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之恋发布 环保公益电影冰川之恋

冰川之恋发布 环保公益电影冰川之恋(1)

冰川之恋发布 环保公益电影冰川之恋(2)

环保公益电影《冰川之恋》剧照。刘伯良摄

冰川之恋发布 环保公益电影冰川之恋(3)

环保公益电影《冰川之恋》导演李彦波(中)在为演员说戏。刘伯良摄

近期,环保公益电影《冰川之恋》开启线下试映。该片讲述了一位电视台女主持随单位组织的户外徒步团来到某高原冰川景区,与那里的一名义务环境监测员相爱,从而放弃了繁华大都市的生活,为保护生态环境尽自己一份力量的故事。

《冰川之恋》编剧、导演李彦波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为了将故事中的环保理念进一步延伸,电影出品方与生态环境部下属的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共同发起“万年冰川公益项目”,其中包括每卖出1张电影票便捐赠1元钱给该基金会等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呼吁全社会关注冰川消融及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并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李彦波称,《冰川之恋》现已与多座城市建立了公益点映合作关系,首批点映地以四川、广东、湖南等省份的部分城市为主。

冰川消融现象

激发导演创作灵感

谈到为何会创作这样一部并不算主流的环保题材电影时,李彦波表示,自己是一名户外探险爱好者,经常自驾前往西部雪域高原旅行。“2009年7月我第一次进藏考察时,途经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和林芝市察隅县交界处的仁龙巴冰川。当时我就被冰川壮丽的景观深深震撼。”李彦波说,此后,冰川独有的原始感、洁净感和神秘感让他久久不能忘怀。6年后的2015年7月,他再度踏上重返仁龙巴冰川的旅途。

此时的仁龙巴冰川虽然美丽依旧,李彦波却惊讶地发现,其冰面高度似乎有了较大变化。他与当地人沟通得知,仁龙巴冰川下线位置已经萎缩了几十米。

李彦波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除了仁龙巴冰川,我国多处冰川消融也很严重,如知名度较高的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雪山。“2018年,我在丽江古城拍摄纪录片时,发现玉龙雪山雪线的位置也有所降低,在古城可以明显看到远处的山顶已鲜有雪迹。”他说,结合这些冰川的消融现象,自己萌生了创作一部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影视作品的想法。

不久后,李彦波开启了专项调研。他在青海省年保玉则保护区了解到,一些藏族牧民常年用定点影像记录冰川的变迁,并获取了主峰冰川十多年来的实地变化信息。“这些数字成为冰川消融最直接的证据。此后我还通过一些可靠文献,得知我国高海拔地区气温上升幅度是全球均值的3倍左右。也就是说,到2050年,青藏高原有一半以上的冰川可能消亡。这个结果对于高原生态系统而言将是灾难性的!”李彦波表示,从那一刻起,他觉得已不能再耽搁了,必须马上启动电影项目。

在与制片方沟通后,李彦波立刻开始酝酿剧本。创作初期,他选择了三个拍摄方向:第一个是以科教内容为主题的纪录片,第二个是类似于好莱坞电影《后天》那样的灾难片,第三个是以爱情叙事为主线的故事片。考虑到纪录片受众群体较少、灾难片投入成本高昂等客观因素后,李彦波及其团队人员最终选择了以情感为主导的叙事型故事结构,确定了电影片名——“冰川之恋”,并将影片的故事创作背景与取景场地定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

“选取景地时,我们共计在四个有冰川景观的地方进行考察。”李彦波说,“分别是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雪山、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明永冰川,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达古冰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冰川。当我来到海螺沟时,发现这里具备巍峨雪山、磅礴冰川、淳朴民风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文化特征,便确定了海螺沟为影片拍摄地点。”

影片拍摄过程

困难重重 险象环生

2019年10月,川西高原上的海螺沟已是冰天雪地、银装素裹。月初,《冰川之恋》全体演职人员陆续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海螺沟景区所在地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磨西镇。经过一周时间的前期磨合沟通,电影在10月16日开机拍摄。

