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

榆次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太行山西麓,汾河冲积平原晋中(太原)盆地东北边缘。东倚太行支脉,西俯汾河谷地,南抱八缚峻岭,北枕罕山群峰,地势总体上东南、东北高,西南低,呈阶梯状倾斜,山区、丘陵、平川等地貌过渡明显,分别占榆次境域总面积的35%、41%、24%。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2)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3)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4)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5)

榆次东南部分布于长凝、石圪塔、黄彩一带的八缚岭山系和北部分布于沛霖、鸣谦、什贴一带的罕山山系,均属于太行山西麓的支脉。在榆次的这片土石山区,较知名的山有50余座,它们大多山势峻峭,峰峦重叠,沟壑交错,覆盖着大量以白皮松为主的原始茂密森林,而更多的山体则裸露着色彩斑斓、质地各异的岩层。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6)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7)

西长凝东南约40公里,是榆次与和顺的县界,这里曾有一座古代关隘——仪城关,因此,从长凝到仪城关的道路,在榆次古县志中被称为长仪古道。榆和县界处,榆邢公路的东侧,就是海拔1718米的八缚岭主峰,八缚岭北麓的桃花塔是涂河的源头。八缚岭山系呈环带状绵延于榆次、和顺、榆社、太谷边界处,诸多著名的山峰耸立于涂河的两侧,不仅是榆次涂河、金水河、圪塔河等众多河水的来源地,也孕育了榆次长凝一带的“魏榆”历史文化。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8)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9)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0)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1)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2)

涂河以东八缚岭东北的人头山,耸立着如人头形的巨石。人头山北的石人山,峰似人形。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3)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4)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5)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6)

石人山北的鸡冠寨,山如鸡冠状。从庆城东的尖慕山,可远眺鸡冠寨北的榆次著名山峰——神人岭。古时的神人岭山巅积雪至夏不融、巍峨壮观,此为“榆次古八景”中的“神岭积雪”。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7)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8)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9)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20)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21)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22)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23)

神人岭北的雁山西麓是小涂水(固庄河)的源头,小涂水向西北汇入涂河。雁山北的盘肠岭,因山径迂回曲折如肠而得名,西麓下的苇子沟水向西北也汇入涂河。雁山向西南延伸出的支脉——猫儿岭,位于庆城和沟口之间,地势险要,可俯瞰涂河与长仪古道,曾是明末榆次地方武装与李自成起义军交战之地。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24)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25)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26)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27)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28)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29)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30)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31)

猫儿岭西北的黄背岭,是一道像黄色脊背的山梁。猫儿岭南侧,与之遥遥相对的是因山中的植物——莲枝而得名的莲子山,山上有一块酷似棺材的岩石。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32)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33)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34)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35)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36)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37)

八缚岭主峰西南38公里、榆次、榆社和太谷交界处的一座山峰,因跨越三地而得名三县垴。三县垴西北的长(方言读zang)枪凹圪塔,地处榆次与太谷交界,海拔1813.8米,是榆次境内最高的山峰,巍峨耸立,极为壮观。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38)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39)

长枪凹圪塔西北18公里处榆太界的绛立圪塔,传说因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魏庄子——魏绛曾在此驻足而得名。魏绛“以货易土”,兵不血刃把榆次纳入晋国版图,力促榆次的土著——戎狄融入了晋国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先进的晋国农耕文明自此开始逐渐取代榆次落后的游牧文明。因“和戎”而载入榆次史册的魏绛,也因“魏榆”之名百世流芳。海拔高达1789米的绛立圪塔,在榆次旧志中也称“绛岭”,魏绛在此制高点上驻足指点榆次江山,完全有其合理性。看来,这座山峰之名的由来,似乎并不只是传说。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40)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41)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42)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43)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44)

