下劝阻,贸然出兵救援危难之中的王世充。这一下,正中李世民的下怀,陷入唐军早已布下的口袋阵,窦建德被生擒,于公元621年8月斩于长安。李世民以为永年城唾手可得,岂料,窦氏余部依然骁勇善战。刘黑闼曾两次占领永年城,复建大夏国而反唐。有一次,刘黑闼借突厥之兵,将李世民部重重包围在城西一村,岌岌可危。就在此时,当地一部分村民自告奋勇前来引路,协助尉迟恭从包围圈最薄弱的地方杀开一条血路,突围成功。627年,李世民做了皇帝,特颁旨意将此村命名为“护驾村”。现在该村分成南护驾、北护驾两个自然村。


元朝至正十一年(1315年)五月底,广府城西白鹿庄发生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这一天,刘福通率三千之众在该村誓师起义,公推韩山童为明王。韩山童此前因为利用白莲教发动农民起义而被贬白鹿庄。起义军全部头裹红巾,韩山童、刘福通在台上杀白马、黑牛以祭天,台下一片红巾似火。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红巾军大起义。他们誓师的白鹿庄,现在分成两个自然村:白庄和路庄。

邯郸广府古城印象(邯郸广府太极印象)(10)

古代作战图


李连喜(1925年—2015),乡人敬称“喜老”。他对发生在广府的掌故了如指掌。每当谈起燕王朱棣,一向面带笑容的喜老神色突然变得凝重起来。朱棣率军北上事件,那叫燕王扫北,真是惨无人道。所过之处逢人便杀,一个不留,血流成河呀!广府周边的村庄也没有幸免。那一天,燕王率众杀到城东北一个村庄时,不知何故,他手下一位谋士极力劝阻燕王手下留情。可能朱棣杀人太多,此时杀得有些累了吧,居然网开一面,保全了一部分村民的性命。事后,这些人感恩不尽,千方百计打听这位谋士的情况,最后只知道他姓陈。于是,众人合议后,将村名改成了“陈义村”,以纪念这位陈姓谋士的救命之恩。如今,这个村子扩大成两个自然村:前陈义和后陈义。1403年,朱棣当了皇帝,他就是明成祖。不久,下诏从外地移民去填补这些杀绝了的空白村庄。广府周边的无人区,是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直到今天,这里的百姓仍然知道他们的祖先在洪洞县,那里有一棵参天蔽日的老槐树……


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内忧外患,广府辖区匪患猖獗。为保一方平安,乡绅武汝清兴办团练,出巨资铸重炮、抬枪等火器。他的三弟武禹襄负责训练乡勇,教习拳脚枪棒。匪众闻讯,莫敢来犯。其后,太平军、捻军部队也望城而生畏,只得绕城而走。从而,使一城百姓多次免遭战乱之苦。


广府历来文臣武将辈出,代不乏人。比如沮授(?—200),三国时代著名的谋士,最早提出“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主张;刘遐,东晋元帝时期龙骧将军、平原内史,冀人仰畏其勇,将他与张飞、关羽相比美;刘藻,北魏太尉司马;荀士逊,《典言》作者之一,北齐后主时的中书侍郎;宋庆礼,唐代武后时期营州都督,追赠工部尚书;贾公彦,唐高宗时期太学博士;高正臣,唐睿宗李旦最推崇的书法家,官至卫尉卿;司空曙,字文明(702—约790),进士,著名诗人,唐大历年间十才子之一;宋申锡,字庆臣(?—833),唐文宗时官至右丞相,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赐谥号“贞”;解晖,五代时期先随世宗柴荣征服淮南,后随宋太宗攻太原,封右千中卫上将军;李椿,字寿翁,南宋名臣,官至敷文阁直学士;董师中,金章宗时期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进尚书左丞;吴元珪,字君章(?—1323),元初枢密副使,赠荣禄大夫,追封赵国公,谥号“忠简”; 王磐,字子炳(1202—1294),性情刚毅,富有文才,直言敢谏,不事权贵,被人誉为“佐政名臣”。元世祖年间,官至右丞相,追封洺国公,谥号“文忠”; 何荣祖,字继先(1221—1299),体貌魁伟,额头长有赤纹,犹如双树,背负隆起,人皆称奇。他是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大德律令的制定者。元成宗时任书侍御使、御史中丞、山东道按察使;蔡国熙,明嘉靖年间理学大家;连矿,明代总河都御使,人称“连都堂”。治河有功,声名显赫一时;卢大中,明代南京工部侍郎,为政清廉;杜秉彝,明嘉靖年间刑部员外郎,以法度严谨、铁面无私而著称;宋范,字希范,明隆庆、万历两代帝师,人称“宋国师”; 杨鹤,连矿的老师,德才兼备、执教一生,培养出三位进士八位举人,誉满全国;申佳允,崇祯年间吏部文选主事、南京国子博士、太仆寺丞。闯王进京时,以身殉国,追封“端愍公”,著有《文集》四卷;张盖,字覆舆,又字命士,号箬庵,“广平六才子”之一。明末著名诗人、书法家,厌恶科举,终生不仕。其草书力追怀素,世人皆称“高出秀光,明代第一”。著有《柿叶庵诗集》;申涵光,字孚孟,别号凫盟。申佳允长子,“畿南三才子”之一。明末中恩科拔贡,为了保全名节,拒做清朝官吏。隐逸山林,中庸处事。精研经史,潜心文学创作,为清初河朔诗派领袖。他的诗刚柔相济,兼具豪放与婉约。魏裔介、顾炎武、傅山、孙奇峰等名士都是它的忠实粉丝,被人誉为“理学名儒”、“一代完人”。著有《聪山集》八卷,收录《四库全书》。另有《荆园小语》若干卷;冀如锡,字公治,清顺治二年(1645年)进士,官至都御使、工部尚书等职;武汝清,字酌堂,清刑部四川司员外郎;胡景桂,字月舫,思想进步,反对封建礼教,因劝寡嫂改嫁而名世。清翰林院编修,擢升监察御史,曾任山东布政使、山西巡抚。著名书法家,曾代新科状元为慈禧题写扇面。同情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拥护变法维新。因为弹劾袁世凯,遭弄臣陷害,吞金自杀;胡汇源,字海门,胡月舫之侄。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为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仝宝廉,字酌泉(1871—1947)。晚清举人,书法家,曾任河南巩县知县,著有《公文式》一书,为我国公文式的奠基人。“七七事变”后,应乡绅范述圃之邀莅邢台“颐养书屋”教书,并协助编修《邢台县志》……

邯郸广府古城印象(邯郸广府太极印象)(11)

冀如锡诰封圣旨

邯郸广府古城印象(邯郸广府太极印象)(12)

胡景桂书写的对联


说不尽的历史岁月,道不完的典故传奇,数不尽的英雄豪杰。人杰地灵的广府城,见证了二十六个世纪的跌宕起伏。广府经过一次次的战火洗礼依旧那么壮美,依旧那么迷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壮哉,古城;大美,广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