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燕子窝传说(北极石洞子村一度消失的燕子又回来了)

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石洞子村,北京最北端的村子,是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四个自然村中的一个,也是公交H29路的最后一站。站牌设在村南,如果以站牌为原点,向南16.7公里,是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政府,向南114公里,是怀柔区政府,向南大约170公里,是北京城区中心。开车从石洞子村向北出村,沿111国道老路开几分钟,就上了新修的111国道,紧接着进入长达2830米的怀丰隧道,出隧道就是河北省了。

揭秘燕子窝传说(北极石洞子村一度消失的燕子又回来了)(1)

北京最北端的村子,石洞子村。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北京最北的自然村

H29的始发站在怀柔区于家园,终点站在石洞子村。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从运营这趟线路的北京公交第七客运分公司了解到,这条线路全程78站,单程运行里程111公里,在道路畅通的情况下,单程需要3小时40分钟。111公里的运行里程,也是全市最长的一条公交线路。

揭秘燕子窝传说(北极石洞子村一度消失的燕子又回来了)(2)

单程达111公里的H29路公交。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如果这样还不足以感受到石洞子的方位,那么,在地图上以石洞子村为原点,分别向东向西画出水平射线,东偏南是河北省承德市,西边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因此,把石洞子叫做北京的“北极村”一点都不为过。

在去石洞子村之前,记者先看了看H29路的站名:“冷水峪”“椴树岭”“七道河”“石洞子”,每个站名都显露出深山的特点。

揭秘燕子窝传说(北极石洞子村一度消失的燕子又回来了)(3)

航拍石洞子村。受访者供图

借助一张航拍照片,可以看到石洞子村建在一块山间平地上,一排一排红色屋顶,如同长长短短的素描线条,勾勒出一个近似枣核的形状,村子主街依着地势,弯弯曲曲地把村子分成东西两部分,村子西侧是山,东侧是111国道的老路。民居都是坐北朝南,东西向排列,家家户户红瓦灰墙,外观统一。

村子四周全是连绵不绝的山脉,山前坡地都被修整成形状规则的耕地,周围绿色的大山,显现出柔和的线条,拢着石洞子这个小山村。

小山村走出5名大学生

资料显示,石洞子村现有31户,92口人,和上帽山、下帽山、头道穴一样,行政管理归属帽山村。

记者到访时,已近中午,村民大都在家做饭休息。为了近距离观察“北极村”村民的生活,记者走进一户村民家里,这是一户门口两侧种着不少花草的农户,大红色的蜀葵开得正旺。开门的是女主人张大姐,她刚吃完饭,抽空还洗了头发,见到记者时,水珠从发梢不停地往下滴。张大姐听明白记者来意后,热情地带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参观她的家。

今年50岁的张大姐介绍自己是石洞子村的卫生管理员,丈夫是村里的水管员,负责维护供水系统。据张大姐介绍,“村里人都有工作”。

据介绍,年轻村民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大多负责村里的公益岗。公益岗的标准是,女性年龄在40岁-50岁,男性50岁-60岁的,分别负责村里的卫生、供水、安全等岗位,还有的负责看山护林,基本解决了中老龄村民本地就业问题。

张大姐告诉记者,她在村里负责打扫环境卫生,每月收入2200元,外加五险,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起,每月能拿到4000多元。“个人忙完村里的活,还能打理自家的5亩玉米、谷子,日子过得挺踏实。”

张大姐两口有一儿一女。女儿首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毕业了,今年在市区实习,儿子考入北京101中学怀柔分校,已是一名高一的学生。说起在外求学的孩子,张大姐告诉记者,除了她家,石洞子村还出了4名大学生,有做老师的,有在工商部门的,还有一位警校毕业后在做特警的。小山村走出的5名大学生,成了石洞子村全村的骄傲。

24小时都能喝上山泉水

张大姐家院落不大,是个标准的四合院。石洞子的村民都会在自家院子当中留一小块地,种些日常瓜菜,张大姐也不例外。

揭秘燕子窝传说(北极石洞子村一度消失的燕子又回来了)(4)

