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康社区营造和谐家园(更友好的街道更温暖的城市)

5月14日,国际公益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城市活力中心的步行性研究》显示,在接受评价的全国50个城市的12470条街道中,满分的“好走”街道只有15条,99.9%以上的街道在“好走”方面没能得到满分,零分街道则多达1329条另外,仅有10个城市活力中心的街道环境指数得分超过了50分,其中北方城市占据3个,南方城市占据7个不过,不管是南方城市还是北方城市,在人流密集、商业发达的城市活力中心,步行环境仍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建设健康社区营造和谐家园?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建设健康社区营造和谐家园(更友好的街道更温暖的城市)

建设健康社区营造和谐家园

5月14日,国际公益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城市活力中心的步行性研究》显示,在接受评价的全国50个城市的12470条街道中,满分的“好走”街道只有15条,99.9%以上的街道在“好走”方面没能得到满分,零分街道则多达1329条。另外,仅有10个城市活力中心的街道环境指数得分超过了50分,其中北方城市占据3个,南方城市占据7个。不过,不管是南方城市还是北方城市,在人流密集、商业发达的城市活力中心,步行环境仍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报告认为,一个城市对步行友好的重视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步行友好的街道不仅应该有平整的铺装和遮荫的行道树,让市民行走时感到舒适,即“好走”;还需要在街道两侧配置商店、餐馆等便民服务设施,即“有趣”。只有既“好走”又“有趣”,才算得上对步行人友好。

一个非常容易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过去几十年快速扩张和发展的中国大都市,其街道规划对步行人群会如此不友好?比较明显的答案是,过去几十年间,城市街道的修建主要是为了满足汽车行驶,步行、骑自行车的群体利益并没有被真正重视。而在汽车销量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大量的写字楼、高层住宅楼、公共建筑拔地而起,却并没有真正考虑行人的便利。

在城市规划领域,简·雅各布斯撰写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堪称重磅之作。这部对美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城市规划必须确保对行人足够友好。借用雅各布斯对“人行道”功能的解读,第一点就是安全。正如报告评测时首先强调的是“好走”,如果一条街道对于步行者来说根本不好走,行人和车辆彼此争夺空间,那么这样的道路绝对是糟糕的。

第二个功能则是“交往”。雅各布斯指出,“城市中人与人互相间某种程度的接触是有用的,或是充满乐趣的”,人行道实际上就承担了一部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功能。报告评测的第二个维度是“有趣”,指出街道两侧应该有平民化的商店、餐馆。就这一点而言,国内很多大城市的中心都一味向高端发展,缺乏日常化的商店,行人走在其中,也许看起来很高端,但实际上却并不便利。

第三个功能则是“孩子的同化”。对于这一点,数十年前的孩子也还会有记忆,在那个时候,街道充当着孩子玩耍的游戏空间,一条街道上的孩子在这个游戏空间中进行社交,从而形成一段儿时的记忆。但在今天,城市化无情地挤掉了街道作为儿童游戏和交往空间的功能。越发宽阔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车辆,打碎了原先城市的熟人社会网络,继而将街道变成一个“不安全场所”的代名词。

不管是对行人、居民抑或是儿童,中国城市的规划都显得不够友好。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所倡导的“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如果城市规划不考虑城市真正的主人,即几十数百甚至上千万居民的社交需求,那么这个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一座城市,一条街道,如果不能给予行人真正的便利,不能做到好走和有趣,那么这条街道就无法生成真正持久的活力。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快节奏已经无可避免,但假如能够在住宅楼下或逛街之时享受更多的悠闲,能够获得人与人之间更强的互动,那这样的城市显然更具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