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明代心学代表人物(四知太守的心学解读)

知行合一的明代心学代表人物(四知太守的心学解读)(1)

所谓“四知太守”,指的是《后汉书》上,关于杨震的一段记载。

知行合一的明代心学代表人物(四知太守的心学解读)(2)

故事说,王密在昌邑做县令,为了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他始终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恰巧,朝廷派来了新任太宁杨震,他和王密多少有些交情。

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错过?王密立刻跑去拉拢关系。他不恤血本,竟拎出十斤黄全,公然行贿。杨震愤愤地质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胁肩诺笑,毫不脸红地答道:“暮夜,无知得。”意思是,并非光天化日,众日联映,我送礼.您收钱的事儿谁会知道呢?

知行合一的明代心学代表人物(四知太守的心学解读)(3)

杨震既是正人君子,又是清官廉史,他哪里受得了这番侮导?立刻寸步不让地挖苦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一句话,“湛湛青天不可此",做了肯胜杠法的丑事,不但法纪难客,连上天都要报复你!杨震由此获得一个雅号“四知太守”。他义正词严地喝走了一个行贿者,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历史上空回荡了两千年。

这则历史上真实的故事,用心学解读,就是天人合一、心物一体,我知就是你知,我、你知就是神明、天知。

这里的神,用心学来解释,就是人的灵明(灵明,是王学的专有名词)。宇宙的本体是“心物合一"的,宇宙与人生是建立在“心物合一"哲学之上的,

所以,天地父母生了我们下来,就有一种天赋的灵明,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良知,本来是人生所本来具有的,我们做人的道理,就是要躬行实践良知(致良知)。一个的修养,是复起人的本体之灵明,进而扩充发扬之,从而自然养成我们理想的人格,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王阳明传习录中记载:

知行合一的明代心学代表人物(四知太守的心学解读)(4)

有一次,陆澄问:“仁、义、礼、智这些名称,是从已发上产生的吗?”先生说:“是这样的。”

又有一天,陆澄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些都是天性的表德吗?”

先生说“仁、义、礼、智,这些也都是天性的表德。 性只有一个,就它的形体而言叫天,就主宰而言叫帝,就流行而言叫命,就赋予人而言叫性,就主宰人身而言叫心。~ 人心表现出来,对待父亲便是孝顺,对待君王就是忠诚,从此以往,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人性表现的结果。就像人还是这个人一样,对父未来说,他是儿子;对儿子来说,他是父亲,以此类推,名称可达无数,也就这一个人而已。

人只要在人性上做功夫,透彻地体悟到人性,那么天下万理皆通。

这段对话,王阳明不仅将天、人、心、性、命、理的关系,说得非常明白,而且把“天人合一”与“心物一体”的道理,都说得透彻无遗了。所以,只要了解了王学的真义,致良知了,就可以察知万理,兼顾万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