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

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前几天详细聊了“笔法”,今天再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结字”。

结字,也称结体、间架,是字体的结构形式,即每一个字中的点画布置。结体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字的美观程度,因此赵子昂说:结字亦须用工。”

结构是用笔产生的,即笔势。前几篇我们讲了用笔方法,我们知道。运笔成画和结体成字是用笔的主要面。因此,不同形态的点画如何联结、搭配和组合与用笔有着密切的关系。包世臣明确指出:“结字本于用笔”,东汉蔡邕在《九势》里详细说明了结体与笔势的关系,他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正是点画之间那种“递相映带”的笔势才使结体具有书家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死板地去结字,不注意笔势,甚至“势背”,即使再精心设计,写出的字也会神情呆滞,气备不畅,全无神气。因此我们可以说:不同的用笔。会产生不同形态的点画(如肥瘦、方圆、藏露、曲直、刚柔等),因而会形成和产生不同风格和形体的字形结构。如方正刻励,点画险劲的欧体,与雍容丰腴,端庄遒劲的颜体便是明证。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1)

我们由此可知,笔势是指落笔写字时,点画之间存在的力学关系。由于书家在写每一点画的轻重快慢习惯上的不同,会造成笔画长短不同,笔画偏旁相互间的距离远近不同,字形的疏密不同,从而在结构外形上造成复杂变化,产生出不同形体姿态的结体来。所以,我们前几篇文章讲了用笔之后,必须认真聊一聊结构问题。清冯班在《钝吟书要》里说:“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又说:“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说明了要把字写得好,用笔和结构是关键。关于结构问题,历代书家一直很重视,如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明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的《楷书结构九十二法》,对书法结构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对于初学结字,可以掌握一些字形结构规律。今天就不说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法则。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艺术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书法也是如此,尤其是行草书,结体变化更大,因此我们聊结体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从千变万化的结体形态中找出一些带有共同规律的东西,以便指导我们的书法实践。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2)

学书者大多从楷书开始,楷书写好了可以为其他书体打下基础,还能兼顾实用,因此,我们先从楷书来讨论结体的几种形式:

汉字结构分为独体结构和合体结构两大类。合体结构又分为重叠结构、并列结构、环抱结构等。

那么我们先说独体结构,独体字由不能独立成字的点画组成,它没有偏旁部首的搭配,是独立的实体。这类字要做到重心平稳,平正匀称,疏密有致,对准中心,四面照应。汉字虽然强调结体要“四满方正”,“四面停匀,八面俱备,”但是,许多字的结体又有其特殊性,因而表现出许多不同的体势。如:有的字形宜方:十、丁、中等;有的字形偏长:自、目、耳、冈、周等;有的字形偏短:曰、西、田、四、之等;有的字形宜肥:土、山、玉、一、工等;有的字形宜瘦:了、予、才、卜等;有的字形宜大:龟、国、乌、色等;有的字形宜小:王、玉、公、士、口等。

这些字形的变化,是根据字中笔画的多少、体势的匀称而安排的,表现出了字体的自然美,因此书字贵能与自然妙相契合,达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效果。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3)

我们再来说说合体结构,合体字各部分之间要根据字形的体势、笔画的多少和所占地步的大小来安排结构,达到疏密合度、比例适当,参差错落中实现平正安稳,王羲之在《论书》里曾说:“二字合为一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长则如死蛇挂树;不宜短,短者如踏死虾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合体字结构包括重叠结构、并列结构、环抱结构。凡是重叠的字形,切忌过长,可采取适当压扁部分偏旁结构的方法,求得结体的分布停匀。凡是并列结构的字,忌过阔,一定要紧凑。右上包围类型不外“戈”字旁和“横折竖”之类的字。“戈”字旁的右上包形式,主要将“戈”字写好,“戈”钩要有力度,其中的短撇要根据字形迎着被包的结构单位和抱势撤出,这样,字显得饱满有力。“横折竖”类要把外框写正,勿使歪斜,结构紧凑,同时又要注意不要过满,做到疏密有致;左上包围类型不外“厂”字头,“广”字头,“疒”字头和“尸”字头,应力求写得平稳舒展,能包容下面的结构单位,勿使歪斜;左下包围形式的字,主要是“辶”字底的字,所以一定要注意把“辶”写好;三面包围上包下这类字的中间部分须向上靠拢;下包上这类字的中间部分须向下靠拢,外框不要太高。左包右这类字的中间部分须重心摆稳;全包围结构是由四面包围而构成的字形,其特点是由外围包向里面,外框的大小即是字的大小,其结构外框在平正的基础上,稍向右上取势,全框略呈长方形。凡被包围在字框里的字或点画,要求做到:对准中心、掌握重心、疏密匀称、斜度相等,上紧下松,布满全框。同时应注意,框内的字要与外框搭配协调,字与外框要留有适当的距离,不要偏向一边或有所空虚。总之,包围结构的字形结体要注意紧凑,避免松散,做到重心平稳,结体实在,安稳得体。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4)