绛立圪塔西北的青杨岭,层峦起伏,山北凹中的大佛寺,现存3.8米高的石佛坐像。青杨岭西北的红羊山,怪石林立,是天然壁垒,山上的古寨是古人的避兵之所,至今依稀可辨。由红羊山继续向北,是山势如塔状的大塔山,这里是古涂水(今津水河或金水河)的源头;大塔山西北是杜家山,山上的村落以山为名,而这座山又因这个“知情之村”而出名;长凝镇段和村与庄子乡南头村之间的石梯岭,石阶层叠如梯;每当暴雨来临时,石梯岭西北的分水岭,山洪四泻,洪水分别从东北、东南、西面三个方向流入涂河、津水河、圪塔河,是名副其实的分水之岭。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45)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46)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47)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48)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49)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50)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51)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52)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53)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54)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55)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56)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57)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58)

榆次古城北门名为“望岳”,这个“岳”指的就是榆次古人心目中的镇城之山——罕山。位于乌金山镇平地泉村和西蒜峪村北的罕山层峦起伏、有大片森林覆盖。饱含大量水气的云雾笼罩着山峰,雨水时下时停,呈现出梦幻般的仙境,旧志“榆次八景”称此景为“罕山时雨”。罕山的主峰向南延伸出的紫金山、乌金山和卧虎山三大支脉,统称罕山山系。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59)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60)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61)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62)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63)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64)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65)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66)

榆次、寿阳交界处的紫金山,因山上多红砂,远望呈紫红色而得名,山上建有著名的华严寺。要罗村北的要罗山,古名为“王胡山”,唐宋时的王胡山森林繁茂,茂密的黑松林绵延四五十里直到王湖村北。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67)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68)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69)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70)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71)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72)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73)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74)

榆次、太原、寿阳三地交界处的乌金山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峰海拔1388米。乌金山不仅以煤碳储藏丰富著称,而且因境内层林覆盖,郁郁葱葱,自然风光绮丽独特,自古就是避暑胜地。乌金山北的馒头山,山貌似馒头形;馒头山北的狗头山,山貌似狗头形;馒头山西南的先锋山,峰峦险峻,上有寨壁遗址,古为避兵处。乌金山东北的大洪山山势陡峭,砂石多红色,天然林茂密。乌金山西北的孟良山,据传,曾是北宋时杨延昭部将孟良的驻军之处,因而得名。大峪口西北的海螺山,山形似海螺状。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75)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76)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77)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78)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79)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80)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81)

乌金山镇的结岭石与崇窑梁之间的卧虎山,因其形似卧虎状而得名。卧虎山山势险要,是著名的古战场,唐末,沙陀人李克用进攻太原时,曾与太原守军交战于此。结岭石西南的老鸦山,怪石嶙峋,峰峦陡峻,林木葱蔚,在邻近诸峰中最为壮观。结岭石正南的中林山,高1271米,山上建有和合寺,是古时的军事要地,立足中林山顶向南俯瞰,榆次城尽收眼底。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82)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83)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84)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85)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86)

从榆次土石山区向西或向南,是北田、庄子、长凝、东赵、什贴、沛霖、鸣谦等覆盖着厚重黄土的丘陵区,台垣、阶地、土梁、沟壑等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在此悉数呈现。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87)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88)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89)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90)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91)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92)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93)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94)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95)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96)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97)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98)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99)

从丘陵区继续向西或向南,就进入东阳、陈侃、张庆、使赵、郭家堡等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川,平川总体向汾河倾斜,位于张庆乡东贾村海拔最低,仅772米,与榆次山区的最高峰相对高差达1000多米。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00)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01)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02)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03)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04)

榆次古八景(沧海桑田话榆次)(105)

榆次地形从高山峡谷到丘陵盆地呈阶梯状下降,或密被着苍翠的松柏、或裸露着多彩的岩层、或覆盖着厚重的黄土,土石山、黄土梁、台塬、沟壑、平川等地貌千姿百态,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如此鬼斧神工般的杰作?

详情请关注故园音画,继续阅读《沧海桑田话榆次之2地质变迁》

本文相关视频点击以下链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