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条价格表(民国时期的俗称)

民国时期的俗称“黄鱼”的金条值多少钱

都说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在民国这种动乱时期,更是高于其实际的价值。

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使用金条交易,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是用不到金条的,需要去银行兑换银元才能正常使用。由于金条便于携带,价值又比较高,所以一些有钱人家往往在家中备有金条以备不时之需。

清代金条价格表(民国时期的俗称)(1)

民国的金条规格很多,有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数种,但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称为大黄鱼和小黄鱼的两种规格。

大黄鱼,指的是十两一个的大金条,小黄鱼指的是一两一个的小金条。

本来“大黄鱼”是当时通行的规格,有钱人通常兑换一些作为压箱底钱,遇到逃荒逃难携带也方便,但是后来金贵银贱,兵荒马乱,许多普通百姓也希望购买黄金作为储备,大黄鱼太贵买不起,许多商家因此铸造了1两一根的小金条,也就是俗称的“小黄鱼”。

谍战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替军统天津站站长吴敬中敲诈商人穆连成。为了奖励余则成的卖力,也为了分赃,吴站长通过妻子送给余则成的''妻子''一根金条。从电视剧上面的画面看,这根金条有10两重,就是世面上俗称的''大黄鱼''。金条分两种,一种叫做''大黄鱼'',一种叫做''小黄鱼''。

清代金条价格表(民国时期的俗称)(2)

先说''小黄鱼'',它是''大黄鱼''的1/10大小,既1两重。在民国时期,度量衡采用旧制,''半斤八两'',一斤等于16两,一两=一斤的1/16=500克的1/16=31.25克。31.25克黄金,在20世纪40年代可以差不多等值于31枚银元。我爷爷曾经在40年代的上海学徒,学徒工资是一个月3枚银元,据他说,3枚银元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而依据资料,30枚银元可以让一个三口之家在上海过上一个月体面的生活。那么,30枚银元就等于现代的10000多元,10000多元让''一个三口之家在上海过上一个月体面的生活''也大致对应的上。那么,一根''小黄鱼''=1两黄金=一个月10000多元人民币的生活。一根''大黄鱼''=10根''小黄鱼''=1两黄金×10=一个月100000多元人民币的生活。人民币10多万元的购买力=一根''大黄鱼''的购买力。

清代金条价格表(民国时期的俗称)(3)

余则成是一个少校,月薪为135枚银元,相当于一个月40000多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这样的高薪也匹配他的洋房。一根金条相当于他2~3个月的薪水。怪不得人人对职位趋之若鹜。当然,中央方面军方的少校待遇和地方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