我们说了这么多,其实汉字的结体,尽管在形态上有千变万化,但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规律,清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这里所说的“理”指的是基本原理,也就是具有共性的内部规律。但是,我们学习书法,不可只求字体外表的形似,应着重掌握其内在的原理。接下来我们就聊聊结字的三个原理:

一、平正安稳

王羲之说:“夫书字贵平正安稳”,这是对书法结体原则的高度概括,我们在经营点画时,首先要遵循这一原则。平正安稳,就是要求重心平稳,要求做到匀称、协调、和谐、对立统一,而这也正是书法艺术结构美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方法,它是对任何一种书体结构的总要求。对楷书来说,每个字都必须做到重心平稳,而对行草来说,虽然每个单字的重心不一定做到平稳,但它必须通过字与字的相互欹侧来达到整体的重心平稳。每个书家不管追求的字形尚长还是尚方,用笔稳健还是空灵,书写节奏快还是慢。都必须做到结体的平正安稳,他们在这一点上也各有方法,如欧体经常采用单字内部结构偏正互补的方法,使结体险中求稳,而颜体则多用篆书式的结字方法,正面视人,左右相向,两肩齐正,如伟丈夫正襟危坐,稳如泰山。其实我们学书法,就是要学习书家们的这种结字方法和用笔特点,加以吸收采用。但要搞明白,这里说的平正安稳并不是指一个字的横平竖直,而是指字的内部结构要合乎物理重心原则,因此,要求平正安稳并不是把字写得呆板无生气。要实现“平正安稳”,须在结体上讲求均衡对称。均衡对楷书来说,就是要求字的点画在长短,粗细,疏密之间大致相等,悬殊不大;对称,就是指字的点画结构在排列上保持对应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结字时,笔画多的部位要写得紧凑、轻灵些,笔画少的部位可写得宽绰、厚重些,做到整个结构基本保持均衡状态,这样,字才显得庄重稳健。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5)

二、点画呼应

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笔顺,点画和点画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的或外在的联系,这就是点画的呼应关系,它是由笔势产生的。呼应的作用在于将原来各个独立的点画,贯穿为有机的整体。如果点画间没有呼应关系即使互相集合在一起成为文字,也只是一种机械、简单、呆板的拼凑,没有传神的审美价值,而有呼应的点画,才能显得神气活现。楷书的点画起止分明,形体独立,但笔断意连,它的呼应是无形的,主要是靠点画的走向、向背来实现。而行草的笔势呼应则比较明显,是有形的,无论是字中的点画之间、部首之间乃至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往往有牵丝相连,因为行草书书写速度一般较快,在起笔收笔处经常有意无意地带出行笔走向的痕迹,这种有形的痕迹,断者为附钩,连者是牵丝。因此结字之法,宜点画呼应,倾盼有情,回抱照应,纵横得势。这是一幅成功作品的标志。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6)

