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文是如何描绘开国大典(董希文世纪杰作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个刻进中国人DNA的日子,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这一天不仅代表着中国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更意味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10月1日这一天,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能有幸亲临现场、见过这场盛大庆典的无疑都是幸运的,而不能亲眼目睹的也没关系,因为在1953年,著名油画大师董希文就创作了那幅经典之作——《开国大典》。

1953年4月,长4米、宽2.3米的巨型油画《开国大典》创作完成,一众领导到现场参观,对这幅凝聚着特殊意义的精品画作,大家都表示了赞美,毛主席更是称赞:“是大国,是中国。”

董希文是如何描绘开国大典(董希文世纪杰作开国大典)(1)

但是,这幅足以被载入艺术史册的名作并没有就此被封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实际上,它的命运还是比较坎坷的,并且与共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从1953年到1971年,这幅画共经历了三次修改,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第一版《开国大典》中,看前排人物,从左至右,在最右边的、柱子下面的是高岗。1954年,发生了“高饶事件”,高岗自杀,董希文被要求修改《开国大典》。

为了不使画面损坏,董希文事先在其它画布上作了多次练习,最后将画中的高岗抹去,换成了一盆鲜花。这就成了第二版《开国大典》。

董希文是如何描绘开国大典(董希文世纪杰作开国大典)(2)

时间来到1966年,“文革”风暴乍起,刘少奇被打倒。革命博物馆又通知董希文修改画中的人物,这次修改难度明显更大,因为刘不仅站在中间,而且后面还挡着其他人,要抹去他,后面也要连带着做出更改。

而且当时董希文正在重病中,精力和体力已不如从前,然而他还是抱病完成了修改工作,最后将刘抹去,画上了董必武。这就成了第三版《开国大典》。

董希文是如何描绘开国大典(董希文世纪杰作开国大典)(3)

1972年,拨乱反正后,该画被要求恢复原貌,令人遗憾的是此时董希文已是重病晚期,他于1973年1月去世。博物馆只好找到画家靳尚谊修改,靳尚谊又找来画家阎振铎、叶武林,重新画了一幅《开国大典》,恢复了原貌。

这就是第四版,而董希文之作则成了原稿,与这第四新稿一同被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董希文是如何描绘开国大典(董希文世纪杰作开国大典)(4)

虽然几经波折,但《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依旧不改,它庄严、隆重,红色的柱子、宫灯,盛开的菊花,远处摇曳的红旗,处处都象征着祖国的独立、自由与昌盛。

从艺术角度上来看,《开国大典》的构图和色彩都是干净利落,董希文创造性地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技巧,在绘画语言的处理上有其独到之处。正如他自己所说:

在《开国大典》的绘画语言上,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的一些画法,以及中国古代工笔画的画法……碧蓝的天空,大红的柱子、宫灯,金黄色的菊花、瓦片,崭新的紫红地毯,既相融合又成对比,使人感到单纯明朗而有力量。

董希文是如何描绘开国大典(董希文世纪杰作开国大典)(5)

当然,《开国大典》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它所蕴涵着的重大而深刻的主题,作为歌颂新中国成立的世纪杰作,这幅画从一开始就被热烈注视着,并且被印刷出来大量发行,成为了艺术界的一时盛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