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原理和习练方法四(内家拳的体系与训练方法程序)

内家拳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科学体系,其训练内容及步骤都是极为科学的那么,内家拳的完整体系是什么?内家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内家拳的训练程序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步骤与阶段呢?如何由易到难逐渐的进步呢?对于学生和爱好者们,这些都是令人迷茫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内家拳原理和习练方法四?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内家拳原理和习练方法四(内家拳的体系与训练方法程序)

内家拳原理和习练方法四

内家拳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科学体系,其训练内容及步骤都是极为科学的。那么,内家拳的完整体系是什么?内家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内家拳的训练程序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步骤与阶段呢?如何由易到难逐渐的进步呢?对于学生和爱好者们,这些都是令人迷茫的。

世面上,大家可以看到有形形色色的桩法、各式各样的套路、眼花缭乱的功法、无数的分解拆招,究竟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拳学爱好者们花了无数的心血和时间练习之后,但却发现只是些花架子,无用功,甚至对身体有损害,这无疑是让人非常沮丧的。

所以,对于学习与传播内家拳,对这些问题必须要了解清楚的。如不了解清楚,对于学习内家拳则是一片迷茫,难以进步。目前在形形色色的拳谱和拳学文章中,以及内家拳的教学中,对内家拳的完整体系及学习步骤也是非常保密的,老拳师们不会轻易告诉学生,只会将完整功法体系授予自家子弟或少数入室弟子。

但对内家拳这些问题如果不搞清楚,那么,很可能学成了或教成了外家拳,或者是学成了或教成了与一般的健身舞、健身操没有本质区别的运动,既不可能掌握与传承内家拳打人如贴画或以柔克刚的实战搏斗技能,也不可能获得内家拳所特有的健身强体的医疗养生效果。

对很多人来讲,内家拳劲法中的“寸劲”、“穿透劲”、“翻浪劲”、“爆炸劲”让人充满想象,而“发人于丈外”、“打人如挂画”更是匪夷所思,内家拳的神秘容易引人好奇,但内家拳的古典拳谱中的太极、无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术语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很多练习者由此滋生了一种“不可知论”,认为内家拳是难以准确测试和验证的。也有拳师故意将其神秘化,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有些人则简单认为内家拳“功到自然成论”,盲目认为只要努力,就一定成功。但内家拳技法不仅丰富,而且细腻、多变,不易掌握,在内家拳的训练理论中,重“体悟”而轻训练体系,重长期的积累而轻快速的掌握技巧,这些都和一句中国俗语紧密相关,即“功到自然成”。追根溯源,“功到自然成”源于中国文化“锲而不舍”的精神,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但是内家拳的技法,不是一味的重复练习即可获得的,内家拳有其独特的练习方法以及科学规律。

为了促进内家拳的发展,应对内家拳训练方法和体系进行科学的甄别,传统方法中合理之处需要保留和改进,而其不适宜的则需摒弃。传统武术理论中那些具有体验式、顿悟式的概念,造成了现代科学无法准确验证与阐释的“盲区”,应当用物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等知识进行剖析,使之科学化、明朗化,不至于使后学者误工误时,成为遗憾。

正如《杨式太极是一家》一书中所言。“杨家之教拳方法,极其科学而符合社会需求。如今最大之社会需求,是在短时期内学会一套养身保健操。内功需耗费时日,决不可能在短期内掌握。在杨家学太极操之学生众多,符合实际社会需求。少数有志于研习内家拳法者,需拜师入门,杨家自有一套教练方法,循序渐进,为其内功修炼打下牢固基础。然后老师经过长期考察,在徒弟中挑选极少数根底深厚而品德高尚者为入室弟子,授以内功心法,精心培育。杨家传人极少,而确有真功夫。”

那么,内家拳的训练体系和训练程序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分别来看看各家拳派如何介绍各自的训练内容?

关于形意拳的训练方法,根据宋光华先生所著《宋氏形意拳》的介绍,宋氏形意拳练习时要求首先从提高体能与身体素质入手(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进行跑步、柔软功、谭腿、长拳等训练,再练习一些初级段位的套路动作。然后进行三体式、五行拳、十二形基本拳法的练习,掌握横、竖、斜、缠、直五种劲力,以及其他徒手及对练套路,并配合以静功练习。

杨氏太极拳的训练程序是什么样的呢?据杨澄甫先生口述,张鸿逵笔录《太极拳之练习谈》所载“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

而田兆麟先生云:“当今学习太极拳者,开始即由十三势拳式(即太极拳,俗谓盘架子,或曰长拳)入手。往往练习仅三四月,就说已得门径,岂不知,前辈入门初步都先练马步站桩、川步站桩等,做为基本功夫。历时甚久,然后方习十三势拳式。而一势一式之练习,非经数月苦修苦练不可。直至各势、各式完全纯熟,且能应用后,始合之为全套太极拳。其间每有练至数年,一套拳势犹未完毕,更无论推手、大捋、刀、剑、杆子、散手等等矣。”

“至于杨派太极拳之架子……初习时,为高架子,次习平架子(一称四平架,即眼平、手平、脚平、裆平是也),后习低架子。而三种架子之中又分大中小三种。”

“如此可进而学习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刀、剑、杆子、散手等,更非数载所能竣事。”

“学者能持之以恒,则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一年后即可化去僵滞,松开内劲,达于佳境。五年后即可小成,廿年后或可大成(以上为确实练功者而言)。”

张方先生介绍吴式太极拳时说:“吴式太极拳的传统练法与武派的大体相同,都是先站桩、走太极步,然后开始盘架子、抖大杆子(或练太极大枪),再推手摸劲、散手对搏,吴式一系还要练习太极快拳,阎志高先师传下的武派练法中有五行功和太极球及散手单操等。行功的程序很严格,一般初学者先要站桩和走太极步至少一年,学拳架子也需要一年的时候,再用三年的时间练得内外合一,师傅才给你拆手。同时还要抖大杆子、揉太极球,进行功力训练,最后推手喂招也需要三年的时间,再进行实战训练,前后要经过八九年时间的磨练,才能得到前辈的认可。”

在八卦掌的训练程序中:八卦掌的练习内容包括站桩、趟泥步、基础八掌、八大掌等内容。但据说,铁恩方先生的八卦掌很简单,就只一个八卦走转,加上单双顺三个掌势。然而,到90岁时,铁老说:“姿势越简单越出功夫。现在看来,只一个八卦走转就够了,就能把功夫练上身,甚至连单双顺都不需要。”

根据我的理解,内家拳学应当有着合理的修炼程序和内容,其应该是根据内劲产生的原理、物理学、生理学及运动生物力学来进行合理设置,清楚说明内家拳的整个训练体系,各阶段的锻炼的目的和方法,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正确地传承内家拳。在目前的拳法训练中有很多方法都没有清楚阐明,有些是不必要的,有些是错误的,有些甚至是胡编乱造的,故我们必要以物理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进行分析,以拣选出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使得后学者能够快速入门成材。

内家拳的训练内容和程序应该包括:运动前热身训练、站桩(整合人体质心)、步法(保持质心感的运动)、身体动量传递的训练方法、动量传递强化方法、基本拳式中的动量发放练习、推手练习、散手实战、兵器的练习等。

在之后的篇章中,将详细与大家讨论内家拳的训练步骤、各步骤的目的与方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