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学定律(心理学中年叛逆)

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学定律(心理学中年叛逆)(1)

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过惊人雷同的故事:

“别人家的孩子”天赋异禀,披荆斩棘,进入名校读书,毕业后却选择了在世人看来“浪费学历、愧对父母、不符合世俗定位的工作”;

或者,体制内的小白还没积累多少经验,就快刀斩乱麻般直接辞职,选择自主创业。

生活中,更多的“叛逆”不只在青春期,而是中年。

听到“中年”这个词,很多人内心总有点抵触,还有一些深深的尴尬感和无力感。

因为在众人眼中,“中年”代表人的体力早已不复当年,各种潜在的病症呼之欲出;精力跟不上年轻人,成为极易被职场抛弃的一代;

油腻、沉闷、了无生气、缺乏可塑性和潜力,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似乎已经成为“标签”硬生生贴在中年人脑门上,就像韩国影片《海云台》里说的:

“你就像下午三点钟的太阳,想做点什么,可是时间总是不够,而不做什么,就会觉得时间漫长。”

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学定律(心理学中年叛逆)(2)

于是,我们看到,大部分中年人,受制于社会大环境和自身条件,只能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乏味却无法拒绝的生活。

想伸脚迈进新的门槛,可另一只脚又在种种现实的犹豫考虑下无奈地缩了回去。

还有一部分人,凭借一腔孤勇和不甘选择了叛逆。

中年疯狂追星、中年裸辞创业、中年考证考文凭、中年出轨离异恋爱,中年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放逐自己,就好像从前从未感受过激情和青春一样。

知名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就是叛逆中年人舍家弃业、奔赴绘画梦想的典型。

谁说只有青春是张扬疯狂的,中年一样可以,可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有的人在青春期很叛逆,有的人在中年以后才开始追求开阔自由的人生?

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学定律(心理学中年叛逆)(3)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过,我们内心都有一个追求完形的心理。如果一件事存在缺憾,没有有始有终,我们就会渴望去完成它。

不管我们未完成的事情、未完成的感情,有多么微小,只要它在你心中是渴望的,预期是美好的,它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30岁之前的大部分人,都是被家庭和学校教育、被世俗的价值观影响,被从小到大既定的模式一直推着前行,如果没有意外,没有真正的挫折和打击,一个人大概会一路按照旧模式生活下去。

可谁的人生又总是一帆风顺?!

在遭到创伤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没有活过!自始至终一直走在一条铺就好的道路上,现有的处境让自己感到压抑、郁闷、毫无生机,重复、单调,深深的匮乏感折磨着中年人。

于是,夜深人静时,总会有年少时没被满足,甚至被压制和打断的念头重新又涌上心头——我要成为我自己。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成为真正的自己的过程。

如果年少时,想法和理想曾经被打断过,遭遇过冷嘲热讽,那么这份热忱和执着不会凭空消失,它就像一个“炎症”,在渐渐长大后复发,甚至一发不可收拾。

平日里,中年人被柴米油盐、被工作困得透不过气,神经绷得太紧,一旦有了松弛,内心深处的遗憾和被平日里忽视的情感就会浮上来。

30而立,古人的话很有道理,根据人的心理和生理发育规律,18岁成年,但对社会的认知和对人的判断,至少要到30岁,才能有个比较清晰的认知。

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学定律(心理学中年叛逆)(4)

经历过社会的毒打和世事的历练,那些过去不被发现,不被理解的心事和念头,逐渐明朗了。

也就是说,中年叛逆,表面上看,是对现有生活的不满,想寻求新的刺激,实际上,却是在成为自己,或者清醒之后的执着。

是把过去那个迷迷糊糊、随波逐流、不曾真正活过、爱过的自己,重新找回的过程,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

现代社会的人,很少有人有真正的信仰,这份信仰并不难找,信仰不是随口说说,而是心灵深处的避风港湾,能让我等普通人,在生活一地鸡毛、对人生充满绝望时有一份慰藉,它让你觉得,来路无可眷恋,值得期待的只有远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