三、结体的形态变化贵自然

书法艺术起源于自然,这不仅是因为汉字的产生是“依类象形”、“画成其物”,更重要的是因为书法同其他一切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事物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式出矣。”历史上各大书家,在其书法作品中,极尽变化之能事欲表现其追求自然的情趣。如欧阳询的《九成宫》和颜真卿的《自书告身》,里面字的大小、长短、斜正、疏密、肥瘦各不相同。表现出了汉字的自然之形,能够各尽姿态、富有自然之趣。姜夔在《续书谱》中曾说:“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王澍在《论书賸语》中也说:“作字不须预立间架。长短大小,字各有体,因与体势之自然与为消息,所以能尽万物之情状,而与天地之化相肖。有意整齐,有意变化,皆是一方死法。”宋米芾也强调:“写字无刻意做作乃佳。”因此,我们说,书法结字的形态变化不能故意安排,预立字形,一定要随字形和笔势的自然之势来书写,做到自然美,而自然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最高标准。要达到这种自然美,必须有熟练的笔墨技巧,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各方面的艺术修养。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7)

说完了结字的三个原理,我们接下来细聊结体的五个基本方法:

一、欹正

欹是倾斜偏侧,正是平直方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书法要旨,有正有欹。”“正而无欹,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欹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阐明了在书法中欹正的重要作用和审美价值。我们从美学观点来看,汉字结体的内部平衡、匀称、协调,是结体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楷书一般要求写得“四满方正”、“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唐孙过庭《书谱》曾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充满辩证法的论述,说明了平正与险绝的完美结合,即平正中要有险绝之姿,险绝中又要有平正之态,既不能流于狂怪,又不可失于平庸。

“欹”不是单一的“欹”,而是“如斜”、“似欹”,而且还可以斜而反直,欹而反正。由此可见,“正”也不是单一的正,很多表现平正的字,实质上也只是似正如直。从辩证的观点来看,“欹”与“正”都不是绝对、单一的,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和欣赏心理中,可以互相渗透、转化的。所以,平正真正的含意决不是指点画机械而单调的排列,而是指结体匀称端正,点画的搭配入情入理又不失法度。欹侧是指在平正的基础上微妙而适当地挪动,变化某些点画或偏旁部首的位置和角度使结体形成各种姿态,正如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所说:“所谓欹者,参差起伏,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8)

欹正在结体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合体字的各个点画或偏旁有欹有正,以欹附正,互相映衬,复归平正,如颜真卿《自书告身》中的“清”、“颜”左正右欹,姿态险绝,但整体看来,重心却很稳实。

二是整个字大部笔画呈倾斜状态,而一两个少数笔画(常是主笔)在质量、位置、方向上造成的视觉感,平衡了全字,稳定了整体。如欧阳询《皇甫君碑》中的“深”、“臧”字,整体向左倾斜,但通过“木”字和“戈”钩平衡了全字的重心,险中求稳。

总之,欹与正这两个对立的矛盾,处理统一得好,才能产生完美的结构形式。我们初学书法,宜打好“平正”关,不可未谙规矩,不知平正,即求变化,必如无根之木流于狂怪粗俗。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曾告诫过学书者:“学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若不均与欹,如耳目口鼻,开阔长短,邪立偏坐,不端正矣;不活与滞,如土塑木雕,不说不笑,版定固窒,无生气矣;狂怪与俗,如醉酒巫风,丐儿村汉,胡行乱语,颠扑丑陋矣。”这对于一些好奇而异,急于求成的人来说,是足以引以为戒的。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9)

二、主次

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主笔是指一个字里,能够笼盖、负载、贯穿或包含其他部分的笔画。次笔是指对主笔起映衬,烘托作用的点画。主笔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写得舒展、厚重,着实有力,生动有致,在字中起传神和稳定结构的作用。次笔总处于客位,通常写得细瘦紧敛,作适当的约束、控制,在主笔周围“旁见侧出”(朱和羹《临池心解》语)。书法如同绘画,它的结体也讲究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在经营一个字的整体结构时,先要重点考虑主要笔画的形象处理,至于其余笔画的高低远近摆布,一般只占次要地位。如“山”字的“竖”、“安”字的“横”、“成”字的“钩”就是主笔。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10)

