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九月空气质量排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来源:台海网

厦门九月空气质量排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1)

东坪山片区建成全省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资料图/记者 张奇辉 摄)

厦门九月空气质量排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

我市举办领导干部“应对气候变化”专题培训班。(陈延平 摄)

厦门九月空气质量排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3)

东坪山实现生态蜕变。(思明生态环境局 供图)

台海网6月18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17日-18日,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举办我市领导干部“应对气候变化”专题培训班,推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本领,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各区,管委会及重大片区指挥部和各镇街120余名相关干部参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这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作为生态环保工作的“主力军”,市生态环境局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全方位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超越、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此次培训班,虽然只有两天,却像一场及时雨,干货满满。

“我市邀请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的三位领导和专家,以及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大学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课程安排上来看,也十分用心,“各位老师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十四五’规划思路、全国碳市场建设政策行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以及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能源发展等方面进行讲解,既有国家政策层面的知识,又有厦门实际情况,内容非常丰富。”

昨天以来,参与培训的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的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参与培训的我市各级领导干部纷纷表示,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抓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决策部署上来,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主动探索

厦门,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长期以来,厦门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以实际行动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积极推进低碳绿色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打下了良好基础。

行动1

推进国家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早已成为厦门发展道路上的关键词——2010年,厦门市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首批低碳城市试点之一,2011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逐年制定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计划,分年度推动实施。

此外,我市制定实施《厦门市“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大力推动产业低碳发展,积极发展低碳能源、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顺利完成省对市下达的“十三五”期间碳强度下降19%的目标。

成果累累。2015年,鼓浪屿社区被列为第一批省级示范社区试点,思明区瑞景社区、湖里区禾山社区、海沧区海虹社区、集美区康城社区、同安区芸溪社区和翔安区洋塘社区列为市级低碳社区;2017年,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成为厦门金砖会晤碳中和示范基地,这是金砖会晤历史上第一次实现“零碳排放”,成为一段国内外知名的“碳中和厦门故事”;2020年,我市东坪山片区建成全省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将“两山论”转化为实践成果;今年3月,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推出全国首个碳中和服务平台,探索开展碳中和登记公示、绿色金融、培训研究等平台服务功能。

行动2

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了解温室气体排放现状、预测未来减排潜力、推进节能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以来,我市逐年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2015-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逐年上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行动3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

2016年、2020年,我市先后两次开展碳排放峰值研究工作;2019年,组织开展“十三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完成情况及“十四五”工作重点研究课题;2020年,开展“十三五”碳减排目标与实现路径回顾性评估,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十四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建议。

同时,厦门大学积极开展海洋碳汇研究,2020年12月挂牌成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今年上半年,我市还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库,向全国范围征集60名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专家,为我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持。

重点工作

下一步,厦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策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厦门经济特区“敢为人先、敢闯敢试、敢拼会赢”的改革精神,全力以赴推进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聚焦1

强化顶层设计

编制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

接下来,碳达峰、碳中和将纳入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结合《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将携手,加快我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进度,明确达峰目标,提出达峰时间表和实现路线图,同时将碳达峰工作融入“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产业、能源、交通等专项规划,力争碳达峰行动在全省走前列、做表率。

聚焦2

加强源头管控

着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如何切实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厦门有着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同时强化源头治理,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加强企业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强化政策手段,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我市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聚焦3

打造低碳能源

着力降低全社会能耗水平

降低能耗,打造低碳能源,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一大重要抓手。为此,我市将全力推进能源节约,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责任,坚决淘汰能耗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全面推行重点行业能效对标;控制非清洁能源消耗,重点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和石油消费增量,实施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能源深度开发利用“双轮驱动”,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供给能力,提升城市燃气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分布式电源与配电网的协调能力,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灵活可靠、经济高效的现代输配电网络,提高外部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调入能力。

聚焦4

发展低碳交通

着力提升绿色出行水平

低碳交通,是一个城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路网通行能力,促进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融合发展,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优化公交线网,加快发展公交枢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出行换乘便捷性;推动机动车纯电动化,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推动新建住宅小区配建或预留充电桩、老旧小区合理规划,试点安装充电桩;推进绿色海港、空港建设,持续提高港口岸电、机场桥电使用率。

聚焦5

发展绿色建筑

着力提升建筑领域节能减碳

着力提升建筑领域节能减碳,也将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包括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升公共建筑能效,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探索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建设;推进利用太阳能、空气热能等解决建筑用能需求,推广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公共机构率先开展空调系统绿色化改造,率先使用太阳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提供供电、供热、制冷服务。

聚焦6

增加生态碳汇

积极助力碳中和愿景

增加生态碳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此,我市将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大推动全市裸露山体生态修复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加强山海廊道管控修复、生态敏感区的整体保育,因地制宜修建山体、森林、城市公园,形成“山、水、海、城”相融共生,构建健康高效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森林、海洋碳汇研究,增强森林、湿地、海洋固碳能力。

聚焦7

开展示范创建

构建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也是一大重中之重。在积极推进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景区等创建的同时,我市将进一步总结推广东坪山近零碳排放区示范经验,开展大型会议、赛事碳中和试点,探索碳普惠、碳积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链接】

减碳增汇点绿成金

打造全省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

厦门市深化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理念,在思明区东坪山片区建成了全省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

经专家组测算,东坪山片区由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85.4吨(含林业碳汇),到2020年降碳潜力增加值达到105吨,实现由“减碳”到“零碳”再到“增汇”的飞跃。在东坪山实现生态蜕变的过程中,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始终是引领创建工作的“指南针”“方向标”。

在具体的创建工作中,我市创新探索出一套“加减乘除”特色模式——从提升碳汇做加法、降低排放做减法、协同增效做乘法、污染防治做除法四大方面入手,加强现有林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拆除违建及推行垃圾分类,优化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产业结构,推进污水管网提升改造、落实工地扬尘管控等,有力有序推进创建工作。

成效,要用数据说话。截至目前,东坪山片区林地总面积达550公顷、总蓄积量达5.2万立方米;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展开后,年减碳量约25吨;推广太阳能和倡导使用高效节能灯,年减碳量约49吨;公交车纯电动化,年减碳量约29吨;推进污水管网提升改造,新建污水管道5.2千米,实现雨污全分流、污水全收集。溯源整治东坪山水库、东山水库周边排污口23个,水库水质达到Ⅲ类功能区标准……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生态产品实现“绿色”经济价值……东坪山片区建成全省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正是厦门努力将“两山”转化为实践成果的生动写照。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巩固提升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成果,加快编制《厦门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制定低碳社区、低碳工业园区等验收技术规范,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建设,建设美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碳达峰。

(文/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通讯员 宋榕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