石洞子村的村民都会在家种点菜。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记者到访前,张大姐刚刚收获了5、6棵白菜,7、8个角瓜,地里还留有十来棵地豆,已经开始结豆角了。

在张大姐的带领下,记者还参观了她家厨卫。

揭秘燕子窝传说(北极石洞子村一度消失的燕子又回来了)(5)

张大姐家的柴灶,隔十来天就会烧一次,让炕不那么潮湿。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记者看到,厨房在院子的东北角,十多平方米大小,墙面地板都贴着白色的瓷砖,做饭用的是煤气。看得出来,主人是个爱干净的人,油烟机和炉灶旁边的墙面上都贴着保鲜膜,为的是便于清理。在靠近厨房门口的位置,是一个正方形的柴灶。

张大姐说,这是用来烧炕的,隔十来天就要烧一回,保持炕床干燥。和柴灶匹配的是一把小板凳和一口水缸,水缸上盖着一个玉米秸秆缝制的盖帘儿,大小正好盖住缸口,盖帘上放着当天吃剩下的馒头和菜,一个红色防蝇罩罩在上面。厨房里没有多余的家具,显得干净敞亮。

卫浴设备在院子的西南角。和城市居民家里的卫生间差不多,卫生间同时也是浴室。“太阳能热水器每年从5月用到10月。”张大姐告诉记者,石洞子冬天最高气温零下20℃,家里洗不了澡,到了冬季,村民会相约着,合租一辆车,去山北边的河北丰宁洗矿泉浴。“现在路好走了,去河北比去汤河口还方便,洗完了还能逛逛集市。”

张大姐告诉记者,“村里现在喝到的水是山泉,24小时随时能喝到,水质也变好了。”

记者到访石洞子村之前了解到,当地地下水氟含量比较高,不少村民牙齿变黄,有的甚至变黑。到了7、8月旱季,还经常断水。

2018年,在帽山村书记彭明华的带领下,村委会投资10多万元,村民出工出力,从石洞子村引出山泉水,向帽山村的4个自然村输水,管道都是深埋在地下1米,确保冬天不冻。改造后,帽山村吃水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包括石洞子在内的4个自然村全部喝上了放心水。

燕子又飞回来了

记者注意到,在石洞子村东公路上,沿路隔不远一个长方形的垃圾柜,每个柜子里有3个垃圾桶,村民告诉记者,3个桶分别盛放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

采访中,不少村民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环境好了,最大的变化是,村子周围经常能看见白鹳、野鸭等野生动物。

一位60多岁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很多燕子,都会飞进村民家里做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见不到了,这几年环境整治以后,燕子又回来了。”

为进一步了解帽山村环境的变化,记者采访了帽山村书记彭明华。回忆起当初治理村域环境时,彭明华说:“当时也犯过难,挪个柴火垛,都要做工作。”他说也没什么好办法,“左不过上人家说呗,爱听不爱听都得说,直到做通了为止。”

彭明华告诉记者,村里老人多,儿女基本都不在家,为了改变老人们的传统观念,自己一个粗犷的汉子练就了一张婆婆嘴。“甭管咋说,村民还都是支持的。”拾掇出来的空地用来栽花种树,美化环境。记者注意到,树种选的是桦树、柳树等乡土树种,花草也是相对皮实耐寒的菊科花草。

在村委会的带动下,留在村里的村民平均收入每人每月都能达到2000元。彭明华告诉记者,他打算今明两年把老年驿站建起来,解决村里老人吃饭的问题。“能走的,上村委会来吃,不能走的,送菜上门,服务到家。”

为了发展村集体产业,帽山村还在推进温泉民宿建设,计划利用当地开采出来的温泉,发展旅游业。“用温泉把几个自然村都打造成度假乐园,村里没有产业不行。”彭明华说。

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何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