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星月夜作品感受(梵高星月夜之美)

【画作鉴赏】:《星月夜》(或星空)(1889)

【作者】: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

【风格】:后印象派、表现主义

【鉴赏】:

-癫狂的边界,信仰的天边,梦的尽头,渗入宁静的涌动。

梵高星月夜作品感受(梵高星月夜之美)(1)

-『背景』1888年时梵高邀同是印象派代表的高更加入他的“南方画室”。遗憾的是,尽管两人都对当时的学院派绘画不屑,打破了传统印象派风,但梵高走的表现主义,对事物的抽象化,与高更的综合主义终究有所出入,双方的性格、爱好、追求也截然不同。在感情的坎坷,生活的困扰和社交的恐惧等多重压力下,精神疾病(较多说法是双相障碍,既有暴躁又有抑郁)渐渐浮现,最终在平安夜前夕割掉自己的左耳。这里有争议说是高更所为,我个人认为是梵高发病自残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之前梵高就有试图拿剃刀攻击高更的冲动行为。最终是精神疾病困扰住进圣保罗修道院,并在此期间创作了这幅作品。后来他在发病时曾吞下蓝色与黄色颜料。

-『内容』

色彩上:以梵高最爱的黄色与蓝色为主色调。天空,天蓝钴蓝等蓝色的揉杂,以线条的方式表现出天空的清冷和流动感,却又用铅白钴绿深棕等色彩冲破天空的单调,体现画家精神状态的丰富。铬黄勾出上弦月,用金黄等烘托光感。对于具象事物光感的抽象表现则是后印象派的一个显著特点啦。山的层次右由近到远渐深的蓝体现出,画出山被深色天空笼罩下的光感。柏树用粗线条画出其生命感和动感。整体看,天空的动感和村落的静感呼应,衬托。

构图上:柏树占了画面不少比例,居画面左中,并未抢夺天空的中心地位。将近侧,低侧的安静居落与远处,高处的流动天空沟通在一起的正是这流动的柏树,使画面和谐。

内容上:画家描述出自己幻想中,与内心中的星空。星空的流动表现画家内心与疾病斗争的激动,放眼屋舍的宁静又是理智的体现。静态与动态,现实与幻想,理智与癫乱,仿佛波澜起伏。柏树的构图极似右手,梵高有着基督教信仰。正如泰戈尔说:上帝的右手是慈爱的,但是他的左手却是可怕的。这只手像是作者对信仰的寄托,也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挣扎。画面中央的教堂似乎也佐证这一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