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史玉柱背后的故事(年少发家的史玉柱究竟经历了什么)

90年代的深圳好比美国淘金热时期的西部,大量青壮年都涌入这个小渔村。那个年代,仿佛什么行业都是风口,只要乘上风,谁都能飞起来。

巨人史玉柱背后的故事(年少发家的史玉柱究竟经历了什么)(1)

1989年,史玉柱毅然放弃了前程似锦的铁饭碗,一头扎进商海。当时,他全副家当只有4000元和一款精心研制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

卖软件需要电脑演示,但是史玉柱没钱,只好对一家卖电脑的老板说,“我没钱,能不能先赊账,等卖软件赚钱了加20%还你?”不料那老板竟同意了,那老板,是日后征途的副董事长。

史玉柱天赋异禀,不仅是IT奇才,更是营销鬼才。他找了《计算机世界》报社的广告部,提出登一则“M-6401历史性的突破”的广告,唯一的要求是先发广告后付钱。

13天后,他的银行账号多了3笔汇款共15820元。4个月后,随着M-6401的畅销,他悄悄成了百万富翁。

随后,史玉柱马不停蹄地研制M-6402文字处理软件系列产品,这一次,又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巨人史玉柱背后的故事(年少发家的史玉柱究竟经历了什么)(2)

1991年,史玉柱从深圳奔往珠海,成立了一家IT公司,名为“巨人”,意为做中国的IBM,东方的巨人。

随后,史玉柱对全国电脑经销商发出邀请,只要订购10块巨人汉卡就可以免费参加巨人的现场订购会。一时间,许多经销商从五湖四海纷沓而至。第二年,巨人汉卡销量跃居全国首位,利润超过1000万元。

巨人的迅速发展,使它的资产规模很快接近3亿。1992年,巨人俨然成为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军人物,史玉柱也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新兴企业的一颗明日之星和现代商界最有前途的知识分子代表。许多领导人纷纷视察巨人,就连当时中央高层视察时,都称赞道:“中国就应该做巨人!”

一时间,各界舆论媒体报刊都是关于巨人的传奇报道,史玉柱的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彼时的他,仅30岁。

巨人史玉柱背后的故事(年少发家的史玉柱究竟经历了什么)(3)

1992年,史玉柱决定建人巨人大厦,计划建38层,原本这可以称得上是一项伟大项目。

随后,政府领导人在视察中问史玉柱:“这楼位置极好,为何不盖高一点?” 于是,史玉柱决定将巨人大厦设计到54层。

这时候,广州传来要盖全国最高的楼,共63层。便有人建议史玉柱干脆盖高点,争做全国第一高楼,做珠海市的标志性建筑。于是,巨人大厦又改到70层。

然而,70层的巨人大厦需要12亿元,这已远远超过巨人所能承受之重,加之6年的工期充满各种政策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但是,史玉柱以及智囊团却对此表现得信心满满,并一意孤行。

当然,谁也没想到,这座未来见证史玉柱和巨人集团成功的大厦,最终导致了巨人的一命呜呼。

巨人大厦的启动,意味着每天都要有巨额资金填进且不能中断。原本一开始,一切还顺风顺水,巨人靠销售巨人大厦的楼花圈进1.5亿元。

1993年,西方禁止向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的禁令解除。中国计算机市场突然风起云涌,IBM、惠普,康柏等著名品牌大举进攻中国市场,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本土弱小的电脑品牌根本无还击之力,巨人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在外有劲敌的情况下,史玉柱改变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走多元化道路,改攻当时火爆的医疗保健品市场,希望通过新兴市场的开拓来缓解资金和产业发展矛盾。

1995年,史玉柱在上百家报刊上通过广告轰炸的方式一次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等三大系列的30个新品,又雇佣数以万计的学生营销人员对产品进行地毯式地推广,短短半个月内,汇总到巨人大厦的订货金额达到15亿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但很快地,闪电战后的弊端呈现了:整体协调作战能力低下,使整个战场混乱起来。部分心怀不轨的员工混水摸鱼、携款私逃。而原本应该以疗效为基本进行持续发展的保健品,仅靠国外论文背书的保健品在试用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人们也诸多诟病,不再复购。

巨人史玉柱背后的故事(年少发家的史玉柱究竟经历了什么)(4)

1996年,巨人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了。购买了楼花的债权人来到珠海,却看不到房子,结果,债主们一拨接一拨挤到巨人来讨债。此时的媒体各种亦真亦假的报道一涌而出:

《巨人集团资产被法院查封》、《巨人集团3个月没发工资,员工集体讨债》、《巨人集团副总裁及7位分公司经理携巨款潜逃》……

那个时代有种奇怪的想象,许多关于企业正面的新闻,不见得有人信,但是说点不好的,倒是很容易三人成虎。原本巨人并未穷途末路,当时它在全国的应收款项还有3亿元,良性回款保守估计有1.2元。但媒体的这一把利刃,让巨人血流不止。史玉柱在危机中多次整顿秩序,但是传媒的跟踪报道一度让巨人陷入困境 ,每一次报道,就会增加一批讨债者,造成一批员工离去,各种恶性循环,导致巨人举步维艰。昔日媒体的宠儿,也被无情打下地狱。

尽管巨人在保健品市场上失败了,但是它的信誉仍在,而且巨人大厦已完全地下工程,只需1000万元便可启动,按当时的造房速度,5天一层楼,巨人大厦的工程只要不停下,兵临城下的债权人则可安心,矛盾可缓解。可是,就是这1000万元,难倒了史玉柱,他就是筹不到这1000万元。就在危机爆发后的3个月,巨人宣告破产瓦解,史玉柱也欠下2.5亿元的债,成为妥妥的“负翁”。

小结

巨人的成功,无疑是耀眼的。但是它的失败,归结于几点:

1. 主打事业在巅峰时期没有继续专研;

2. 多元化战略全线开花,对市场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敬畏;

3. 史玉柱孤僻的性格,不擅也不屑与媒体交流,哪怕是危机爆发时,他也不肯与媒体做一次正面的良性沟通,否则,巨人集团也不至于被无情猎杀;

4. 史玉柱引以为荣的“零负债零贷款”的财务原则,原本就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致最后也得不到资本界的救助。

#读书##阅读的温度#

声明:图文素材源于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