在高原拍摄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冰川之恋》剧组演职人员需要每天一大早驱车近两个小时才能抵达拍摄地。李彦波回忆说:“盘山道积雪,一侧紧挨悬崖,非常不好走。剧组车辆和驾驶员都来自广东深圳,驾驶员们工作两天后纷纷表示体力、精力跟不上。最后我们不得不聘请当地有经验的驾驶员,才解决了交通和设备搬运问题。”

除运输难题外,严重缺氧是剧组人员面临的另一大问题。“不是常住高原地区的人,若到海拔超过2500米的地方,身体就会有反应,在平地走多几步或许都很吃力,更别说频繁在雪山上攀爬。”李彦波介绍说,剧组拍摄的主要场景在海螺沟冰川3号营地以上,海拔介于2800—3500米之间。在这种环境下,演员要背负户外背包,工作人员得运送沉重的拍摄器材,再加上经常穿行于林间、冰碛和乱石中,这对全剧组人员的体能都是不小的挑战。

为了不耽误拍摄,保障全组人员顺利完成任务,制片方提前准备了成箱的氧气罐,演员撑不住的时候就吸几口氧,稍微缓过劲便接着拍;工作人员中体质较弱的只能全程带着氧气罩进行作业。

“对于摄制过程中的困难,我们总能找到办法去克服。”李彦波说,实际上真正让他担心的,还是剧组在冰川区域活动时所要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并不是所有的危险都在明处,有时突发的险情让人防不胜防。”

对此李彦波介绍,比如有一段戏,女主角在冰川末梢的位置为观众进行现场解说,突然,一块约一吨重的冰石从山坡上直冲冲地滚了下来,与女主角和摄影助理擦身而过,吓得两人几近崩溃。在另一段剧情设计上,李彦波曾想拍男主角跳进冰河救人的场景,但考虑到人身安全风险太大,最终决定放弃该片段的摄制。

《冰川之恋》电影杀青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电影行业进入漫长的寒冬,全国院线关闭了近半年之久。李彦波和剧组成员只能无奈等待,“一直到2021年春节,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积极向好,电影票房再度恢复元气,这也让我很受振奋。此后我便与多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联系,开始进行《冰川之恋》影院排片与宣发工作。”李彦波表示。

电影开篇 项目推进

持续传递生态价值观

电影《冰川之恋》试映期间,恰逢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其中提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趋强趋重趋频,台风登陆更加频繁、强度更大,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异常变化等因素导致发生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森林草原火灾的可能性增大,重特大地震灾害风险形势严峻复杂,灾害的突发性和异常性愈发明显。”

在此背景下,电影《冰川之恋》引发了社会的更多关注。有影评人点评称,这部电影将影视娱乐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灾害应急防治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电影的娱乐方式、文化载体产生较大社会效能。同时,电影倡导了一种精神理念,即保护环境不仅仅在于政府,同样需要每个人担当起这份责任。

对于这样的观点,李彦波予以肯定,他认为,冰川融化是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自然环境的缩影之一,它带来的生态危机与人类生存安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国各地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历年来部署和落实了一系列政策。如2021年1月,中国气象局出台的《青藏高原冰冻圈与生态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中就明确新增冰冻圈观测站92个,布设生态观测站27个,每种冰川灾害类型至少建设两个冰川观测站点,为应对气候变化和重大工程提供科学支撑。”李彦波说,“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普罗大众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危害理不明、看不透,则会大大影响相关部门的防范与整改效率。”

电影《冰川之恋》在环境保护领域传递的正向价值观正在逐渐显现。而在电影作品寿命普遍较短的境况下,如何能够长久持续地宣传这种价值观?李彦波坦言,其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合作启动的“万年冰川公益项目”,正是为了以“电影开篇、项目推进”来实现生态价值观持续传递的目的。

“这也是我们这些影视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李彦波说,“之后,我们或许还会以纪录片的形式对中国境内的冰川进行实地拍摄和展现。让观众更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冰川的消融与变迁,从而明白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遥远的未来,或许是大多数人这辈子就能真真切切看到的事实。”

■中国城市报记者:王 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