解缙在《春雨杂述》里谈到:“一字之中,虽欲皆善,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披拂主之,如美石之韫良玉,使人玩绎,不可名言。”这里指的就是主笔,成功的主笔正如石中美玉,水中明珠,令人玩味不止。而名家各碑帖中的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主笔给一个个字增添了无穷的神采和美感。但我们也应当注意,主笔固然重要,次笔也不是无关大局的,要写好一个字,在写好主笔的同时,应使次笔配合主笔,与主笔结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次笔安排不好,会使主笔孤家寡人;次笔安顿得好、就能为主笔锦上添花。由此可见,次笔对于主笔和整个字的结体,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11)

三、疏密

结字要符合结构的平衡律,须做到疏密停匀,长短阔窄肥瘦大小比例适当。邓石如曾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点画写得紧密,能给人以繁茂、谨严、厚重之感;点画之间疏朗,能给人以洞达、开阔、舒畅之感。但过于紧密,则体势臃肿,显得郁闷,神态索然;过于疏朗,又会使间架松散,显得萎靡不振。只有疏密相间,使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则风神皆出。一般说来,点画少的字,如“大”、“山”等字,宜写得舒展、丰满一些,而点画多的字,如“雾”、“寿”等字,宜写得紧缩。收敛一些,用笔要轻,细。正如徐浩在《论书》中所言:“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小促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其大经矣。”从上例可以看到,由于疏密匀称,比例适当,长短大小错别有致,富有变化,因而每个字都显得潇洒大方,端庄自然。

在合体字中,更应注意字的疏密匀称,比例适当。有些字的结构表现为“上密下疏”,如“学”、“带”等;有的结构表现为“上疏下密”。如“孟”、“室”等;有的结构表现为“左疏右密”,如“深”、“德”等;有的结构表现为“左密右疏”,如“献”、“教”等,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但它们所占的比例并不相同,有的结构单位笔画多,占有的比例就要大,多一些;笔画少的结构单位就要让出一些地步,做到疏密有致,协调自然。由此我们还可想到左中右和上中下结构的字,它们的组成比例,更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变化,决不可停匀布排。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12)

四、向背

向背是点画呼应在结体形态变化上的具体体现,一般主要表现在左右结构中,相向就是在一个字内,左右两部分的精神汇聚一处;反之,字的精神左右颊盼,就是相背。向背所形成的姿态就像二人相揖相背,它不光体现在合体字上,也表现在方框结构中的二竖画上。

在楷书中,欧体多用相背之势,结体险劲,瘦峭多姿;颜体多相向之势,结体雄浑,丰腴沉着。即使同是欧体,结字上亦有向背之分,如“铭”、“终”。左右部分都呈相向之势,笔势向内聚合,互相穿插,善于迎让,形成有机的整体。“相”、“秽”左右两部分都呈相背之势,神态不一,各呈体势,但须同时向中间靠拢,相互照应,表现出结体的严密性。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13)

五、虚实

结字要注意虚实的变化。虚实的含义很丰富,疏密,黑白、枯润、浓淡、轻重等,都可造成虚实的对比。在楷书中,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故点画多实,使转多虚。只有实中有虚,以虚映实,才可避免闭塞之感。隋代的智果在《心成颂》中就提出了“潜虚半腹”的说法,即方框结构中的“左实右虚”的问题。《书法粹言》说:“凡字如日、月等字,内有短画者,不可与两直相粘。”则对“潜虚半腹”论进行了解释,“潜虚半腹”的价值,在于提出了“虚”的概念。

唐柳公权在楷书结体中把虚实的对比体现得最为充分。如他写的“国”字,将应合的四围,略开缝隙以透气,尤其在内部的处理上,通过笔画的粗细、长短、大小、欹正的变化和组合。将大空间分割成许多形态各异的小空间。灵动透气,表现出灵活多致的空间美。柳体这种以结体之“虚”烘托笔画之“实”的特色,使人们玩味到了他笔画的美,突出了他挺拔的“柳骨”风韵。当然,书家在结体的虚实对比、变化上各有绝招,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总之,要做到虚实结合,当知“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辩证法即可。

书法字如何排版这一篇就够了(书法结字详解一次性说透)(14)

如果对书法学习和欣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维知书法”,维知每天给您带来书法知识和名家书法欣赏。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书法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书法艺术水准。愿与广大书法爱好者一起弘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